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新生兒臍炎該怎樣診斷、治療?又該怎麼預防呢?

新生兒臍炎該怎樣診斷、治療?又該怎麼預防呢?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出生之後臍帶是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脫落的,作爲原本和媽媽連接的媒介,出生之後暴露在皮膚之外,處理不當就會容易感染!

新生兒臍炎是剛出生的寶寶可能會患上的一種疾病,造成寶寶臍部感染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消毒不當、細菌感染等。

那麼,新生兒臍炎該怎樣診斷、治療?又該怎麼預防呢?

快快了解下吧...

新生兒臍炎該怎樣診斷、治療?又該怎麼預防呢?

【概述】

臍炎(omphalitis)系因斷臍時或出生後處理不當,臍殘端被細菌入侵、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亦可由於臍血管置保留導管或換血時被細菌污染而導致發炎。由於普遍對臍部的消毒、護理的重視,臍炎在城市中已較少見,但在邊遠山區和農村仍不太少。據報道在醫院出生的臍炎發生率<2%,而在家分娩的則高達21%。

【病因】

可由任何化膿菌引起,但最常見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爲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溶血性鏈球菌等。臍帶創口未癒合時,爽身粉等異物刺激可引起臍部慢性炎症而形成肉芽腫。

【診斷】

根據臨牀表現即可作出診斷:輕者臍輪與臍周皮膚輕度紅腫,可伴少量漿液膿性分泌物。重者臍部及臍周明顯紅腫發硬,膿性分泌物較多,常有臭味。可向其周圍皮膚擴散成腹壁蜂窩織炎、皮下壞疽,或向鄰近腹膜蔓延而導致腹膜炎;也可沿尚未閉合的臍動脈管腔蔓延引起敗血症或順動脈近端蔓延發展爲陰囊或大腿深部膿腫;如動脈壁的結締組織廣泛受累可導致腹膜炎。若沿臍靜脈蔓延,可引起臍靜脈炎,局部皮膚及皮下組織可發紅、發硬;可造成多發性肝膿腫、化膿性血栓性門靜脈炎。慢性臍炎常形成臍肉芽腫,表現爲一小的櫻紅色腫物,表面可有膿性溢液,可經久不愈。

新生兒臍炎該怎樣診斷、治療?又該怎麼預防呢? 第2張

【鑑別診斷】

1.卵黃管未閉(臍腸瘻)

卵黃管是在胚胎髮育時連接原腸與卵黃囊底的管狀組織,5~17周應漸縮窄、閉塞,如果未閉則形成臍腸瘻。口服活性炭後,若出現於臍孔即可確診。也可由臍孔注入造影劑,作X線檢查可見其進入迴腸。應從迴腸壁離斷瘻管後將同向臍的瘻管全部切除。

2.臍竇

乃上述卵黃管的迴腸端已閉合,但臍端未閉所致。臍部常有較小圓形紅色黏膜突出,用探針可發現有竇,也可注入造影劑後作X線檢查,可見其盲端。如無竇道形成,僅有球狀黏膜塊,則稱爲臍茸或臍息肉。因常有黏液分泌且易感染,應手術切除。需與慢性臍炎所致的肉芽腫相區別,後者經硝酸銀燒灼後可以消退,但臍茸則經久不愈。竇道較長的需較廣泛的手術切除。

3.臍尿管瘻

因臍尿管未正常閉合退化成一纖維索引起,其臨牀表現爲臍部漏尿,臍部瘻口可爲皮膚或黏膜所覆蓋。注入造影劑後作側位X線檢查,可見其進入膀胱,也可靜脈注射亞甲藍,若見藍色尿液從臍部排出即可確診。應儘早作瘻管切除,以免繼發尿路感染。

4.臍帶炎

爲臍帶血管的炎症,表現爲與絨毛膜羊膜炎相伴隨的臍帶急性滲出或亞急性壞死,常常由G-菌感染所致,如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假單胞菌等,G+菌有鏈球菌和葡萄球菌,念珠菌也偶見。

5.白細胞黏附缺陷症

爲一種罕見的威脅生命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由細胞黏附分子缺陷引起,表現爲慢性臍炎或延遲臍脫落,常常生後4~6周才脫落。病理特徵爲感染部位缺乏中性粒細胞,通過流式細胞術可診斷。

新生兒臍炎該怎樣診斷、治療?又該怎麼預防呢? 第3張

【預防】

在醫院出生,斷臍應嚴格無菌,生後勤換尿布,經常保持臍部清潔、乾燥、護理臍殘端應注意無菌操作,尤其作臍血管插管時,必須嚴格無菌。

【治療】

輕者臍周無擴散者局部用2%碘酒及75%酒精清洗,每天2~3次。也可用新黴素、桿菌肽等霜劑或油膏。有明顯膿液、臍周有擴散或有全身症狀者,除局部消毒處理外,可先根據塗片結果經驗性地選用適當抗生素治療,以後結合臨牀療效及藥敏試驗再決定如何用藥。慢性肉芽腫可用硝酸銀棒或10%硝酸銀溶液塗擦,大肉芽腫可用電灼、激光治療或手術切除。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