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李希霍芬的故事

李希霍芬的故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希霍芬的故事

李希霍芬是德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近代早期中國地學研究專家。1833年5月5日生於普魯士上西里西亞卡爾斯魯赫(今屬波蘭)。1856年畢業於柏林大學。曾任柏林國際地理學會會長、柏林大學校長、波恩大學地質學教授、萊比錫大學地理學教授等。1905年10月6日在柏林逝世。

李希霍芬早年曾研究蒂羅爾和阿爾卑斯山脈地質,成功地建立了南蒂羅爾的三疊系層序。他對喀爾巴阡山、多洛米蒂山和特蘭西瓦尼亞區域地質的研究也卓有成效。1860年,他作爲地質學家,應邀隨同德國經濟使團去遠東,訪問了錫蘭(今斯里蘭卡)、日本臺灣、西里伯斯、爪哇、菲律賓,並從曼谷旅行到緬甸的毛淡棉。1863年—1868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進行地質調查,發現了金礦。

李希霍芬1868年9月到中國進行地質地理考察,直至1872年5月,將近4年,走遍了大半個中國(14個省區)。回國之後,從1877年開始,他先後寫出並發表了五卷並帶有附圖的《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爲根據的研究》。這套鉅著是他4年考察的豐富實際資料研究的結晶,對當時及以後的地學界都有重要的影響。

他在《中國》第1卷裏,以專門的章節論述了中國的黃土,最早提出了中國黃土的“風成論”。他也採集了大量各門類化石,收集了很多各時代地層資料。德國古生物學家弗萊希、施瓦格、凱塞爾等對李希霍芬所採化石的研究論文也發表在《中國》各卷中。李希霍芬在遼寧、山東、山西和河北北部建立了3條系統剖面。他首先提出了“五臺系”和“震旦系”等地層術語。

他對中國造山運動所引起的構造變形有開創性的研究。他在山東、北京西山、大青山、五臺山等地發現了許多褶曲和正斷層,在泰嶺發現了逆掩構造,在《中國》第2卷中的“中國北方構造圖”上,他畫了一條被稱爲“興安線”的推斷構造線,從興安嶺經太行山,一直達到宜昌附近。他還提出了中國北方有一個古老的“震旦塊”,是一個具時間關係的地質構造單元。

他在《中國》第2、3卷中,將中國各地火成岩作爲地層剖面中的一部分加以描述,如遼東古老的高麗花崗岩,秦嶺天台山志留紀花崗岩,南京山地花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等。

近代早期來華考察的地學家中,經歷時間之長、蒐集資料之豐富、發表著作分量之大,李希霍芬是極爲突出的。他爲中國地質、地理之研究,作了奠基性、開創性的貢獻,尤其爲當時的中國帶來了近代西方地學、甚至整個自然科學的思想和方法,他是近代中國和西方國家科學交流的重要先驅,對近代中國地質學、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李希霍芬的故事

李希霍芬的故事點評

近代早期來華考察的地學家中,經歷時間之長、蒐集資料之豐富、發表著作分量之大,李希霍芬是極爲突出的。他爲中國地質、地理之研究,作了奠基性、開創性的貢獻,尤其爲當時的中國帶來了近代西方地學、甚至整個自然科學的思想和方法,他是近代中國和西方國家科學交流的重要先驅,對近代中國地質學、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李希霍芬的故事 第2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