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立秋的詩句古詩詞賞析

立秋的詩句古詩詞賞析

來源:寶貝周    閱讀: 6.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立秋的詩句古詩詞賞析一

1.《立秋日曲江憶元九》

唐朝:白居易

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

故人千萬裏,新蟬三兩聲。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

賞析

《南北同聲》

白雲之下,悠悠終南

松柏弄弦,泉水潺潺

謂之我心,柳絲垂堤

碧綠成蔭,噠噠馬蹄

謂我心絮?雲行千里

煙波寫憶,蟬聲入耳

思及故人,曲江水映

江陵舟輕,秋風移步

南北同聲,同聲南北

唐朝詩人白居易一生作詩千餘首,流傳至今的仍有許多膾炙人口詩詞歌賦。他官至翰林學士,但詩詞間並沒有錦衣玉食,歌功頌德溢美之句而多是生活所見所聞所思。

在他的筆墨之下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生命的堅韌;也有“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寥寥幾句便道出了江南秀美的景緻;更有“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對於權貴魚肉百姓的痛斥。

他的詩詞中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兒女情長也有“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待友熱情與灑脫。《立秋日曲江憶元九》雖無精妙絕倫的詩句,但一個“真”足以表明詩人至情至性的人格魅力而他的詩詞值得學習,品讀。


2.《觀滄海》

東漢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賞析

《歌以詠志》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無論歷史對這位豐富多彩的人物如何評價,曹操作爲一位力可撥亂世的英雄卻是不可否認的。其王者氣勢發而爲詩,悲涼慷慨,氣魄雄豪。風格樸實無華、不尚藻飾,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

慷慨悲涼本來是建安文學的共同基調,不過在曹操的詩中,它表現得最爲典型,最爲突出。此詩爲《步出夏門行》組詩之一,作於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觀滄海”寫的是進軍途經碣石時的觀感,詩人正值意氣風發之時,眼前所見大海景象極其磅礴:“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詩人吞吐日月,心包宇宙,這是何等的胸襟!

傷春悲秋的情緒是天人合一,自然更迭的常態,立秋前後,因炎夏身體能量消耗過多,人容易出現疲軟、睏乏等不適,由於五臟中的“肺”屬金,七情中的“悲”屬金,四季中的“秋”也屬金。因此秋日裏人們容易產生傷感的情緒,林妹妹在她的秋窗風雨夕裏就哀嘆“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

然而總有些人能超脫這種束縛,秋日的蕭殺在曹操筆下儼然展現出大開大合的壯闊,即使是悲情,也是波瀾壯闊的史詩,而不是個人的悲劇情感,而他也確實有實現抱負的能力和機遇。曹操之後,再無一人有那麼多紛繁爭議,再無一個形象有那麼多濃烈色彩:梟雄,能臣,奸雄,詭詐,人豪,知人善任,號令羣雄,幾平海內,“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論詩絕句》)等等評價不一而足。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若孟德公於地下有知,他必然冷冷一笑:江湖廟堂關於我的傳說,全都不對。無論如何,曹操真正做到了將自己的慾望契合於動盪的時代,成就了一段精彩的繞不開的歷史。


3.《一葉落》

唐 白居易

煩暑鬱未退,涼飆潛已起。

寒溫與盛衰,遞相爲表裏。

蕭蕭秋林下,一葉忽先委。

勿言微搖落,搖落從此始。

賞析

《搖落伊始》

白居易詩婦孺皆知。給不識字的老太太念念都能聽懂的。這首詩的題目就是這樣,說到秋天,必然說道葉落。而第一片葉子是從白居易這裏開始的。當然,這是一種意向。

這首詩整個採用平鋪直敘的方法寫來,除了第二句有一種一語雙關的意思,將世事變遷,人的無奈和不可抗拒,雜糅在一起,但是點到爲止。

第一句他寫了人的直接感受,比較口語化和市井交流的口氣。直到最後,他也是平淡處理,沒有將感慨昇華。

這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間,只是底層次的,或許詩人是在淺顯的詩句中,將驛動的心緒放在了安靜的詩句後面,儼然用白描的手法寫了季節交替。一葉落,鏡頭的寓意卻在畫面之外,久久回味。

立秋的詩句古詩詞賞析

4.《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賞析

《秋思落誰家》

近立秋,一場大雨,一場涼風。感覺當中天氣陰涼十分好,又想想“秋老虎”的天氣,“熱情”還是會回來的,如同月的陰晴圓缺,十五夜總在循環。

關於詩人:王建,他家貧,“從軍走馬十三年”,居鄉則“終日憂衣食”,一生沉淪下僚,因而有機會接觸社會現實,瞭解人民疾苦,寫出大量優秀的樂府詩。他的樂府詩和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其詩反應田家、水夫、海人、蠶農、織婦等各方面勞動者的悲慘生活,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愛憎分明。

在我的眼中,此詩描述家苑小景:有樹,鴉,露,桂花與明月。少了生活悲慘的畫面,但也情中傷。雖然歸於樂府詩,“樂府”成爲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但小景與大思呼應,並着樂與景的融合。

恰好得友贈桂花普洱茶,銘茶而想,又落入詩中,曾經的古時回到過往。現在想想,歷史前食不果腹和今天食品安全處處讓人憂慮,是否今人秋思又換上了華麗的“面容”:有時也如城市中,已望不見詩中普通自然而深沉秋思呢?


5.《一剪梅》

宋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賞析

《六棵樹》

“紅藕香殘玉簟秋”是整首詞的起句,而領起了全篇。牽引寫戶內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此詞的環境氣氛和它所具有的感情色彩。

這首詞上闋共六句,接下來的五句按順序寫了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不分白日或月夜,無論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於詞人心頭的難耐相思情愁。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啓下。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之恨。

做爲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全詞格調清新靜婉,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方式,給人以純美的享受,是一首工緻精巧的別情離愁佳作。

而於我而言,人們大多喜歡春夏的新意瑰麗,我卻獨獨喜歡秋冬的滄桑蕭瑟。尤其是落葉滿地和大雪飄飛的時節都會令我徜徉在林間或原野,悵然若失而神思遐遠。

無論這些年做了多少積極樂觀、公益慈善的朝陽工作,其實,我骨子裏仍是個悲天憫懷、嘆秋殤婉的人。看不得身邊的人苦惱艱難,看見大雁南飛的鳴空遠去,就會徒生無盡的悵惘悽然。夏日時光不知不覺已然近立秋,殘臥病榻數載,看淡了太多激情歲月的澎湃潮汐,看盡了人世間的生死離合如過往雲煙。

附上一首拙作可略表心情——

六棵樹

在瑟瑟秋風中排列着孤標獨步

街燈,凝聚在它們身後的葉落

夜晚似乎已遠離白晝的喧囂

一種莫名的氣息

及時蒞臨在了弦上的月暈

和關於生死的沉思

病牀和牆壁上的孱白

還有窗臺那一盆盆綠植的倒影

都在循着夜的節奏

與靈魂一起爲活而驛動着顫音

又一陣乍起的秋風,從夢鄉的心間掠過立秋的詩句古詩詞賞析二

6.《木蘭辭 擬古決絕詞柬友》

清 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賞析

《愛的主題》

納蘭性德是清代三大詞人之一,他是入關不久的滿清貴族,能把漢族文化和詩詞學習到這種程度,也是一個奇蹟。納蘭的詞風格清新雋秀,哀感頑豔,筆力驚人。有南唐後主遺風,王國維有評:'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一首好的詞也許就是自然感情最真實的表達和流露,用典故有時是爲了增加

濃重感和深深的訴說,讓情感更加深沉沉鬱。

這首詞中用了三個典故,一是秋風悲畫扇:此用漢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爲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後有詩《怨歌行》,以秋扇爲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樑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後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

二是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於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裏盟誓,願世世爲夫妻。白居易《長恨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後安史亂起,明皇入蜀,於馬嵬坡賜死楊玉環。楊死前雲:“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後於途中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

三是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化用唐李商隱《馬嵬》:“如何四紀爲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之句意。即貴爲天子有時也不如百姓家平淡甜美的生活。

這首詞率真,充滿天性的流露,也許是滿族人入關前在白山黑水間生活的寫照吧。初相遇的時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時光,都是愉快的。如果知道此情不可長久,或者富貴權勢分離了人心,那麼人的初見還有什麼意義。放棄了愛,那就放棄了一切,這就是這首詞打動人的地方。


7.《立秋日與陸華原於縣界南館送鄒十八》

唐:武元衡

風入昭陽池館秋,片雲孤鶴兩難留。

明朝獨向青山郭,唯有蟬聲催白頭。

賞析

《塵聚沙成塔》

初看這首詩,感覺並不驚豔。然而,當我看第二眼的時候,卻發現,全詩四句,前後各講了一個故事和一個史詩。

前兩句講的是一個秋天發生的故事,一位叫作“風”的不速之客闖入了池苑館舍,它生來就有無形的威懾力,它的來到讓“片雲”和“孤鶴”二位館舍座客不得不轉身離去、亡命天涯。

後兩句中的史詩佈景於無數個明朝,寒來暑往,青山永不衰老,往來的無數過客想效仿青山的不朽,卻無奈地讓蟬吹白了頭髮;他們好似前仆後繼的戰士,“青山”的不朽與人事的變幻莫測相對比,形成一部看似極簡的史詩,但這部史詩卻反映了千百年來無數遷客騷人之哀思,而千百年之後的人們也會如期地將其上演。

作爲一首送別詩,它巧妙地道出了人生的存在形態,那就是人生的無根性。片雲無根,孤鶴無巢,而青絲也不斷枯萎脫落。秋風陣陣,吹得落葉飄零,也把人生起初的願景吹散成沙塵;這些塵埃如何聚沙成塔?且看尚且未知的明朝。

立秋的詩句古詩詞賞析 第2張

8.《立秋前一日覽鏡》

唐 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唯將滿鬢雪,明日對秋風。

賞析

《慨當以慷》

不日便是立秋了。眼見收穫的季節疏忽即至,多豪情的有志之士容易回味自己的志向得失,便也容易憂從中來。有喜憂參半的憂,有壯志難酬的愁,有獨自登臺的悵然,亦有人不知而不慍的瀟灑。今日分享邊塞詩人李益的一首身處困頓卻豪情萬丈的詩《立秋前一日覽鏡》。

遇見鏡中的自己,才記起明日便是立秋了。疏忽間已是半生,鬢絲如雪;世事曾那麼驕傲地紛然入懷,塞我心緒;失志而躁動而憤懣而茫然,終然過往,不過水鏡中事物,顯見卻難觸摸。“既自以心爲形役,奚惆悵而獨悲?”這長風既然要來,且來好了,吹我鬢髮,卻再難傷我心。

賢士能日三省其身,竊以爲更重要的卻應是三省吾心:是否爲人而欺我心,是否從事而亂我心,是否從情而輸我心。

那天我寫了一句狀態,“父親走了,秋天來了。”如若不是心路經歷,確也很難理解會意此詩境界。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謂“放下”;看平淡了紛爭與角逐,反而更加地從容面對,不再迷失自我;而這時候,你會發現那些因專注而從未被留意過的美麗,或者否極泰來。

人生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生命偏易逝、青春難再回,傾盡全力地經歷挫折、悲痛,或者面對危機、挑戰,無論結果,人生而無憾矣。此當是“朝聞道夕死可也”的道吧。

附今晨新覓小詩一首:

層雷驚宿夢,驟雨落窗櫺。

雲重天微亮,長風送晴明。


9.《秋風辭》

漢 劉徹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賞析

《八月七日立秋》

秋風颳起,白雲飛。草木枯黃雁南歸。秀美的是蘭花呀,芳香的是菊花。思念美人難忘懷。乘坐着樓船行駛在汾河上,划動船槳揚起白色的波浪。吹起簫來打起鼓,歡樂過頭哀傷多,年輕的日子早過去,漸漸衰老沒奈何。

時值秋風蕭颯,鴻雁南歸,漢武帝乘坐樓船泛舟汾河,飲宴中流。當時場面熱鬧,氣勢恢弘,聽說汾水旁邊有火光騰起,還下令在那裏立了一座后土祠來祭祠大地。身爲大漢天子的劉徹,一生享盡榮華,又同常人一樣,無法抗拒衰老和死亡。宴盡之餘,遂作此篇:

盛夏尾,溪小小,

荔樹林,夜悄悄,

閒蕩鞦韆兮煙嫋嫋。

月之小,何皎皎,

星之明,數了了,

蒼穹無盡兮人渺渺。

草木未黃漁於海,

鴻雁歸來蟬鳴消。

嬌娥有夢在心兮

男兒有志待破曉。

半載前行半載汗,

八月七日將立秋。


10.《山居秋暝》

唐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賞析

《秋暝》

立秋物爲:初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自古多悲秋之句,“秋”往往引發出風月俱冷人漸老的況味。

《山居秋暝》,此詩標題又是點明作者正處於寂寥深山的黃昏時分,然而王維這首詩沒有雷同這些哀怨之音,寫出了秋的開闊遼遠,怡然安詳和果決志氣。整首詩體現出王維一貫給我的風格印象,也符合我對秋的理解,即恰如其分,簡潔舒朗,清新自然,和成熟明智。

前四句由遠及近,從天上的雨,崇高的山,山外的晚霞,落到了身邊的松樹和腳下的溪流。詩人在安靜地觀察,時間如由濃轉淡的潑墨,漸漸到了日落月升的時刻。雨滴滋潤山谷,晚霞配合秋意,月光撫慰松柏,溪水擁抱石塊, 在王維的眼裏,世界是多麼的和諧友愛,甚至還有陽光返照青苔。溪流好似樂譜線條,而月光是一顆顆的音符,萬物關照的自然聖境如絕美的琴曲,讓詩人醉然忘我,讀者也沉浸其中泯然忘憂。這前四句本可以獨立成詩,並不會輸於他著名的《鹿柴》、《竹裏館》和其他輞川詩。然而,本詩更妙的正是後面又展開的四句。別開生面,不僅僅是延展了作者的思緒和見聞,細細琢磨,更是獲得了一種宇宙觀和人生觀的古今印證。宇宙完整的境界是天地人合一,最後的四句就是加上了人。類似一個哲人說“如果靜心夠久,你將會很驚訝的發現,在死亡的中心,生命升起。”

這首以“空”字開始的詩,忽然被竹喧蓮動打破空無,也許新雨讓他想起渭城的故人。而這山居相伴的浣女和漁人是淳樸的,與“春芳”所隱喻的城裏宮中人士對比,王維果斷地選擇了留下。

從秋暝到夏蓮,再到春芳,詩人在聽聞人語響起的一瞬間,似乎是快速地倒帶,回憶了往昔,他並沒有“念往事,怯流光” ,而是如同梭羅 《瓦爾登湖》裏的:“我願我行我素,不願塗脂抹粉,招搖過市,我也不願---我不願生活在這個不安的、神經質的、忙亂的、瑣細的世紀生活中,寧可或立或坐,沉思着,聽任這世紀過去。”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