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廬山手抄報圖片大全

廬山手抄報圖片大全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手抄報一:廬山基本介紹


廬山,又名匡山、匡廬,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境內。介於東經115°52′—116°8′,北緯29°26′—29°41′之間。東偎婺源、鄱陽湖,南靠滕王閣,西鄰京九鐵路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長約25千米,寬約10千米,主峯漢陽峯,海拔1474米。山體呈橢圓形,典型的地壘式塊段山。

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華十大名山、中國最美十大名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避暑勝地、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峯便有171座。羣峯間散佈岡嶺26座,壑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最爲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美句。

名稱由來

最早關於廬山名稱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尚書·禹貢》中:“岷山之陽,至於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其中,“敷淺原”就是廬山別名;此外,廬山還有南彰山、天子彰等別名。而最早以“廬山”之名被寫進史書的則是司馬遷的《史記》:“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

《詩經·小雅·信南山》有“中田有廬”,而《國語·楚語》則記載廬山所在位置在戰國時稱“廬邑”,

晉朝孫放的《廬山賦》中:“尋陽郡南有廬山,九江之鎮也,臨彭蠡之澤,持平敝之原。”也談及廬山地理。

地貌特徵

廬山的地貌景觀較爲特殊,是一種多成因複合地貌景觀,依次由斷塊山構造地貌景觀、冰蝕地貌景觀、流水地貌景觀疊加而成。

晚白堊紀在古鄱陽湖形成的同時,形成了廬山斷塊山的雛形,至古近紀、新近紀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才形成了雄偉峻峭的廬山斷塊山。

300萬年之後的第四紀大冰期來臨之時,廬山曾產生過4次冰期,此種海洋性山麓冰川的刨蝕作用特別強烈,在高大的斷塊山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冰蝕地貌景觀,刃脊、冰斗、冰窖、U形谷、角峯等。

1萬年以來的冰後期,由於廬山雨量充沛,水系發育,在流水強烈侵蝕作用下,對斷塊山構造地貌及冰蝕地貌進行着強烈改造,形成了一系列獨特的流水地貌景觀,斷層崖,冰川刃脊變成了險峻的奇峯巉巖,U谷形成新的峯谷與峽谷,懸崖峭壁林立,雄偉壯觀,爲大量瀑布形成奠定了基礎。

廬山手抄報圖片大全

手抄報二:廬山歷史文化價值

廬山風景秀麗,文化內涵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於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觀禹所疏九江”,到陶淵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爲、胡適、郭沫若等文壇巨匠1500餘位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陳運和的詩作《廬山》稱“三疊泉直瀉青史,五老峯聳立古詩,仙人洞深藏抱負龍首崖騰飛情思,含鄱口難吐感觸,蘆林湖匯聚現實,花徑走過歷代名士,天池閱盡蒼茫人世,白鹿體壯養於書院東林綠蔭盡染佛寺”、“可見蔣介石殘留足跡,敬仰毛澤東居住舊址,匡廬奇秀甲天下,世紀鉅著出自此”。

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大哲學家朱熹振興了白鹿洞書院。他在此開創了中國講學式教育的先河。他以儒家傳統的政治倫理思想爲支柱,繼往開來,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自此,“理學”成爲中國封建社會的主體思想,影響了中國七百年的歷史進程。到上世紀初世界25個國家風格的廬山別墅羣的興建;從胡先驌創建中國第一個亞熱帶山地植物園,到李四光“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創立。廬山植物園因有地形屏障,亞熱帶、南亞熱帶植物在此馴化生長良好。2009年,廬山植物園榮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早的亞熱帶山地植物園。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紀期間廬山有冰川發育,引起國際學術界矚目。因而廬山又是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

神話傳說

有一種傳說,早在商初,也有說在周威烈王時候,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廬山學道求仙。據說匡俗字君孝,有的書稱匡裕,字子孝,也有稱爲匡續的。從中國傳統的名與字的聯義看,其名爲裕,是較爲合理的,俗字是誤傳,俗、續二字罔音,也是傳聞之悅。但普遍流傳的名字是稱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爲了方便,這裏依照人們熟悉的稱呼。此外,還有稱匡俗爲廬俗,這種傳說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爲氏,以氏爲姓,倒還符合古代的慣例。至於他確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無從着手。據說,匡俗在廬山尋道求仙的事蹟,爲朝廷所獲悉。於是,周天子屢次請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屢次迴避,潛入深山之中。後來,匡俗其人無影無蹤。有人說他成仙去了,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後來人們美化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稱爲“神仙之廬”。並說廬山這一名稱,就是這樣出現的。因爲“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稱‘匡山’,或稱爲‘匡廬’。到了宋朝,爲了避宋太祖趙匡胤脫匡字的諱,而改稱‘廬山’。

另一種傳說,在周武王時候,有一位方輔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騎着白色驢子,入山煉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廬。人們把這座“人去廬存”的山,稱爲廬山。“成仙”的先生名輔,所以又稱爲“輔山”。但是老子與武王並不同時,這同樣是神話故事。

第三種傳說,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時間較晚,情節也有些不同。說是匡俗的父親東野王,曾經同都陽令吳芮一道,輔佐劉邦平定天下,東野王不幸中途犧牲。朝廷爲了表彰他的功勳,封東野王的兒子匡俗於鄔陽(鄔,音xiao,鄔陽爲今都陽縣一部分),號越“廬君”。越廬君匡俗,有兄弟七人,愛好道術,都到都陽湖邊大山裏學道求仙。這座越廬君兄弟們學道求仙的山,被人們稱爲“廬山”。


廬山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2張

手抄報三:描寫廬山的詩句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蘇軾《題西林壁》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 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廬山東南五老峯,青天削出金芙蓉。 —— 李白《望廬山五老峯》

廬山竹影幾千秋,雲鎖高峯水自流 —— 朱元璋《廬山詩》

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 —— 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去年上巳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 —— 宋之問《寒食江州滿塘驛》

阮籍推名飲,清風坐竹林。 —— 孟浩然《聽鄭五愔彈琴》

若看山下雲深處,直是人間路不通。 —— 杜荀鶴《題廬嶽劉處士草堂》

廬山正南面,瀑布古來聞。 —— 江爲《瀑布》

香爐初上日,瀑水噴成虹。 ——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

歸裝漸理君知否? 笑指廬山古澗藤。 —— 陸游《自詠示客》

要新詩準備,廬江山色。 —— 辛棄疾《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索落廬山夜,風雪宿東林。 —— 白居易《宿東林寺》

已知歸白閣,山遠晚晴看。 —— 賈島《寄白閣默公》

高人往來廬山遠,隱士往來張長公。 —— 李頎《送劉四赴夏縣》

范蠡常好之,廬山我心也。 —— 王維《送張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韻》

花映新林岸,雲開瀑布泉。 —— 張繼《江上送客遊廬山》

去年上已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 —— 宋之問《寒食江州蒲塘驛》

遠公遁跡廬山岑,開士幽居祇樹林。 —— 李頎《題璿公山池》

腰懸竹使符,心與廬山緇。 —— 韋應物《郡內閒居》

廬山兩道士,各在一峯居。 —— 韋應物《寄黃、劉二尊師》

飄零委何處,乃落匡廬山。 —— 白居易《廬山桂》

身出草堂心不出,廬山未要勒移文。 —— 白居易《別草堂三絕句》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 李白《望廬山瀑布》

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 —— 李白《別東林寺僧》

廬山逢若士,思欲化黃金。 —— 儲光羲《昇天行貽盧六健》

山行非有期,彌遠不能輟。 —— 謝靈運《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 徐凝《廬山瀑布》

廬山去咸陽,道里三四千。 —— 白居易《廬山桂》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 蘇軾《題西林壁》

星般大縣兒難棄捨,晚入廬山社。 —— 曹德《三棒鼓聲頻·題淵明醉歸圖》

廬山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