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杭州西湖手抄報圖片大全

杭州西湖手抄報圖片大全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手抄報一:西湖的基本介紹


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

西湖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一週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爲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嶽湖等五片水面,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峯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名稱由來

《漢書·地理志》:“錢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後又有錢水、錢唐湖、明聖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瀲灩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龍川、銷金鍋、美人湖、賢者湖、明月湖諸般名稱,但是隻有兩個名稱爲歷代普遍公認,並見諸於文獻記載:一是因杭州古名錢塘,湖稱錢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現的“西湖”名稱,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北宋以後,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爲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爲人知。而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

宗教藝術

西湖與佛教、道教等都有着密切的聯繫。在長遠的歷史中,各種宗教團體和道觀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邊羣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濃厚的宗教色彩。這其中尤以吳越國時期爲鼎盛。當時各代國王熱心佛學,在西湖周圍興建許多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

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後的雷峯塔仍是西湖風光的代表性景點,而擁有中國室內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靈隱寺更是西湖各收費景點中最受歡迎的觀光點之一。

杭州西湖手抄報圖片大全

手抄報二:西湖古代歷史沿革

秦漢到唐

2000多年前,西湖還是錢塘江的一部分,由於泥沙淤積,在西湖南北兩山——吳山和寶石山山麓逐漸形成沙嘴,此後兩沙嘴逐漸靠攏,最終毗連在一起成爲沙洲,在沙洲西側形成了一個內湖,即爲西湖,此時大約爲秦漢時期。張岱《西湖夢尋》記載:“大石佛寺,考舊史,秦始皇東遊入海,纜舟於此石上。”此處所言大石佛寺,即位於西湖北側的寶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纜舟石”之景。

自從隋朝大業六年(610年)開鑿江南運河,與北運河相接,溝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進了杭州的經濟發展和旅遊活動。

唐朝,西湖面積約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積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腳下,東北面延伸到武林門一帶。香客可泛舟至山腳下再步行上山拜佛。因爲當時未修水利,西湖時而遭大雨而氾濫,時而因久旱而乾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調任杭州刺史。爲了解決飲用淡水的問題,他創造性地採用引水入城的方法。即在人口稠密的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六井,採用"開陰竇"(即埋設瓦管、竹筒)的方法,將西湖水引入城內。六井現大都湮沒,僅相國井遺址在解放路井亭橋西。其餘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國井之西),方井(俗稱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龜井(原在龍翔橋西),小方井(俗稱六眼井,原在錢塘門內,即今小車橋一帶)。

長慶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間,白氏興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築堤壩水閘,增加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杭州)至鹽官(海寧)間農田的灌溉問題。其實白居易主持修築的堤壩,在錢塘門外的石涵橋附近,稱爲白公堤,並非近代的白堤。白氏在錢塘門外修堤,建石涵閘,把湖水貯蓄起來,還書寫《錢塘湖閘記》刻於石碑,寫明堤壩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護堤壩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遺址早已無存,但後人卻借白堤(當時稱“白沙堤”)以緬懷白公。白氏不僅留下了惠及後世的水利工程,還創作了大量有關西湖的詩詞。最爲著名的作品有《錢塘湖春行》、《春題湖上》和《憶江南》。

五代兩宋

歷史上對西湖影響最大的,是杭州發展史上極其顯赫的吳越國和南宋時期。西湖的全面開發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兩朝。

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907—960年)以杭州爲都城,促進與沿海各地的交通,與日本、朝鮮等國通商貿易。同時,由於吳越國曆代國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圍興建大量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創建昭慶寺、淨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峯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靈隱寺、天竺等寺院和錢塘江觀潮是當時的遊覽勝地。由於西湖的地質原因,淤泥堆積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維護工作,因此吳越國王錢鏐於寶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確保了西湖水體的存在。

北宋後期,著名詩人蘇軾對西湖治理做出了極大貢獻。從五代至北宋後期,西湖長年不治,葑草湮塞佔據了湖面的一半。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上《乞開杭州西湖狀》於宋哲宗,斷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同年四月,動員20萬民工疏浚西湖,並用挖出來的葑草和淤泥,堆築起自南至北橫貫湖面2.8公里的長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橋,自此西湖水面分東西兩部,而南北兩山始以溝通。後人爲紀念他,將這條長堤稱爲“蘇堤”。相傳杭州名菜“東坡肉”,就是蘇東坡犒賞疏浚民工的美食。與白居易一樣,大詩人蘇軾也在杭州留下了衆多詩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飲湖上初晴後雨》、《望湖樓醉書》。

1127年,南宋定都臨安後,杭州成爲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經濟繁榮,進入了發展的鼎盛時期。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寫道:“臨安風俗,四時奢侈,賞玩殆無虛日。西有湖光可愛,東有江潮堪觀,皆絕景也。”杭州的旅遊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國的使臣、商賈、僧侶,赴京趕考的學子,國內來杭貿易的商人。西湖的風景名勝開始廣爲人知。當時,西湖泛舟遊覽極爲興盛,據古籍記載,“湖中大小船隻不下數百舫”,“皆精巧創造,雕欄畫拱,行如平地。”南宋詩人林升在詩《題臨安邸》對當時的盛況做了生動的描繪。另外,詩人楊萬里也曾作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盛讚西湖美景。

杭州西湖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2張


手抄報三:關於西湖的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蘊,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眷顧,因此在文學方面也留下了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叢編》、《西湖夢尋》、《西湖集覽》與新舊《西湖志》、《湖山便覽》等記載了大量關於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蹟掌故。另外,近現代衆多作家也與西湖結緣。在詩詞方面,白居易、蘇軾、柳永、楊萬里、林逋、徐志摩、胡適等詩人留下了無數佳句;在散文方面,張岱、魯迅、俞平伯、郁達夫、宗璞等名家則寫下了衆多名篇。以下例舉部分與西湖緊密關聯的文學作品。

楹聯

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黃文中《孤山西湖天下景亭》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徐氏女《嶽王廟》

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鑄金。——陳曾洛《西泠橋畔慕才亭》

我憶家風負梅鶴;天教處士領湖山。——林則徐《放鶴亭聯》

重重疊疊山,曲曲環環路;高高下下樹,叮叮咚咚泉。——俞樾《九溪十八澗》

泉自幾時冷起?峯從何處飛來?——董其昌《飛來峯下冷泉亭》

詩詞(節選名句)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林升《題臨安邸》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春題湖上》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憶江南,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白居易《江南憶》

長憶錢塘,不是人寰是天上。萬家掩映翠微間。處處水潺潺。——潘閬《憶餘杭》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柳永《望海潮》

散文

“東南山水,餘杭郡爲最。就郡言,靈隱寺爲尤。由寺觀,冷泉亭爲甲。”——白居易《冷泉亭記》

“君子之澤,豈獨五世而已,蓋得其人,則可至於百傳。嘗試與子登孤山而望吳越,歌山中之樂而飲此水,則公之遺風餘烈,亦大見於斯泉也。”——蘇軾《六一泉銘》

“然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袁宏道《春遊西湖》

“西湖尤有土產一樣,名曰刺菱兒,童子以划船採取,剝而賣之。形同菱角,大如蠶豆,其味鮮美,此亦世所僅有之物也。”——範祖述《西湖探梅》

“那時我惟一的希望,就在這雷峯塔的倒掉。後來我長大了,到杭州,看見這破破爛爛的塔,心裏就不舒服。”——魯迅《論雷峯塔的倒掉》

“西湖就像是一位“二八佳人體似酥”的狐狸精,所以杭州決出不出好子弟來。”——郁達夫《杭州》

“論山水的秀麗,西湖在世界上真有位置。那山光,那水色,別有一種醉人處,叫人不能不生愛。”——徐志摩《醜西湖》

“西湖的盛大,歸攏來說,在於它是極複雜的中國文化人格的集合體。”——餘秋雨《西湖夢》

小說

《西湖二集》,(明·周楫編纂)

《再生緣》,陳端生著

《茶人三部曲》,王旭烽著

《白娘子永鎮雷峯塔》,馮夢龍《警世通言》收錄

戲劇

《玉禪師》,徐渭著,取材於《西湖遊覽志》

《雷峯塔傳奇》,蕉窗居士撰

《義妖傳》(彈詞),著者不明

杭州西湖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