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關於龍的傳人手抄報圖片

關於龍的傳人手抄報圖片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手抄報一:龍的傳人基本介紹


龍的傳人是中國人的自稱。龍的形成記錄了古代民族發展的聚合過程,起着維繫和向心的作用。龍文化已成爲東方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爲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人常引以爲豪。

說法形成

龍的形成記錄了古代民族發展的聚合過程,而且牢牢地銘刻在中國人的頭腦之中,我們常以龍的傳人引以自豪。世界上原本沒有龍,而古代的圖騰爲什麼是龍呢?在遠古圖騰時代最早的傳說是女媧氏和伏羲氏爲人類祖先,而他們都是人頭蛇身。歷史的發展,部落的聯合,特別是炎、黃二帝在保定以北聯合後,各部落紛紛加入到這個大家族中。當馬圖騰部落加入進來,就在蛇頭上加馬頭,鹿圖騰部落合併進來,就在馬頭上添鹿角,魚部落進來,就在蛇身上增魚鱗。於是,龍身上綜合體現了多種動物的特徵:如獸足,鳥尾,山羊鬍子。龍的形成體現了民族平等和民主,部落不分大小合併進來就親如一家,這是優秀民族文化的創舉,直到今天,各族人民大團結仍體現了這一光榮傳統。

龍的形成過程就是民族團結統一的過程,這種民族大融合到唐堯時基本完成,確定了龍這一 形象。根據《竹書紀年》(躲過了秦始皇焚書坑儒 , 到東晉時 , 在魏安釐王的墳墓中發掘出來的竹簡)記載,堯生在伊祈山(在保定市西南 40 公里的順平縣境),堯母慶都爲陳鋒氏部族,生於鬥維之野,今保定市西南唐縣、望都一帶。唐縣有慶都山,在縣城東七公里,傳爲堯母居住之地。望都縣城內有堯母墳,北關有堯帝廟。

慶都出生時常有黃雲覆其上 , 及成年常有龍 隨之……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堯于丹陵 ( 即伊祈山 )。今伊祈山堯母洞,即堯出生地。這就說明赤龍族當時就棲身生活於伊祈山附近,更加深了龍與中華民族的血肉關係,也說明了龍的傳人在堯時已爲世人所共認。

關於龍的傳人手抄報圖片

手抄報二:三祖蚩尤

三祖文化

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黃帝、炎帝和蚩尤在涿鹿這塊古老而文明的大地上生活、爭戰、融合、建都、立業,在經過了“阪泉之戰”、“涿鹿之戰”後,黃帝“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建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座都城——黃帝城,創造了中華民族共認的“龍”的圖騰,第一次是線路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大統一,開創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所留下的遺址歷經了五千年的風雨剝蝕,密集在20平方公里之內,且保存尚好,其原始度、歷史文化環境風貌的完整度舉世罕見。這些遺蹟遺址原始古樣,雄偉壯觀,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見證,是全民族引以爲好的一筆珍貴遺產。涿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起源地,是中華三大人文始祖全面彙集的唯一聖地,文化資源具有獨特性和壟斷性。

涿鹿合符

“九龍騰飛”雕塑是中華三祖“涿鹿合符”精神和中華“和合”精神的凝聚與再現,雕塑位於“中華合符壇”中央,由九條巨龍和一個巨大的龍球組成,每條巨龍的設計高度爲45米,暗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九五之尊”和“九九歸一”的理念。“九龍騰飛”的九龍柱直升雲天,九龍龍頭共託一珠,象徵中華兒女和諧共處,萬衆一心,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壯麗騰飛,也象徵中華兒女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它對於弘揚中華合符文化,振興中華民族精神,復興中華大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祖堂

三祖堂前得廣場上有兩塊花崗岩石碑,甬道東側爲港土歸根牌,它是在1997年爲了紀念香港迴歸祖國所建。 甬道西側爲“澳土歸根牌”,當時是爲了紀念澳門迴歸祖國一週年而立的,在2000年得9月23日舉行了揭牌儀式,牌名是由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先生親筆題寫的,牌文由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先生撰寫。這次活動叫“澳土歸根——母子連親”,在它的下面埋了1999克澳門的土,象徵澳門在1999年迴歸祖國。在澳門千禧園廣場還立有全國政協副主席程思遠題寫的“母子連親牌”,象徵着祖國與澳門的母子之情。

合符壇

涿鹿是中華三祖合符會盟之地。

中華合符壇景區佔地面積約500畝,於2006年4月份開工建設,現建成有龍鳳華表、三祖橋、中華統一廣場、中華合符壇、民族大觀園、九龍騰飛雕塑等多個景區。

共祭三祖

2011年8月9日第四屆海峽兩岸同胞共祭中華三祖大典9日在河北省涿鹿縣舉行。兩岸工商界、旅遊界、“三祖”文化學術界、創意產業界以及臺胞臺屬等近萬人會聚此間,共祭中華民族三大“人文始祖”黃帝、炎帝、蚩尤。

關於龍的傳人手抄報圖片 第2張


手抄報三:龍的傳承精神意義

中華民族有着極強的凝聚力與團結統一的優良傳統。在歷史的長河中,世界上有不少民族消亡了,其中不乏有爲人類作過傑出貢獻的民族。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雖然經歷了和自然及敵人的嚴酷鬥爭而不解體,並日益繁榮,就是因爲她有一個光輝的整體形象,有一個團結奮進的精神紐帶,龍起着維繫和向心的作用。龍文化已成爲東方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爲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

希望我們每個中國人成爲一條中國龍:“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爲物,可比世之英雄。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中華大地上,到處可以看見“龍”,從划龍舟,舞龍燈,到龍的繪畫,龍的雕刻,龍的旗幟等。龍,深深紮根於中國人的心中,成爲中華民族的象徵。龍的傳說歷史悠久,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結構完備的“龍”字,龍的圖案和傳說更可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文化。一般認爲,傳說中各種各樣的龍其實都是遠古時代中華名族的族微圖騰。人們推測,以蛇爲圖騰的部落不斷戰勝,融合其他部落,逐漸形成了華夏大民族,他的圖騰也兼取被蛇合部落圖騰的特點,以角似鹿,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最後拼合成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龍。龍體現了中華各部落的大聯合,大團結,它在人們心目中所具有的強大的生命力,也正是中華民族無可估量的創造的象徵。

以龍爲圖騰,稱爲“龍的子民”更爲準確,中國人是“龍的子民,炎黃子孫”。

關於龍的傳人手抄報圖片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