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教育孩子不能一錘定音

教育孩子不能一錘定音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育孩子不能一錘定音
  星期六下午,張珊去樓下的小雜貨店買雞蛋,5歲的小胖也跟着去了。在回家的電梯裏,張珊發現小胖正津津有味地嚼着泡泡糖。張珊沒給小胖買泡泡糖,那他的泡泡糖是哪來的?很快,張珊猜到是小胖乘店主與自己閒聊不注意自己在貨架上拿的。  回到家裏,張珊打開電視,調到小胖喜歡看的少兒頻道。一邊看動畫片,一邊與小胖聊天。  “小胖,你這泡泡糖是自己從劉阿姨(雜貨店店主)那裏拿的,對吧?”張珊問。  “嗯。”小胖點點頭。  “我小時候也拿過別人店裏的橡皮擦,現在還覺得不好意思。”  “爲什麼呀?”小胖扭過頭來問張珊。  “因爲我沒給人家錢。”  小胖有些不以爲然地說:“我看劉阿姨貨架上有那麼多泡泡糖,我拿一塊有什麼關係。”  於是,張珊耐心地告訴小胖,說劉阿姨很辛苦,要賣很多很的泡泡糖和其他東西,才能掙到足夠的錢來付房租、送小寶(劉阿姨的孩子,跟小胖在一個幼兒園)上幼兒園,等等。  “哦。我再也不拿劉阿姨的東西了!”小胖終於明白了要給劉阿姨付錢的道理。“媽媽,那我們什麼時候去給劉阿姨錢?”  “你真是個像小童童(一部小胖喜歡的動畫片主人公)一樣聰明的孩子。”張珊撫摸了一下小胖的小腦袋。  這就是一位高情商媽媽!  當張珊發現小胖“偷”了東西以後,她並沒有暴跳如雷,這說明她善於識別和調整自己的感情。回到家,打開電視,讓小胖看他喜歡的節目,這就是張珊在發揮利用感情的能力,營造一種有利於與小胖溝通的氣氛。  張珊說自己小時候也拿過店裏的橡皮擦沒有給錢,這同樣是在發揮利用感情的能力,目的是希望引起小胖感情上的共鳴。由於得到了小胖感情上的共鳴,於是,張姍開始講劉阿姨雖然有很多泡泡糖但需要賺錢的道理。儘管這種道理在成年人看來很淺顯,但對於小胖來說仍屬於“大道理”,不過,小胖還是接受了,因爲他的感情狀態完全是向張珊開放的。  “媽媽,那我們什麼時候去給劉阿姨錢?”改正自己的錯誤,是小胖的自覺行爲,而不是迫於媽媽的壓力或威脅,這說明張珊很順利地對小胖的感情進行了調整。當然,如果張姍的處理方法沒有引發小胖感情上的共鳴,那小胖就不可能主動提出要給劉阿姨錢。  如果張珊情商不是很高,那這件事的結局又是什麼樣子呢?結局有可能是這樣的:當張珊猜到小胖的泡泡糖是“偷”來的之後,馬上會質問小胖爲什麼要偷人家的東西。面對暴跳如雷的媽媽,小胖自然說不出(或者不敢說)“偷”東西的理由。於是,張珊拖着小胖回到小賣部,在向劉阿姨補了錢之後,讓小胖進行道歉,保證今後不再這樣做了。張珊之所以讓小胖這麼做,就是爲了讓小胖“長記性”,今後不再做類似的事情。  在張珊看來,這事就到此爲止了。但是,事情的結局遠比張珊想象的要複雜得多:屈於媽媽的壓力,小胖向劉阿姨道了歉,但小胖覺得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在很多家長眼裏小小年紀沒什麼自尊心可言——於是產生了報復的念頭:“這次我被你們抓住了,那下次我就會注意不被你們抓住!”反正我“偷東西”已經是個“壞孩子”了,那我就破罐子破摔,乾脆壞就壞到底——儘管小胖沒有這麼明確的思路,但潛意識會驅使他這麼去做。因而,他有可能會去再偷東西,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最終毀掉自己的一生。如果張珊想到了這麼一種可能,那她又會有怎樣的想法呢?  其實,孩子們經常會做出許多類似小胖這種“偷東西”的行爲,他們之所以“偷東西”,並不是因爲他們的品性很壞,而是他們不懂成人世界的規矩造成的。當然,拿別人的東西又不被發現,這事很刺激,因而很好玩,這就是孩子的邏輯。因此,當家長髮現孩子偷東西之後,不要馬上“上綱上線”,定性爲人品問題,因爲這樣的行爲只能稱之爲“不當行爲”——因爲這種行爲與孩子的年齡相稱,符合他們的行爲邏輯。如果家長們自己誇大這種不當行爲的後果,給孩子貼上“問題少年”的標籤,從而給孩子重罰讓他們“長記性”,那結局無非是這麼兩種:一是孩子報復家長,叛逆性越來越強,最後變成真正的“問題少年”;另一種是孩子服服帖帖,對家長逆來順受,最終變成一個缺乏自尊和自愛的人。  反思:在一般情況下,發現孩子做出不當行爲後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