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他們是耀眼明星+富二代,卻因“過家家”鬧劇成爲家長中的奇葩

他們是耀眼明星+富二代,卻因“過家家”鬧劇成爲家長中的奇葩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他們是耀眼明星+富二代,卻因“過家家”鬧劇成爲家長中的奇葩

最近網曝黃毅清爲了搶奪孩子,趁探望孩子的機會偷偷帶女兒離國。當黃奕報警後,黃毅清又暴猛料說黃奕虐待孩子,還曬出了孩子右臉上的淤青,據說是黃奕和“一個叔叔”捏孩子的臉。早前更有爆料說黃奕懷孕期間黃毅清出軌被稱“冠希第二”,黃奕更曾曖昧密會富商……黃奕說黃毅清造謠誹謗,黃毅清說黃奕僱水軍攻擊自己,兩人的撕逼大戰從離婚後就從沒停止過。誰對誰錯我們不好妄加評判,但是,幼兒說只想問一句:不怕孩子長大後看到網絡上的這一切嗎?

從兩人的微博看來,他們已經掉進了一個怪圈——兩人用對女兒的愛在相互較量,背後是放不下的仇恨,裏面是用大人的仇恨浸泡着的可憐的女兒!美其名曰說爲了孩子好,實際上是“過家家”的鬧劇,網友在圍觀幼稚的兩個成人的較量,成爲茶餘飯後的笑料後便追逐下一場笑料,但可憐的是尚不懂事的孩子,父母所做的一切將抹黑了她的一生!

都消停一下吧,如果真的是爲了孩子好,雙方都需要“催熟劑”變得成熟,同時還要自問一句:“我做的這一切真的是爲了孩子好還是在傷害孩子?”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有愛的童年,纔是盡責父母該做的事情。

否則就如同所有不幸婚姻家庭一樣,他們正在製造這樣的孩子

1、孩子自卑敏感

當孩子長大後,看到網絡上父母的這些負面醜聞,你說這個孩子還能坦然地面對這個世界嗎?對孩子來說,父母無論任何一方受到羞辱和傷害,孩子的內心都會感到痛苦,大人們不要以爲大人相互謾罵只是大人的事情,即使是尚未出生的胎兒都能感知父母的情緒並因此而受到影響。父母感情不和的孩子,性格還會敏感而脆弱,尤其是父母不合鄰里左右皆知,孩子出門都會感覺背後有譏笑嘲諷的眼睛,他們能不敏感嗎?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通過“出格”來表現自己內心的強大,某些孩子甚至還會通過自殘來泄發對父母的不滿。但是這些孩子的內心卻是非常脆弱的。

2、孩子缺乏安全感

每個家庭不和的孩子都會有一種“內疚”的心理,他們容易把父母不和歸咎到自己身上,每當父母爭吵鬧矛盾時,孩子內心都會有種強烈的不安全感,父母爆發暴力衝突更是如此,因爲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家庭就是他們的全部。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家庭父母吵架時,孩子在一旁哭喊:“爸爸媽媽我聽話,我再也不搗亂了,你們別吵了……”孩子在巨大的恐懼下,爭吵中的父母也不能成爲他們獲取安全感的依靠,他們的內心就像一隻驚嚇過度的小老鼠,惶恐過後陰影並不能消除,孩子會害怕父母再次爆發衝突,甚至害怕哪天家庭的天空轟塌。

所以最近有個流行的說法就是,當父母吵架後,一定要及時向孩子道歉,告訴孩子,大人爭吵並不是不愛孩子,而是大人之間有矛盾,並且將會盡快處理好。

3、孩子不信任任何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影響最深遠的老師。年幼的孩子從出生後就是一張白紙,他們從父母身上學習愛與信任,父母的點滴言行會像模子般烙在孩子身上。相親相愛、相互信任的父母,孩子更喜歡自省,而不是處處懷疑,但是父母之間如果都是咒罵與抱怨,甚至在孩子面前不斷詆譭對方,拉着孩子一起仇視對方,孩子在矛盾中也無法建立對他人的信任感。

4、孩子複製父母的婚姻關係

婚姻失敗的父母,他們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不知道如何處理感情問題,他們非常害怕重複父母的老路而排斥感情和婚姻,即使結婚了也更容易照搬父母相處的模式,因爲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已經深入骨髓。這類孩子長大後在婚姻中也容易偏向於懷疑對方,總會敏感地發掘出蛛絲馬跡疑心伴侶出軌。因爲父母的失敗婚姻已經讓他們相信不再有童話般的美滿和幸福,甚至在一度相信後也常常會質疑。

有句話說得很好,爸媽恩愛就是給孩子成長最好的愛,但如果婚姻不能繼續維持,至少也應該考慮到孩子而選擇好聚好散,儘量給孩子一個安靜有愛的環境成長,婚姻失敗後仍能心平時和地坐在一起履行作爲父母的責任,“再見亦是朋友”讓孩子懂得即使婚姻失敗也沒那麼可怕,從而讓他們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情感和人生。李亞鵬和王菲給了所有婚姻失敗家庭做了最好的榜樣,而“小龍女”則成了母親吳綺莉泄憤的犧牲品,“小龍女”割腕自殺、吳綺莉因涉嫌虐待兒童被捕等成爲負面教材,大人何必爲難孩子呢?

最後忠告所有有孩子的家庭,父母恩愛,他們的孩子一般不會差。我們大多數時候爭吵的唯一原因,往往是咽不下那口氣,那口氣一直堵在心裏不暢快,所以會通過賭氣、吵鬧、嘲諷……等手段發泄讓對方難受尋求瞬間的快感。一大堆“垃圾”丟給了對方後感覺舒暢了,但快感過後那堆“垃圾”在一旁也不能讓自己好過,更有些相互“丟垃圾”的,越罵雙方內心越黑,那口怨氣越來越大……有時候心平氣和就能解決的事情,我們卻喜歡通過讓對方難受的方式解決,這就是人類的“自私基因”在作崇。我們的大多數家庭在發泄怨氣的時候,卻忽略了孩子一直是父母怨氣的接收者。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