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當孩子問這種問題時,你的耐心教導,反而會毀掉一個好孩子

當孩子問這種問題時,你的耐心教導,反而會毀掉一個好孩子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晚飯後,好奇心滿滿的妹妹拿起保溫杯把玩,胡亂按捏倒騰了一番後,竟然會獨自打開了,並且每次都順利打開。

而姐姐因爲不會操作便將保溫杯丟一邊,直至一週後的今天,姐姐還是沒懂得用這個保溫杯。

這是邊邊媽媽家的小事例。難道是因爲姐姐天資低、妹妹天資高導致的差異嗎?幼兒說認爲,不盡然!

當孩子問這種問題時,你的耐心教導,反而會毀掉一個好孩子

美國心理學教授Alison Gopnik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給兩組4歲的孩子帶去一個能播放音樂的玩具,三個步驟能讓這個玩具響起音樂,但實際上兩個步驟也能實現播放音樂。

他們分別給兩組孩子做了不同的舉動:

在A組孩子面前:實驗人員裝作不懂如何操作,直到嘗試了幾種方法後,才用三個步驟打開了這個玩具的音樂。

在B組孩子面前:實驗人員讓孩子們認真看和聽,用三個步驟一步步地教孩子如何操作。

隨後,實驗人員給這些孩子發了玩具讓他們自己操作,結果很有趣:

A組:大部分孩子通過操作,找到了更便捷的兩個步驟打開音樂;

B組:大部分孩子一成不變地用三個步驟打開音樂,有些孩子甚至記不住操作步驟而不能打開。

我們的應試教育大多數都是這樣的情形。

記得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無論是語文還是數學,老師們都有所謂的“解題步驟”,第一步如何,第二步如何……老師也不管什麼原理,直接跟孩子們說,記住這樣的方法,考試時就直接套。

無數“乖孩子”考試前就死記硬背,以尋求考試時有相似的題,生搬硬套地答卷。

結果孩子們的思考能力被扼殺,可憐一批又一批的孩子雖然學習很刻苦,但他們是刻苦地背答案,考題稍微變換一下就暈菜。

也正因爲一些學校的這種“解題步驟”式的教育,孩子們由一份份原件變成了複印件。

所以,即使有無數孩子很努力,但他們卻從一開始就已經走向了平庸的道路。

吐槽歸吐槽,絲毫不會對我們的孩子有任何的改變。

最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孩子們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請把思考還給我們的孩子,而不是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當一個孩子從小習慣自己思考、習慣通過自己的思路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而不是直接接受大人的答案,他們的這種好習慣也會一直延續下去,包括上學。

有一朋友幼年時是個奇葩的學生,學習成績經常倒數第一,上課鈴一響就自動進入睡眠狀態,老師同學擰耳朵拍腦袋都弄不醒,但下課鈴一響就精神抖擻猶如剛充電完畢的勁力機器人。

結果到高考前幾個月,老師家長各種羞辱踐踏,好歹是個性情中人,心想這麼丟臉自殺算了,後來想想就這麼死了太糟蹋生命。

但自己就是聽不懂,咋辦呢?

死馬當或馬醫,他乾脆不上課,在家裏從零開始自學各種課程,按照自己的思路學習和解題,結果高考分數一出來,從模考時的倒數第一躍升到高考時的全班第三。

老師家長都說他走狗屎運,有幾個曾經模考成績優異的學生在高考反而黯然退幕。

在其後的職業生涯中,他的這種自我思考、自我學習、自己尋找解決方法的習慣也漸漸彰顯優勢。

所以,從一個孩子出生,如果父母能把這樣的一種“不要告訴孩子怎麼做,讓孩子自己探索怎麼做”的處事習慣教會孩子,其結果將是孩子能在衆多“複印件”中脫穎而出,成爲平庸中的佼佼者,而這樣的差異,僅僅只是因爲一個小小的習慣而已。

請爲孩子做一個小小的改變吧,當孩子問這個怎麼做,那個怎麼辦的時候,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是嘗試這樣迴應:“我也不怎麼懂,你覺得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嗎?想想看?”

或者跟孩子一起尋找解決辦法,“我們試試這樣做行不行,媽媽/爸爸從來沒做過呢……”

當一個孩子習慣拒絕大人的答案、當一個孩子爲尋求解決辦法沉醉在各種倒騰中時,作爲父母,我們已經成功了第一步!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個性,適用於他人的不一定適用於你,但一定能讓你在育兒路上更從容淡定!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