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小別離| 爲什麼不同階層的父母都聽不見孩子的聲音?

小別離| 爲什麼不同階層的父母都聽不見孩子的聲音?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

豆瓣社區中有個"父母皆禍害"小組,裏面聚集了一羣曾經或正在被父母傷害的孩子。他們有一個共同特徵:人生的四分之三成爲了父母期望的樣子,只有可憐的四分之一是屬於自己的。然而,這還不是最可悲的,更可悲的是,當他們試圖反抗時,父母就會高舉起"愛"的旗幟,理直氣壯的說:我還不是爲你好!因爲我愛你,所以……

這種"愛"能抽乾孩子所有想要反抗的力氣,他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錯了。

以往,我以爲這是特定階層的個例,我以爲,是不是貧窮家庭的父母更容易將改變全家命運的期望強加給孩子,而富裕家庭的父母則不會如此。但看了這幾日熱播的一部叫做《小別離》的電視劇後,我發現這並非個例。電視劇講述了三個不同階層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關係,無一例外的,三個不同階層家庭的父母,都以共同的方式,將孩子的人生變成了自己的人生。

2

富裕的家庭:在有錢和上流之間,孩子絕不能成了缺的那個面子

小別離| 爲什麼不同階層的父母都聽不見孩子的聲音?

三個家庭中,最富裕的要數張小宇家。張小宇的爸爸張亮忠白手起家做生意,身家過億。對張亮忠來說,有錢之後要做的就是躋身真正的上流社會。於是,他購買昂貴的歐式紅木傢俱,娶了年輕貌美的老婆,而成績不好,絕無進入名校可能性的兒子張小宇則成了整個過程中最掉鏈子的一環。

在每天督促兒子學習,希望他成績提升無果後,張亮忠想到了最好的辦法,那就是送兒子出國留學。這樣張小宇就不用面對國內的中考,考出個糟糕的分數給自己丟面子,別人問起來,兒子出國鍍金也算個不丟份的說法。

小別離| 爲什麼不同階層的父母都聽不見孩子的聲音? 第2張

對張亮忠來說,兒子的想法並不重要。正如張小宇所說:你只不過是想把我送走。他覺得爸爸對自己所謂的悉心安排不過是一種拋棄自己的方式而已。

這樣的家庭並不少見,我們常常對這些出生於富裕家庭的孩子抱有誤解,覺得擁有了豐厚物質基礎的他們應該沒什麼好抱怨的,如果他們說自己過得不開心,馬上就會被罵矯情。殊不知,有錢後的父母,仍然有他們渴望的東西,他們渴望成爲真正的權貴,渴望自己的價值觀得以延續。於是,在有錢和上流之間,孩子絕不能成了缺的那個面子。孩子,你需要有出國留學的美好經歷,你需要子承父業,至於你自己的想法?先擱着吧!

3

中產階級家庭:在激烈的競爭面前,孩子最大任務就是竭盡全力不下滑

小別離| 爲什麼不同階層的父母都聽不見孩子的聲音? 第3張

方朵朵的家是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爸爸方圓是眼科醫生,媽媽童文潔是一家公司的經理,父母都擁有較好的教育背景,令人尊敬的職業,有體面的生活。

這個家的矛盾在嚴厲的媽媽和成績不穩定的女兒之間。在媽媽眼裏,中考不亞於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容不得半點馬虎,進入青春期的朵朵在初三後成績卻因爲情緒波動而忽上忽下。

朵朵入學考試因爲英語不及格而跌出百名之外,媽媽童文潔訓斥道:進不了前百,就進不了重點高中;進不了重點高中,就進不了重點大學;進不了重點大學,你這輩子就完了!

就連一次全家外出旅行的機會也要與成績掛鉤。媽媽承諾,如果朵朵英語考到85分就去旅行,朵朵只考到84.5分,媽媽堅決的取消了行程,毫無妥協餘地。

媽媽用嚴苛的方式控制着女兒的生活,她爲朵朵安排特訓,每晚必須做完大量試卷才能睡覺,結果,睡眠不足的朵朵好幾次上課時打瞌睡,甚至在吃飯時睡着了。

小別離| 爲什麼不同階層的父母都聽不見孩子的聲音? 第4張

其實,在童文潔"爲朵朵好"的背後,是自己深深的焦慮和不安感,也是中產階級家庭普遍存在的焦慮感和不安感。

中產階級是面臨競爭最爲激烈的階層,往上走,十分艱難,卻很可能因爲忽如其來的什麼波動而一不注意就跌落下去。在這種情形下,父母雖然也知道成績並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卻不得不出於焦慮感而最終屈從於他們所看到的現實。在他們眼中,孩子的未來是容不得充滿風險的嘗試的,所以,孩子的最大任務就是竭盡全力保持不下滑。至於孩子自己的想法?再說吧!

4

工薪階層家庭:在平庸的現實下,孩子就是全家脫離現有階層的希望

小別離| 爲什麼不同階層的父母都聽不見孩子的聲音? 第5張

琴琴家是最普通的工薪階層,爸爸金志明是一個出租車司機,媽媽吳佳妮是一位社區醫院的醫生,家境平凡。

也許,正是因爲家境平凡,媽媽吳佳妮心中擁有改變命運,脫離現有階層的強烈願望。本來,琴琴成績優異,完全能應對國內考試,而且她在國內有自己的好朋友,並不願意遠赴異國他鄉。但媽媽覺得,像女兒這種資質的孩子不出國深造,簡直太可惜了。甚至,將琴琴能邁出國門視爲整個家庭徹底改變命運的關鍵一步。

小別離| 爲什麼不同階層的父母都聽不見孩子的聲音? 第6張

於是,即便家中經濟條件並不足以支撐女兒出國,吳佳妮還是想出了賣房籌資送孩子出國留學的辦法,甚至是通過將琴琴過繼等方式送她出國。

不想出國的琴琴沒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意見。她不僅僅在大的人生決策上沒有自主權,就連交朋友這樣的事也被媽媽牢牢控制。用媽媽的話說:你這麼小的小孩,要什麼朋友?以後有出息了,還怕沒朋友啊!

對工薪階層的父母來說,他們渴望改變命運,卻往往將改變家庭命運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認爲通過教育讓子女抵達更高的階層就是最有效的捷徑。於是,孩子成了全家脫離現有階層的希望,至於孩子的聲音?抱歉,沒時間聽啊!


瞧!不同階層家庭的父母,都有自己渴望的東西,有趣的是,他們都想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天然的認爲:我想要,所以你也一定想要。於是,大家不約而同的選擇了用“愛”遮蔽住同理心,從此對孩子的聲音閉耳不聞。

更糟糕的是,這種心態是普遍的,它就蟄伏在我們的潛意識裏,隨時隨刻,不知不覺就會體現出來。

前段時間,女兒要選興趣班。

我:丫頭,你喜歡學什麼呢?我尊重你的意見,你喜歡學什麼,我們就報什麼。

女兒:我喜歡踢足球。

我:踢足球?這不是男孩子纔會喜歡的嗎?你一個女孩子,學這個會不會不太合適?

女兒:可是我就是喜歡踢足球啊。

我:其實,媽媽覺得跳舞更適合女孩子呢,既能塑造一個好身型,又能培養優雅的氣質。

女兒:我還是喜歡踢足球。

我:踢足球太危險了,你想啊,要是那些毛手毛腳的男孩子撞到你怎麼辦?不行不行,你還是學跳舞吧!

女兒:……

爲什麼我們總是很難用同理心對待孩子呢?我也在反省這個問題。想了很久,覺得這背後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缺少了平等意識,沒有平等,所以沒有等同,沒有等同,便難以同理啊。

做父母的彷彿有一種天然的閱歷優越感,小時候,我們的爸爸媽媽,喜歡用“我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還多”這樣的話來體現優越感,而如今,不過是換了一個說法,我們用“其實,我覺得這個建議更適合你”這樣的話來體現優越感,聽起來彷彿更有“愛”。

然而,用來遮蔽同理心的“愛”,早該閃開!

我相信,有愛有智慧的父母能隔離孩子的聲音,也一定能找到方法喚醒孩子的聲音,這個方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試着蹲下來,和孩子保持同等高度,這樣,就能聽到孩子的聲音了。

ps:

小時候,我的夢想是當一個作家,寫大家願意看的文字。而我媽的夢想是有一門旱澇保收的技術活,於是,我大學的專業從中文變成了會計,畢業後從事的工作也與文字無關。

當我再次拿起筆開始寫作時,已年過三十,我的女兒也剛好出生。

有一天,女兒看我在電腦上敲字,好奇的問:媽媽,你在寫什麼?我說:我在寫希望別人能喜歡的文字啊,這是媽媽的夢想,媽媽夢想能用文字傳遞觀點。女兒撇撇嘴:我不喜歡這樣安靜的坐着,我的夢想是跳機械舞!

我笑了,因爲我們的夢想如此不同。我想說,我很高興女兒有自己獨特的夢想,因爲那是她的人生。而我也有我的夢想,雖然有點晚,可只要我努力,萬一實現了呢?記住,自己的夢想只能由自己實現,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能實現,怎麼好意思要求孩子去實現呢?^_^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