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的問題層出不窮,屢禁不止?一個字解救焦頭爛額的父母

孩子的問題層出不窮,屢禁不止?一個字解救焦頭爛額的父母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週末,幾家人一起自駕出遊,三個小朋友坐在我們的車上,吃喝玩樂了一通,最初的新鮮感過去,路程還沒過半,開始感覺有些無聊了。

三個小孩一會兒問一句:好沒意思啊,什麼時候到啊?

眼看着無聊的氣氛越來越濃,我趕緊想辦法遏制:“從現在開始,不許再說沒意思。誰說沒意思,誰就負責想個遊戲來玩。”

話音剛落,一個小孩大聲說:“好無聊啊!”

另一個小孩跟着說:“真沒勁啊!”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出臺了更“嚴厲”的限令:“從現在開始,誰也不許說沒意思、無聊、沒勁,以及所有這些詞的近義詞。”

沒想到,又是話音剛落,一個小孩大聲說:“無(wu 四聲)聊(liao 四聲)!我好物料!”

三個小孩嘎嘎大笑。

我也忍不住笑了,這些精靈鬼兒。

孩子的問題層出不窮,屢禁不止?一個字解救焦頭爛額的父母

事後,我覺得這事挺有意思。特別生動地詮釋了什麼叫“百堵不如一疏”。

當年大禹的父親治水,採用堵截的辦法,最終以失敗告終。大禹根據地形地貌,因勢利導,採用疏導的辦法,最終消除了水患。

這個故事人人皆知,然而在生活中,大多數人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堵”。

不許玩手機。

不許追跑打鬧。

不許說謊。

不許幹這個,不許做那個……

數不清的“不許”,如同一道道水壩,企圖攔截住孩子的行爲和意志。

口頭說不管用,那就動手打。

打一次不管用,就天天打,連打帶罵。

管用嗎?

問題像打地鼠一樣,屢禁不止,層出不窮。

作爲一個人,孩子同成人一樣,他的自由意志是強大的,他要做一件事,必定有他的動機。

動機的背後,是情緒和情感。而情緒是有能量的,它支撐着動機一定要去這麼做,才能得到宣泄釋放。

單靠堵,最多隻能“堵住”他的表層行爲。

能量是無法堵住的,就像被壓扁的彈簧,越壓制,勢能越大,一定要伺機從某個薄弱之處反彈回來。

就像我不讓孩子們說“無聊”,結果他們就想到了無聊的同義詞,再禁止,又出現了變音的“無聊”。

小孩撒謊,狠狠打他一頓,下一次,可能會出現更精緻細密的謊言。

不讓玩電腦,有多少孩子逃課去網吧、破解密碼,想方設法去玩。

百密一疏,顧此失彼,總會有漏洞,單靠堵,是怎麼也堵不住的。

孩子的問題層出不窮,屢禁不止?一個字解救焦頭爛額的父母 第2張

堵,意味着對立,意味着我對,你不對,勢必加重了對方的反抗。

前兩年,學心理學,有了“界限感”的概念,我意識到很多問題都是由此而來,反觀自己,我覺得從小到大,我媽媽爲我包攬了太多,或者說,控制得太多。

意識到了,我就着手改變。

正好趕上回家過年,那幾天,媽媽一想管我什麼事,我都示意她:停,這是我的事,我自己來決定就好,你不要管了。

這麼示意了幾天,媽媽忍不住爆發了:“我做什麼都不對!我不管了!”

我一下子意識到,我不讓我媽干涉太多,就是想“堵住”她的行爲。

越堵,水的勢能越大,最終沖毀了堤壩,導致氾濫成災。

從我媽媽的角度說,理智上,她可能意識到我說的有道理,但我一再地制止她,不讓她管我,她在情感上感受到的是拒絕和對立,她心裏那股勁兒越積越多,最終爆發出來。

爆發,就意味着失控。

結果就是,傷人傷己。

遇到問題,爲什麼首先想到的就是“堵住”它?

堵,是一種排斥,把問題堵回去,看不到問題,就以爲解決掉了。

堵,最簡單省事,不用動腦子,單靠蠻力就行。

問題是,孩子小時候可以堵,等他長大了,力量變強大了,你還堵得住嗎?

有時候,堵看起來很管用,令行禁止,簡單有效。

但堵着堵着,就堵成了一潭死水。

孩子的自由意志被壓制,即使到了三四十歲,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對生活失去了熱切的嚮往,渾渾噩噩,又忍不住焦慮無比,這樣的“空心病”還少嗎?

堵,不是個好辦法。

人內心的力量,就像滔滔的河水,勢能強大。治理得好,會造福一方。治理不好,就會氾濫成災,殃及四方。

大禹治水靠疏導,我們治心也是一樣。

透過行爲,看到行爲背後的動機,再看到內在的情感需求。

把情緒往正面積極的方向引導,之前行爲的破壞力自然就減弱了。

當然,這需要智慧,需要覺察,需要耐心,比起一味的“堵”費事多了。

不過,天下事不都是這樣嗎?

看起來費了事,實際上省了勁;

看起來走了捷徑,實則更費周折。

孩子的問題層出不窮,屢禁不止?一個字解救焦頭爛額的父母 第3張

前段時間,橙子新添了一個口頭語:“胡說八道。”

別人說的和他意見不一致,他動不動就來一句:胡說八道。

說過他好幾次,這樣說很不禮貌,不許再說了。他反駁:“這又不是罵人的話。”

有一次,飯桌上聊天,橙子爸爸說了什麼,橙子張口就說:“胡說八道。”

橙子爸爸沒像往常那樣制止他,想了想說:“你是不是覺得我說的不對?那咱們想一想,能表達類似意思的話,看看能不能想出十句來。”

橙子覺得挺有趣,我們三人就比賽看誰想出來的多,比如:

我不同意你說的話。

你這樣說不對。

我覺得你說錯了。

……

直到誰也想不出來了,橙子爸爸說:你看,咱們可以用這麼多種方法表達這個意思,是不是都比“胡說八道”好?

橙子沒說話,點點頭。

再後來,橙子說“胡說八道”的次數明顯少了很多。

孩子的問題層出不窮,屢禁不止?一個字解救焦頭爛額的父母 第4張

回到開頭的故事,三個小孩後來不喊無聊了,他們找到了新的樂趣,拿着對講機和同行的叔叔進行智力問答。

數學、歷史、腦筋急轉彎,各種問題,搶着問,搶着答,玩了一路,還意猶未盡。

再沒有人喊無聊。

和媽媽相處,我看到了媽媽管得過多的背後,是對我的關心,是想告訴我,她覺得怎樣做對我更好。

那我就心平氣和地說出我的想法,我爲什麼不那樣做的原因。

媽媽理解了,自然就不再多說。

一個人想做一件事,不管在別人眼裏是對是錯,必然有他認爲正當的理由。

堵和疏的區別,就在於一個針對行爲,一個針對動機,治標還是治本。

當然,“堵”並不是一無是處,有些時候,還是需要拿出家長的權威,告訴孩子有些規則不能違反,有些事就是不能做。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但還有很多時候,單靠堵是不管用的。

不信,你看看公共場所的那些標識牌:不準隨地吐痰、不準亂扔果皮紙屑,不準亂闖紅燈……大大小小的不準有多少管用?

人們要麼視而不見,要麼想方設法鑽空子,打擦邊球。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人孩子都一樣。

百堵不如一疏。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是疏導人心。

要心對心,而不是力對力。

所以,當你忍不住又要衝孩子喊“不準這樣,不許那樣”時,不妨提醒自己,在心裏默唸幾遍大禹治水的祕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