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不做反應過激的父母

不做反應過激的父母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四年之前的一次年假,姐姐幫婆婆做飯,我陪外甥女寫作業。忘記外甥女做了一件什麼事情,我說了一句至今依然非常後悔的一句話:“你沒救了。”

這句話說的非常順口,順口到我都沒有注意到它怎麼就能從我這樣一個號稱非常尊重孩子的人的口中噴發出來。

“你沒救了”這句話,在很多人的童年生活中非常多的被聽到。但當我們成了爲自己討厭的那個大人的時候,那種震撼也是難以形容的。外甥女估計也被嚇到了,不過她表現得不動聲色。

“你現在還不結婚,你以後年紀大了該怎麼辦。”“你不要再挑挑揀揀了,再挑就真剩下了。”我的一位好友,沒有降低自己最初的標準,在35歲之前找到了老公,並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們在看到她老公之後,就知道,她找到了她理想中的老公。於是,家人在催妹妹趕緊結婚的時候,我會勸家人,彆着急,我會告訴妹妹,慢慢找。“慢慢找”這句話,深得妹妹歡心。

不做反應過激的父母

我們常常看見反應過度的家長把孩子嚇到。他們聽說自家孩子或者別人家孩子做了某件事情時,經常反應過度:

“你永遠上不了大學”

“我不敢相信他們會那樣做”

“沒有人想要娶她,她的名聲被徹底毀啦”

這都太聳人聽聞了。我們在做讓孩子害怕的父母。我們一輩子都在學習,孩子總會犯錯,作爲父母,我們最好假定孩子會犯錯,這樣,當他們犯了錯,我們就不會太驚訝。

我畢業之後,剛來到北京時,工作並不順利,有次非常少有地給家人打電話,本想着父母可以安慰自己一下,沒想到老爸用了這種激勵方法:“你再不努力,就得去大街上賣菜去。”當時心一下子涼了。

不做反應過激的父母 第2張

家人的期許也理解。於是,在我工作了一段時期之後,除了給父母買東西,還給兩個妹妹買手機,買筆記本電腦。

實際上,自己當時銀行裏的存款並沒有多少,爲什麼還要那麼熱心地給家人買呢?直到今年妹妹來京之後,我才理解。

妹妹的行爲跟當年的自己一樣。賺錢之後,首先是給父母買衣服,還將她的化妝品送給我,小鹿的禮物也沒少了。除此之外,也會批評父母生活不講究。這些種種行爲,都是在宣誓着一件事情,那就是我獨立了,我以後可以不用你們管了。

爲了宣誓獨立,很多父母眼中的孩子,在經濟上過得去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給父母買各種東西。

父母的權威在我們驕傲地宣佈獨立的過程中,一下子垮塌了。在我養育小鹿的過程中,我纔將再次理解了,視父母的話爲圭臬。對於妹妹的那些行爲,我也不會多說什麼,這是必經階段。年紀不到,有些體悟是來不了的。

成爲新生代父母之後,我們對於孩子的很多行爲,也會反應過激,只不過不自覺而已。反應過激通常產生的不合理觀念有三個特徵:絕對化;過分概括;糟糕之極。

一是絕對化的要求: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願爲出發點,認爲某事物必定發生或不發生的想法。比如,家長們口口聲聲的“必須”、“應該”或“一定要”。比如,“你一定要每天放學之後給我打一個電話。”“你必須考上大學”“你應該在今年就結婚。”

不做反應過激的父母 第3張

事實上,這種絕對化的要求是非常不合理的。如果我們心心念念想讓孩子照着我們的要求來,而當孩子沒有按照你的來的話,你就會感到難以接受和適應,從而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之中。

二是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爲“總是”、“所有”等。

我們會對2歲3個月的小鹿說:“不要去飲水機那裏接水。看燙着了。”小鹿會反駁我們說:“可以接涼水。”我們對小鹿說:“不要動熨斗,看燙着了。”小鹿會說:“沒插電的時候可以動。可以動手把,不能動底。”

就像請人吃飯,只有當飯菜剩下時,才能證明別人吃飽了一樣。只有過度了,纔會覺得安全。事實上,孩子已經有了分辨能力,光用過度概括來嚇唬孩子實際上起不了什麼作用。小鹿依然還是會去接水,即使在接水的過程中,打碎過一次杯子。

當孩子將“過度概括”內化爲自己的思維之後,會怎樣?可能,當這些孩子長大後,遭受一些失敗後,就會認爲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片面地進行自我否定,導致自卑自棄、自罪自責。

如果他們用這種過度概括來評價他人,就會一味地指責別人,產生怨忿、敵意等消極情緒。

不做反應過激的父母 第4張

三是糟糕至極:這種觀念認爲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沒考上大學,一切都完了”。

這種想法是非理性的,因爲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會有比之更壞的情況發生,所以沒有一件事情可被定義爲糟糕至極。但如果一個人堅持這種“糟糕”觀時,那麼當他遇到他所謂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時,他就會陷入不良的情緒體驗之中,而一蹶不振。

我們對孩子習慣性地要求完美,更是不能容忍孩子出生時的缺陷,孩子出生的時候就自帶缺陷,以後他們的人生就完了。

一位小女孩,患有唐氏綜合症,智力有障礙、生長畸形,她被親身父母拋棄,並很可能在福利院裏孤獨終老。因爲只有健康的孩子纔有機會被領養。

不過,這個中國女孩Rosie,非常幸運地遇到了她現在的養父母。在她的養母Angela眼裏,Rosie簡直是個掉落凡間的天使,可愛、愛闖禍,也常常因爲有了一點小小的進步,而讓家人爲她驕傲。

如今她已經從怯生生的模樣,完全變成了元氣少女。

唐氏兒最難跨越的障礙,是語言問題,在Rosie四歲之前幾乎不會說話。養母Angela有耐心地一遍一遍的重複給她聽,Rosie半年之後,就可以完全聽懂英語,甚至可以用簡短的言語表達自己,並且可以和其他孩子交流玩耍。如今的她,已經開始上幼兒園了。

Angela說如果不去照顧他們,你永遠也不知道,這些小孩有多少潛力,只要你給他們機會去挖掘,他們會給你驚喜的,否則這些殘疾孩子的人生可能會暗淡無光,沒有任何希望。

不做反應過激的父母 第5張

大約在4~6年級,也就是前青春期的時候,孩子們會意識到他們的父母非常讓人害怕,尤其是當他們的父母對別人的孩子妄下判斷的時候。

因此,請父母需要特別注意你如何評論別人的孩子,特別是他們惹了麻煩的時候。你應該這樣說:

“那孩子太可憐了”

“他是個好孩子,不過每個人都會犯錯。”

“她需要朋友嗎?”

“我希望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你會跟我們講。”

父母的過激反應只會讓事情更糟糕。

“那孩子沒救了。”

“他那樣做了,活該被老師罵?”

……

過激反應的父母不是孩子需要的,孩子需要我們在他們無助的時候保持冷靜。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