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小朋友不黏媽媽,是一種習慣的培養

小朋友不黏媽媽,是一種習慣的培養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朋友不黏媽媽,是一種習慣的培養

(媽媽在沙發上看書,弟弟開心地自己玩,03.20.2016)

鑑於兄弟倆的不黏媽媽,於是便有很多因爲小朋友脫不了身而被困於家中的朋友們求助,問媽媽有什麼經驗和祕訣,其實呢,媽媽個人認爲,明亮小兄弟的這種“反常”現象,倒是一個習慣培養的問題。

【獨立自理】年幼的弟弟不黏媽媽,是因爲小朋友的心理安全感非常強;而哥哥不黏媽媽,則是出於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媽媽身邊黏人的小朋友,基本都是媽媽們對其給予無微不致的照顧,事事處處爲小朋友們考慮得過於周到。對於明明,雖說媽媽是全職媽媽,可以給小朋友事無鉅細的照顧,但媽媽還是堅持“只要明明自己能做的事情,媽媽絕不包辦替代”的原則,讓明明自小就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這樣一來,明明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對於媽媽的依賴心理從而也減輕許多。

【分離焦慮】黏媽媽,也是分離焦慮的一種表現,其實小朋友或多或少都會經歷分離焦慮,如果早期安全感建立得比較好,那麼這個分離焦慮期就會度過得非常順利;但如果小朋友早期曾有過不愉快的經歷,那麼只會加重這個分離焦慮期。關於不愉快的經歷,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便是,小朋友不聽話之時,媽媽經常會說的一句話“你再鬧,媽媽就走了,就不要你了”,然後便假裝真的離開了,這樣一來,小朋友不但害怕了,而且越在乎媽媽,就越害怕媽媽的離去,對於媽媽也就更加依戀。因此,媽媽們一定不要隨便嚇唬小朋友,他們還分不清真假虛實,會把一切都當成真的,認爲媽媽真的不要自己了,小朋友就會越發地黏媽媽,延長和加重其分離焦慮期。

【獨自空間】除了培養小朋友【獨立自理】的能力以及減輕【分離焦慮】,媽媽還會給明亮兄弟一個獨立活動的空間,在媽媽忙碌做其他事情之時,兄弟倆都是自己玩玩具或看書,而且即使小朋友哭了,媽媽也會先靜觀其變,然後再做出是否需要安撫的判斷;而不會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對其進行撫慰,否則小朋友就會習慣於總有一雙眼睛不離自己,一旦失去這雙眼睛,就會感到不適應而缺乏安全感,黏媽媽便是自然而然之事了。

【爸爸參與】雖說平日裏媽媽是照顧兄弟倆最多之人,但爸爸的積極參與也是分不開的,讓小朋友從內心裏明白,爸爸和媽媽都是一樣愛自己的,這樣便可以讓明亮兄弟將對媽媽的關注力轉移一部分給爸爸,而爸爸也是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兄弟倆玩耍。小朋友成長曆程中,爸爸的缺席會讓他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媽媽一個人是最可靠的、是愛自己的,也只有媽媽會和自己玩;那麼,對於媽媽的離開,兄弟倆肯定不適應,也肯定會每天黏着媽媽。

媽媽最後語:因此,要想小朋友自小不黏人,媽媽就要從培養獨立性、建立安全感、給予小朋友自己的活動空間入手,當然,育兒中爸爸的參與,也是不容忽視的。與其說這些是育兒經驗分享,倒不如說這些都是爸爸媽媽們應該幫助小朋友建立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