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孩子爲什麼管不住自己?(培養自律性的科學好方法)

孩子爲什麼管不住自己?(培養自律性的科學好方法)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

我有一個加菲貓女兒

我確認,我有一個加菲貓一樣的女兒,她總是用加菲貓的經典語錄和我對話。

孩子爲什麼管不住自己?(培養自律性的科學好方法)

我:“爲什麼你每次吃完飯就忍不住打開電視機?我們不是說好了講繪本故事麼?”

女兒:“其實,我也不是每次吃完飯就看電視,有時我邊吃飯邊看電視,生活中有些改變會增加樂趣。”

我:“……”

孩子爲什麼管不住自己?(培養自律性的科學好方法) 第2張

我:“你明知道不完成作業明天就沒法跟老師交差,爲什麼還賴着不動呢?”

女兒:“不要等明天交不上差再找藉口,今天就要找好!”

我:“……”

孩子爲什麼管不住自己?(培養自律性的科學好方法) 第3張

我:“爲什麼你一邊說自己太胖要減肥啦,一邊卻停不下嘴?”

女兒:“今天吃得下的千萬別擱到明天。”

我:“……”

孩子爲什麼管不住自己?(培養自律性的科學好方法) 第4張

於是,當她面對體重秤上飆升的數字時,只好假裝無謂,豪邁的說:“球狀也是身材嘛!”

人們喜歡那隻好吃懶做,缺點自律性的貓,因爲它僅僅是一個距離自己生活有點遙遠的明星。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像加菲貓一樣不能自律:當他明知道是垃圾食品,卻忍不住想吃;明明想考到高分,卻沒辦法好好複習;明明有一大堆作業,卻停不下游戲時……你一定會和我一樣抓狂:爲什麼你總是管不住自己?!

畢竟,自律性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真的很重要。

2

爲什麼自律性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斯坦福大學曾做過一個經典的“棉花糖測試”。實驗中,大人將孩子單獨留在房間,面前的盤子裏有一粒棉花糖,在離開前告訴孩子:如果堅持一小會(15分鐘),等大人回來時還沒吃掉棉花糖的話,他們會額外獲得一顆糖的獎勵;如果實在想吃,也可以立刻吃掉棉花糖。

所有孩子裏,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抵禦住了誘惑。大約20年後,研究者調查了當年實驗參與者的發展情況,發現當年成功抵禦誘惑的孩子,擁有更好的學業成績、更高的學歷、更健康的身體和更高的生活品質。

同時,Casey等人在2011年的一項跨越同一羣體4至44歲年齡段的縱向研究發現,兒時能做到自律的人,成年後在面對誘惑時其大腦負責控制功能的右側額下回更活躍,從而使個體具有更好的自律性,而具有更好自律性的個體相比其他人發展得更好。

通過這兩個研究,我們不難發現:自律性所體現出的專注、內在控制力和延遲滿足能力,是一個獲得更高成就的人需要具備的重要品質,而幼年的自律能力將直接影響到成年後的自律性。

3

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律性,而我們能就此做些什麼?

不難想象,不同孩子的自律性是存在差異的。那麼,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律性呢?

孩子爲什麼管不住自己?(培養自律性的科學好方法) 第5張

經常“延遲滿足”的孩子自律性更好

“棉花糖測試”的發起者,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發現:資源匱乏的孩子自律性可能更弱,是因爲在這些孩子的生長環境中,沒有那麼多練習“延遲滿足”的場景,因爲對這些孩子來說,延遲之後就再也沒有了,所以他們養成了抓住當下的習慣。而沒有反覆練習和實踐,就不能習得很好的自律性。那些從小獲得更多資源的孩子,也有更多機會訓練。

我們看見,一些父母認爲有添加劑的甜食對孩子身體健康不利,會要求孩子絕對不可以碰,在這種情形下,孩子不碰甜食並非依賴於自律,而是自我壓抑,自我壓抑容易讓人出現焦慮情緒,最終不得不向衝動妥協。於是,那些在父母面前自我壓抑的孩子,當他們脫離父母的控制時,往往會更加放任自己,因爲,長期的資源匱乏讓他們沒有得到“延遲滿足”的訓練,反倒讓他們養成了及時行樂的心態。

【家庭小錦囊】讓孩子學會自律,應該提供合理資源並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學會分配,讓他得到充分的練習。比如,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多吃甜食會帶來什麼後果,但可以品嚐只要不過度,幫助孩子設定一些特殊日子用來品嚐一些甜食,比如節慶日或者家庭冰淇淋日。

孩子爲什麼管不住自己?(培養自律性的科學好方法) 第6張

能爲自己做主的孩子自律性更好

能爲自己做主的孩子是具備了自由意志的孩子。自由意志,指的是有行爲選擇的自由,行爲是由自己的意志帶來的。不相信自由意志的孩子認爲自己的行爲是由先天或者外物決定的,自己不對自己的行爲具有掌控權,也無需對自己的行爲負責,更容易不顧後果的放任自己,也更難做到自律。

我曾聽過一些家長訴苦:我每天都得守着我的孩子做作業,如果我不在他身邊守着,他要麼就是發呆,要麼就去玩兒別的,總之,別指望他能在睡覺前完成家庭作業!

我想,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更需要反省的是我們家長自己。一個孩子,只有在長期缺乏自主權的情況下,纔會養成依賴型人格。在家長的包攬和控制下,孩子養成了凡事依靠別人做主的習慣,小到做作業,大到人生決策。

【家庭小錦囊】我們理應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讓他們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習慣,甚至,讓孩子多多參與到家庭事務管理中,也能夠增強他們的“自由意志”,提供給孩子更多自己做主的機會。比如:每天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引導孩子按照事務優先排序法分配自己的時間;儘可能的從小事上給孩子提供做決定的機會,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和衣服等;在家庭決策上聽取孩子的意見,如果他們有還不錯的建議,不妨欣然採納……

孩子爲什麼管不住自己?(培養自律性的科學好方法) 第7張

有父母做榜樣的孩子自律性更好

研究發現,父母的自律能力差,會導致孩子的自律能力低。試想,躺在沙發上玩手機的父母呵斥孩子趕緊去看書學習,孩子會怎麼想?身教的效果永遠大於言傳,如果希望孩子具有良好的自律性,就要給他塑造一個利於自律性生長的家庭環境,也就是說,從我們自身做起。

父母對孩子自律性的影響還體現在孩子安全感的獲得上。一些實驗表明,0-3歲時期安全感的得到與否能夠預測個體6歲以後的自律性,獲得足夠安全感的孩子更有可能在長大後自律。這一點不難理解,缺乏安全感的人是不自信的,對於長遠的目標他們缺乏必要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意志力,只能着眼於當下,而一個自律性高的人,往往能夠爲了更長遠的目標放棄眼前利益。

【家庭小錦囊】我們應該提高自己的自律性,爲孩子樹立好的榜樣,並在孩子年幼時供給他足夠的安全感。

4

返場贈送兩個實操小技巧

我們還有一些小技巧送給大家,家長可以用這些小技巧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效提高自律性。讓孩子更順利的實現自律性訓練。

注意力分配策略

在“棉花糖測試”中,研究人員觀察到那些能夠控制自己的孩子選擇了一個好辦法:“有策略的分配注意力”,比如有些孩子會遮住自己的眼睛,有些開始在房間裏玩遊戲,假裝棉花糖不存在,他們把注意力投入到其他事情中,暫時遺忘了棉花糖,由此成功的控制住了自己。相反,另一些孩子,一邊死盯着棉花糖,一邊不斷告誡自己:“我不能吃,我不能吃。”結果,很快就失敗了。

所以,在孩子面對誘惑時,我們可以有意識的引導他學會注意力分配策略。比如:當孩子需要集中注意力學習時,儘可能的讓他進入到安靜環境中,並將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收起來,能夠幫助他集中精力;當孩子特別想要吃甜食時,我們可以引導他去玩一些有趣的遊戲,將注意力轉移。多一些這樣的訓練後,孩子就能夠掌握並開始自行使用這個策略,能有意識的讓誘惑離開自己視線,從而進一步離開自己的思緒。

讓目標“可視化”併爲孩子完成每一小步目標慶祝

假設我們是馬拉松賽跑的選手,當我們死盯着遙不可及的終點,會覺得這段路程十分艱難。但如果我們將當下目標設置爲八千米,在抵達目標地時給自己一些獎勵,比如稍作休息或補充水分,然後再繼續完成下一階段目標,這種方式反而能給人信心,讓整個長跑過程顯得更爲輕鬆。

孩子也一樣,在面對一個長遠的目標時,難免有畏難情緒,如果我們幫助其將長遠的目標拆分,把分期目標的每一個方式和步驟做成計劃,寫下來,成爲“可視化”目標,就可以減輕孩子的畏難情緒,讓孩子有信心用意志力實現這些目標。當孩子完成一個階段的目標後,需要慶祝哪怕是很小的成就,因爲,慶祝這種儀式,其實就是一種“延遲的滿足”,是對所付出的努力的一種肯定,本身就是“自律”的體現。

孩子爲什麼管不住自己?(培養自律性的科學好方法) 第8張

其實,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能管得住自己。

每當我們想對孩子大吼一聲:“你怎麼就這麼控制不住自己呢?”,一定要先聽聽科學家的說法:掌管個體注意力、控制力的前額葉皮質是逐步發展的,它的發育將從孩子出生一直逐步持續到青少年期甚至成年期,也就是說,人的自律性是會隨着年齡增長和大腦功能的完善而不斷髮展的。這說明孩子現階段的自律性不高並不代表未來自律性差。

也許,對我們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個引導孩子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完善自己的機會,畢竟,我們也常常管不住自己,孩子,就像我們的另一個自己。(^_^)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是逃媽和八歲兒子逃逃在美國打造的公號逃媽主寫侃育兒,逃逃主講學英語,關注下?
孩子爲什麼管不住自己?(培養自律性的科學好方法) 第9張
孩子爲什麼管不住自己?(培養自律性的科學好方法) 第10張
微信ID:東西兒童教育
孩子爲什麼管不住自己?(培養自律性的科學好方法) 第11張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