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孩子愛摸媽媽乳房是怎麼了,是性早熟嗎?

孩子愛摸媽媽乳房是怎麼了,是性早熟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5.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愛摸媽媽乳房怎麼辦?很多媽媽和我說:都已經斷奶了,卻還喜歡摸乳房;每天晚上都需要摸着乳房才能入睡;男孩子都已經4歲了還要摸媽媽乳房,這樣下去是不是對他發展不太好?

面對被孩子摸的困擾,到底要不要制止?怎麼制止?這是性早熟嗎?家裏人總說是被我慣出來的怎麼辦?

乳房的象徵意義

孩子愛摸乳房並不是大了纔有的,從嬰兒期開始,不少寶寶一邊喝奶一邊就愛用手扒着媽媽的另一個乳房。其實寶寶的這個行爲是會促進媽媽分泌乳汁的,這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行爲,而是一份非常親密的聯結。

媽媽的乳房提供給孩子的是第一口糧,但乳房的意義往往大於食物本身,更是滋養、溫暖、安撫、安心的象徵。這份象徵意義並不是隨着孩子慢慢長大就消失的,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麼孩子大了還喜歡摸媽媽乳房,這絕對不是性早熟,更加不是有的媽媽留言所說的“耍流氓”或者“太溺愛了”,這就是孩子還在尋找那份親密聯結。

“摸乳房”行爲背後的原因

大家所苦惱的“孩子總摸乳房”這件事通常針對的都是已經挺大的孩子了。留言裏基本上都是2歲以後,最大的已經6歲了。如果留意一下,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情況下這些孩子都遇到了這些事情:斷奶後、老二出生了、臨睡前、生活出現某些大變化(比如開始上託兒所了、換阿姨了等等)、公共場所突如其來的情緒失控。

這些情況粗看都不同,但其實實質指向的都是一件事:孩子內心有了焦慮情緒,於是他們不自覺出現了“行爲倒退”,本能反應就是尋找那個心理的“安全港灣”,也就是媽媽的乳房。

瞭解清楚原因後,也許不少媽媽朋友們就更加猶豫了,既然是孩子在尋求安全感,那麼到底要不要制止呢?肯定是需要的,母愛就是一場退出,我們最終需要幫助孩子慢慢學會獨立面對,而不再通過父母尋求安撫。但方式是有講究的,並不是粗暴的立馬撤離,而是需要給予孩子支持的逐漸退出。

孩子愛摸媽媽乳房是怎麼了,是性早熟嗎?

愛的支持

“不要只盯着孩子這隻手,而要關注孩子整個人”,要想真正地幫助孩子,絕對不是簡單粗暴地不允許孩子摸了,甚至有媽媽和我說,“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就是沒用”,更加不該家裏人去亂扣帽子,“這麼大了還這樣,丟死人了”。

瞭解這是孩子情緒焦慮尋求安撫的一種表現後,我們就需要更加花功夫在平時。父母和孩子的愛和聯結就好比是銀行,如果平時多存錢,賬號餘額是充足的,那麼即使某一兩次花超也不至於會出現透支。

也許很多媽媽看到這都會覺得委屈,我天天都陪着,還要怎麼建立聯結啊?

一位教授曾經提出最簡單的“五個一”,卻常常是大部分父母做不到的,而這些纔是在給孩子的聯結賬號充值。

每天至少一次完全沒有手機干擾的陪伴;

每天至少一次和孩子一起瘋狂傻笑;

每天至少一次身體接觸(擁抱、親吻等);

每天至少一次放下“教”孩子的念頭,而是跟隨孩子玩;

每天至少一次看着孩子的眼睛說,我愛你,我喜歡和你在一起!

換句話說,平時和孩子的聯結建立越牢固,這樣的孩子遇到自己情緒焦慮的應對能力越強,可以更有能力獨立面對,而不是尋求父母的幫助。“愛源於接觸,母愛的核心更是接觸性關懷”。

愛的界限

在給予了愛的支持,給情感賬號充值後,也要記得開始給孩子設立愛的界限。及時開始給孩子進行性教育啓蒙,教會孩子“身體是自己”的同時,也要記得告訴孩子,“他人的身體需要經過別人同意再碰”。這一點尤其重要,我們卻很容易忽略去告訴孩子,尊重、隱私和界限都是互相的,而這需要讓孩子從小掌握的。

然後試着給予孩子一些替代物,比如有的孩子在公共場所煩躁後就要使勁扒拉媽媽衣服,這時可以溫柔堅定地提醒孩子,“這是媽媽的身體,不經過同意不能碰”,同時握着孩子的手不斷地親吻,並且抱住孩子,“我知道你不開心了,媽媽抱抱,媽媽抱抱就會好受的”。

比如有的孩子臨睡前必須摸着媽媽的乳房入睡,這時可以事先準備一塊安撫巾媽媽貼身帶24小時後確保上面有媽媽的氣味。然後睡前放在孩子旁邊,遇到孩子想摸乳房時,也可以先從抱着孩子開始,輕輕摸摸小手,引導孩子的雙手到安撫巾上面,溫柔地握着寶寶的手,繼續輕輕揉揉孩子的額頭,溫柔地在旁邊說,“媽媽在呢,寶寶睡覺吧,媽媽陪着你”。

比如母乳時孩子習慣性地抓握媽媽地另一個乳房,這時可以多和孩子互動,對着她唱歌說話,和他說,“寶寶在喝奶,把小手伸過來給媽媽親一口”。然後對着孩子的手不斷地親親,再和她說,“媽媽愛親寶寶的手,小手不能抓媽媽乳房,媽媽會痛”。也有媽媽會戴一個適合孩子抓握或者啃咬的項鍊來分散注意力。

這些做法不用非一模一樣,舉例是想告訴大家解決之道的核心,先確保日常多進行親密聯結,遇到事件的當下,可以通過很多正面的表達愛意的方式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慢慢撤出。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