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有的孩子天生愛笑,而有的暴躁,出廠配置不同的孩子都可以培養成樂觀自信的人嗎?

有的孩子天生愛笑,而有的暴躁,出廠配置不同的孩子都可以培養成樂觀自信的人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鼓勵自我成長和修復,不再抱怨原生家庭,引發很大的討論,不禁讓我們思考,我們能做點什麼對未來有幫助的事呢?如果說成年人的已有創傷,很難彌合,我想我們可以儘量避免那些傷痛重現在我們的孩子身上,把樂觀自信的種子種在孩子的心靈裏,爲他們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也祝願童年受過創傷的父母能夠走出陰影,因爲,你是孩子美好世界的根源,你是孩子快樂的播種人。儘管自我療愈很艱難,也讓我們儘自己最大努力去嘗試吧!

你知道嗎?

孩子的性情是天生的,有人溫柔隨和,有人敏感易怒,但個性、品格卻可以後天塑造;

父母並不能“給”孩子快樂,但卻可以“教”孩子快樂:你可以幫孩子擁有獲得快樂的能力;

多讓孩子獨自玩耍,10~15分鐘,是培養獨立和自信的方式之一;

打人、扔玩具是幼兒還沒能掌握處理情緒的恰當方式的表現;

經歷挫折可以是獲得快樂的途徑,而不是將快樂之門封死;

讓孩子做家務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如果你希望孩子充滿“正能量”,你可以做他“正能量”的發源地

......

如何培養一個樂觀自信的孩子,來看看美國科學家怎麼說。

快樂不快樂難道是天生的?

一位2個孩子的母親是這麼認爲的,因爲她7歲的女兒從出生那天起,就看上去總是很開心,而5歲的兒子則顯得喜怒無常。兩個孩子都是一模一樣的帶法啊,這是不是說明快樂是天性?

現實中好像的確也是這樣,一些小孩即使從樹上摔下來也是笑嘻嘻的,但也有一些孩子即使他的冰激凌是三個球的,還加了雙倍的軟糖,但僅僅少撒了一些巧克力碎,他們還是會哭鼻子。那麼。開心與否真的是生來如此嗎?

一些科學家和父母會同意這個觀點。但是無論孩子的“出廠設置”怎樣,我們只要意識到他們性格的差異,還是有辦法引導和培養他們成爲自信,有能力自我實現的快樂的成年人。

《What'sGoing On in There? How the Brain and Mind Develop in the First Five Years ofLife(究竟發生了什麼?5歲前大腦的發育及思維的發展)》一書的作者Lise Eliot,在他的書中強調:迄今爲止,科學家並未能在大腦中找到有關“快樂”或“喜怒無常”的基因,但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的性情是天生的“硬件配置”,比如樂觀、悲觀,害羞、大膽等天生的性情可能會影響孩子快樂的程度。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天生焦慮,易煩躁,是否意味着他進入青春期或成年之後也會是一個不開心的少年或者憂愁的成人?

並非如此!請一定記住,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是“與生俱來”和“後天教育”共同作用的結果。

養育一個快樂的孩子,我們要做的是,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並以此爲基礎,培養他們獲得快樂與幸福的能力,做一個園藝師(是做園藝師還是雕塑家?科學究竟告訴我們些什麼)。雖然性情是天生的,但這並是永恆的。人們的脾性是可以通過經歷來“修正”的,而和經歷糅合後的性情最終成就了你的性格——那些零零總總的小特徵讓你成爲了獨一無二的你。

孩子的個性是由大腦前額葉控制的,科學家們已經可以精確定位出大腦掌管積極和消極情緒的區域。左前皮層負責“好”的情緒,右前皮層則處理“壞”的情緒,那些擁有更多快樂特質的人,他們的左前皮層明顯更爲活躍。

快樂的感覺並非“非此即彼”,快樂情緒是左右前皮層平衡的結果,大腦前額葉可以由人的經歷塑造。對於大腦還在發育中的孩子,她的經歷的核心便是和你的關係。前額葉至少要發育到青春期,所以,你還有大把的時間和機會來幫助孩子塑造他們的個性和生活態度。

(很多研究其實都提示我們一些共同的結論,對孩子的發展影響最大的是她的家庭,是你和孩子的互動關係,如美國NICHD的研究報告:日託班、幼兒園對孩子的發展有利嗎?如果要上,怎麼選?)。

那麼,家長具體應該怎麼做來培養一個快樂的孩子呢?

如何養出一個快樂的小孩(12~24個月)

如何才能讓孩子開心呢?真相可能會讓你很吃驚。做這方面研究的兒童發展學家提出,快樂並不是我們“給”孩子的,而是我們“教”孩子的——讓他學會獲得快樂的方法。

心理學家Edward Hallowell在他的著作《The Childhood Roots of Adult Happiness (成人幸福的童年根源)》中指出被溺愛的孩子——無論是物質上的滿足,還是在情感挫折方面的過度保護,這些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更容易感到無趣、憤世嫉俗,不開心。最好的快樂源泉是內在的,而非外界的刺激。Edward Hallowell在書中強調,應該幫助孩子發展出內在的獲得快樂的方法,它們纔是孩子一生快樂的源泉。

不過,家長不需要是兒童心理學方面的專家才能幫孩子植入內在的力量和智慧,幫他們度過人生的起起伏伏。只要多一點耐心,多一些變通,所有家長都可以爲孩子的終身快樂打下根基。

學會解讀孩子的情緒

小朋友是很會表達開心和難過的:你一回家,她的小臉一下子就被大大的笑容點亮,或者,當心愛的安撫巾找不到了,立即失控地大哭。不過你可能還是不確定,總體上,孩子是不是快樂、滿足的呢?

孩子們開心的特徵很明顯,比如笑,玩耍,對什麼都好奇,對其他小朋友很感興趣,也不需要一直哄逗她。反過來,孩子不開心的特徵也容易發現,比如孤僻,安靜,沒胃口,不和其他孩子玩,不玩,不提問,不樂呵呵也不微笑,很少說話。

如果你的孩子天生比較害羞,或者天生內向不愛笑或者不會有很多交流,這並不一定意味着孩子不開心。害羞和悲傷不是一回事,但是你可能需要更細心地去了解這類孩子的“信號”。如果孩子突然表現的很反常,變得更加孤僻或者害怕,那麼很大可能他們遇到了什麼問題,此時家長需要特別留心。

芝加哥Rush-Presbyterian St. Luke's醫學中心的精神病學教授Paul C. Holinger認爲有9種可識別的、嬰兒天生就會的“信號”,來表達他們情緒。幼兒也會這些“信號”。其中兩種是“感興趣”與“享受”,是正面的感受,而一些負面的“信號”,特別是“悲傷”,“憤怒”和“恐懼”就可能來自一個不快樂的孩子。

大多數父母都知道一個總是感到畏懼,容易難過的孩子是不快樂的,但Holinger教授發現很多父母都意識不到生氣的孩子常常是在表達悲傷,無論年紀多大,憤怒是表達過度傷悲最簡單直接的方式。當孩子打人、扔玩具,其實意味着他有他還無力消化與處理的不愉快。

孩子都會有各自的方式向家長暗示自己這段時間過的不太順。一些孩子可能會變得不愛說話,另外一些可能愛發脾氣,還有一些可能會突然很粘人……家長無疑是最瞭解自己孩子性情的人,細心觀察,多溝通,你會越來越能捕捉到孩子的內心世界不太對勁的信號。

和孩子一起“找樂子”

儘管無休止的玩耍和吃冰激凌似乎是每個孩子的夢想,但其實能讓孩子最快樂的最簡單,是你(有沒有覺得自己超重要?)。你是開啓孩子快樂之門的“鑰匙”。同孩子交流,和他們玩耍,你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是開心的,那他們也會很開心。給孩子一個與你親密無間的童年,是目前爲止最能夠確保孩子成爲一個快樂的人的關鍵一步。

孩子在玩耍中獲得快樂,又通過玩耍發展很多能夠帶來快樂的技能 。開放式遊戲,比如用積木搭高塔,把玩偶當病人玩醫生治病的遊戲……自由的玩耍有助於增加孩子的創造力、運動能力、提高情商、認知力和社交能力,在自由的玩耍中,孩子才能發現他們喜歡做的事,這也可能幫助他們找到一生的興趣所在。(如何玩?請參考 遊戲好重要!可是要怎麼玩?)

有的孩子天生愛笑,而有的暴躁,出廠配置不同的孩子都可以培養成樂觀自信的人嗎?

幫助孩子掌握新的技能

成就終身的快樂祕方是,掌握一門技能。研究發現,精通某種技能的人更容易快樂。舉個栗子:孩子在練習投球時,他從自己的錯誤中學到教訓和經驗,在不斷的練習中,他理解了堅持和規則,通過自己努力後所取得的成功會帶給孩子巨大的成就感和喜悅。

記得以前有媒體採訪孫燕姿,問她爲什麼要學鋼琴(孫燕姿五歲開始學鋼琴(出道之前有英國皇家業餘頂級鋼琴文憑)),原話記不清了,但大意是因爲燕姿的爸爸告訴她人一輩子一定要有一個自己的愛好與特長,當遭遇人生低谷時,也許這個愛好和特長能幫你走出困境。

他人對自己成就的認可也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其實,這背後更深刻的意義是孩子發現他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掌控。如果他堅信自己堅持做某件事就能夠成功並獲得自我滿足,那麼他就會去做。研究發現,對某種技能的精通從而對自己的人生產生的掌控感纔是成年後獲得快樂的決定性因素。

在棉花糖的文章裏也提到,需要給孩子設定可實現小目標,也是培養自控力的關鍵,通過對小目標的實現,可以不斷對大腦強化一個認識:1. 如果我做到了,就能有收穫;2. 我可以做到。(一顆糖竟然可以預測孩子將來是否成功?)

Hallowell同時也告誡大家,一定要遵從內心真正的喜好,否則不但辛勤一生還可能無法成功,或者即使“成功”,他也不會真正的開心。

一位來自俄亥俄州的2個孩子的母親說,他的兒子最大的興趣是建築,他喜歡搭建各式各樣的小玩意,同時也和父親一起完成一些建造項目。我們總是試着給孩子提供各種環境和條件讓他能安心發展自己的天賦,這讓孩子自我感覺非常好,他也非常快樂。

分清鼓勵和空洞的表揚,培養正向思維

此前有心理學家做過實驗,讓兩組孩子完成一個相同的實驗,研究人員對A組的孩子說“你一定很聰明”,而對B組的孩子說“你一定很努力”;當進行第二輪測試時,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只願意選擇與原來難度一樣的題目,因爲他們想保持自己的“聰明”,而90%被鼓勵的孩子都選擇更難的測試,因爲他們不害怕失敗與風險。第三輪的測試更難,但被鼓勵的孩子去樂在其中,注意力也更加集中,而那些被表揚的孩子卻表現的相當痛苦,因爲他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聰明,結果在最後一輪測試中,難度和第一輪的測試一模一樣,但是被表揚的孩子成績下降20%,而那些被鼓勵的孩子,成績卻提高了30%。顯然,鼓勵讓孩子發現自己可以控制成功與否,而空洞的、言之無物的表揚卻剝奪了這種可控性。

所以下次當你準備把“你真棒”或者“你真聰明”脫口而出時,我們是否該先停頓一下,好好想想應該怎麼誇:記得要稱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天分。

幫助孩子培養健康的習慣

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鍛鍊和均衡的飲食對身體健康非常重要,對幼兒來件更是如此。

對成人來講,規律的運動會幫助人們減壓,改善睡眠抑鬱和焦慮,運動使人更加快樂,對孩子也是如此。一項英國青少年研究表明,每天在電視/電腦前坐超過3小時,21%的男孩和16%的女孩表現出不快樂。孩子們都是天生的“戶外運動的高手”,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自由在戶外玩耍,這會讓他們更開心。

注意幫孩子建立規律的日常作息。雖然一些孩子比較隨和,但大多數孩子會因爲生活規律而成長得更好,他們也會很高興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

食物也會影響孩子情緒。比如糖,雖然糖能快速地幫孩子補充能量,但同樣也可能會造成情緒的波動和過激的行爲。食物過敏也可能會讓孩子煩躁、倦怠與不安。

給孩子機會去經歷各種狀況,包括挫折

有時父母認爲培養一個快樂的小孩就是當孩子遇到任何一點挫折時都用盡全力去幫孩子走出困境,但這往往會弄巧成拙。

讓孩子隨時都開心,這本就不現實。家長不要在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立馬試圖去消除這些負面的情緒。孩子需要學會面對和接受悲傷、焦慮等不愉快的情緒,讓孩子自己找出處理情緒的方法,他們必須學會自己面對。

兒童心理學家們都認爲應該讓孩子去經歷各種狀況,包括困境和挫折,這些經歷能幫助孩子獲得內在的獲得快樂的力量。如果不是有挫折,又淚水,又怎麼能夠品嚐到成功的喜悅?

無論是7個月的孩子學爬還是7歲的孩子學算術,成功的訣竅很簡單,就是不斷的去挑戰困難,一次又一次,孩子會越做越好。

讓孩子學會處理那些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困難對未來的快樂非常重要,但這並不意味着孩子不能向你求助。你要做的是引導孩子找到解決方案,而不是直接上手幫他完成。

如果你的孩子獨立和自信,在成年後也會有更強自我認同感,更容易快樂。培養獨立和自信的方式之一就是多多讓孩子自己玩,每次10~15分鐘。

允許孩子難過和抓狂

當孩子在朋友的生日派對上撅起嘴,很多家長可能會強迫他和其他人一起玩,表現得開心起來。但是,允許孩子不開心非常重要。

還有一些父母總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任何一點拒絕,比如沒有被邀請參加同學的派對,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而哭鬧。

事實上,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有時候可以不開心,有起起落落,這纔是生活。如果你總是想要消滅掉所有不開心,你可能給孩子傳達一個信息:感到難過是不應該的。讓你的孩子去感受作爲人類會感受到的感受,包括悲傷。

鼓勵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並且用語言描述出來。很小的孩子就很容易學會“開心”/“高興”,或者“生氣”這樣的詞。當孩子能夠用語言描述他的情緒的時候,就意味着他掌握了一套新的認知和處理情緒的方法。

其實對於幼兒來講,當他感到憤怒的同時,他其實是很害怕的,因爲他並不清楚這種“憤怒”感覺來自哪裏,更不懂怎麼排遣,一些孩子可能就會打人,扔東西,躺在地上蹬腿大哭……這時如果媽媽告訴她,媽媽知道你很生氣,或者很難過,這樣孩子就慢慢知道了她的這種感覺到底是什麼。同時這樣做也是在教孩子如何用語言表達她的情緒,教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而不是動手。(更多處理打人的方法:打人的那個竟然是我的孩子!我不要做熊媽媽……)

教會孩子分享與關愛

隨着孩子漸漸長大,你可以教給他幫助別人的獲得的滿足感。研究發現,那些認爲自己的生活有意義的人會更不容易憂慮。

從完成一件家務開始,比如把自己的髒衣服放進洗衣籃中,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對家庭有所貢獻。

夫妻間及時溝通,共同經營家庭的和睦

很多在婚姻中過的十分痛苦的人,總覺得爲了孩子應該妥協隱忍,其實孩子的韌性比我們想象的要大。

很多人都覺得離婚無疑是孩子的心靈成長的毒藥。但事實上,很多單親家庭的兒童沒有任何情感障礙,也能健康成長,許多孩子在父母離異後,都能與雙當維持良好的關係(但這裏不是鼓勵大家離婚啊,婚內溝通很重要)。比起離婚,夫妻爭吵打鬧甚至相互詆譭中傷才纔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做孩子的榜樣
研究發現,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性情帶給孩子,並不一定是通過基因,而是通過自己的行爲和養育的方式。

不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情緒,孩子能夠從父母那裏“感染”到。哪怕還只是一個嬰兒的時候,寶寶就可以模仿父母的情緒方式了,大腦中的某些神經迴路將被激活。當你對孩子微笑時,孩子也對你微笑,此時他的大腦因爲你的那個微笑而“通電”。

如果家長對世界充滿感激,能從生活中的小事物感受到幸福,那麼這個家長就是一個正面的榜樣。當看到半杯水,讓孩子意識到這個杯子只空了一半而非只滿了一半;當下雨天不能去戶外玩耍時,告訴孩子哇,我們正好可以待在家裏烤餅乾了!用你的樂觀積極去影響孩子,儘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珍惜並感恩我們所擁有的,而非糾結和抱怨我們沒有的。

孩子其實對父母的情緒非常敏感,一旦發現家長的情緒很糟糕,哪怕孩子才1歲,她可能就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安慰你了。你不需要在孩子面前隱藏自己的負面情緒,你也做不到,但你可能需要給孩子示範如何去處理負面情緒。比如你不小心打碎了心愛的花瓶,可能很難過,但重要的是,你接下來怎麼應對,比如,收拾好碎片,給自己一個理由買一個更漂亮的新花瓶。

孩子,如果你看到陰影,千萬別害怕,那代表你身後有陽光。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