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大人之間的家庭暴力,只會把孩子變成精神廢物

大人之間的家庭暴力,只會把孩子變成精神廢物

來源:寶貝周    閱讀: 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一個姑娘,名字叫C。前一段時間,十八線男星劉洲成家暴孕期妻子的事件,曾引發了C的諸多感慨。她告訴我,雖然現在已經是二十多歲的人,但一看到家暴相關的新聞,多年前一幕幕恐怖的場景,依舊會浮現在腦海裏,成爲揮之不去的陰影。

有一個姑娘,名字叫C。

前一段時間,十八線男星劉洲成家暴孕期妻子的事件,曾引發了C的諸多感慨。

她告訴我,雖然現在已經是二十多歲的人,但一看到家暴相關的新聞,多年前一幕幕恐怖的場景,依舊會浮現在腦海裏,成爲揮之不去的陰影。

C的家庭,是人人看起來最完美和諧的那種。

父母身居要職,C又懂事上進,成績經常名列前茅,根本無需家長操心。但正如每個完美家庭背後,都有不爲人知的暗瘡一樣,C的家庭也有他人不瞭解的黑暗。

從C很小的時候,她的父親脾氣就不好,又愛喝酒,每回喝完酒,都要找茬和她母親吵架。母親隱忍,爲了不讓家裏爆發戰火,總是努力忍耐父親的謾罵,儘量不去還嘴。

可是沉默和隱忍,並不能換來父親的善罷甘休。彷彿一記重拳打到了棉花上一樣,她父親越得不到迴應,就罵得越起勁,氣不過還會砸東西,甚至動手打她母親。

儘管真正動手打的次數不多,但爲數不多的幾個恐怖情境,依舊在C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

大人之間的家庭暴力,只會把孩子變成精神廢物

她在和我聊天的時候,曾滿臉迷惑地說,“我清楚地記得,我當時還被包在小被子裏,而我爸爸,竟然瞪着血紅的眼睛,抓住我媽媽的頭髮往牆上撞,當時我媽媽還緊緊抱着我,我還能看到雪白牆壁的一抹血跡”。

然後她頓了頓說,“我當時的年齡,肯定沒有兩歲,但我居然都會記得這種場景,我自己都懷疑,這究竟是真實的記憶,還是我根據媽媽的敘述自己臆想出來的。但是,爸爸曾經打過媽媽,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因爲我四五歲的時候,也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這一點我肯定沒記錯”。

在C的記憶中,這還不是唯一最可怕的事件。

還曾經有一個場景,是在一個漆黑的晚上,媽媽不知道吞了什麼藥,爸爸和她拼命掰開媽媽的嘴,把一大把白色的藥丸給摳了出來。而這件事,恰好也發生在一次父母之間激烈的爭吵以後。

在C的成長經歷中,這種激烈爭吵其實爲數不多,還是有很多舉家歡樂的美好記憶。

但是時至今天, 在C的噩夢中,依然有一個不斷重複的夢境,那就是父親拽着母親頭髮撞牆,直至滿牆鮮血淋漓,成年後的她站在旁邊,卻怎麼也無法跑過去救下母親。

大人之間的家庭暴力,只會把孩子變成精神廢物 第2張

聽了C的敘述,我開始意識到,我們不停地談起家庭暴力,痛斥施暴者、同情受害方,也不斷給受害者提出各種自救建議。

但無論是影視作品、社會新聞還是熱點文章,很少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敘述家庭暴力帶來的陰影。

就連在學術界,也只有近二十年來,才陸陸續續有了家暴對孩子影響的研究。

孩子明明受到了相同程度的傷害,得到的關注卻實在不多。

大人之間的家庭暴力,只會把孩子變成精神廢物 第3張

關於家庭暴力的事實

有多少女性遭受家庭暴力?

關於家庭暴力中的性別分佈,大衆慣常的認知,都是“女性是受害者,男性是加害者”。

的確,統計數字也告訴我們,在所有的家庭暴力中,有90%以上的受害者是女性,10%左右是男性。

而家庭暴力在全球女性身上的發生率,到底有多普遍?

根據相關數據,在全球範圍內,至少每三個女性中,就有一個曾經被熟識的人實施過暴力,施暴者可能是自己的丈夫,也可能是家族中另一個男性成員。

更驚人的事實是,每四個女性中,就有一位曾在孕期遭受過家庭暴力。

2000年澳大利亞的女性安全調查顯示,20%女性第一次遭受家庭暴力的時間,就是懷孕期間。而孕期女性被家暴的機率,是非孕期女性的4倍。

大人之間的家庭暴力,只會把孩子變成精神廢物 第4張

有多少孩子身處父母家庭暴力中?

關於家庭暴力場景中的兒童,由於很多家暴事件都被隱藏在家庭內部,兒童更是少被記錄在內,因此相關數據較少。

而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數據,全世界生活在父母家庭暴力中的兒童,大約有2.75億人。

事實上,這還是保守估計,真實數據可能還要多出幾百萬。

那麼,生活在充斥暴力的家庭中,孩子的角色是怎樣呢?

2010年有一項調查發現,有85%-90%的家庭暴力發生時,孩子都是全程旁觀者,而其中50%的事件中,孩子也會和母親一起被打,也就是一同成爲了受害者。

另一項囊括了中國、南非、印度、埃及等國家數據的研究發現,暴露在家庭暴力中的孩子,比其他孩子遭受性侵和暴力的機率,要高出15倍。

所以,家庭暴力中,受害者不僅僅是女性,也很有可能是孩子。

瞭解以上事實以後,下一部分我們就來看看,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目睹家庭暴力,或在父母的家庭暴力中一同被打,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大人之間的家庭暴力,只會把孩子變成精神廢物 第5張

最大的受害者,往往是年齡最小的人

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影響,我們需要根據年齡段和持續時間來說。

母親孕期

從上面的事實中,我們已經得知,有很多女性,在孕期就已經開始遭受家庭暴力。因此,這種經歷勢必也會對胎兒產生影響。

我們已經從多篇文章中瞭解到了“壓力、緊張促使皮質醇升高”的事實。而孕期母親的皮質醇升高,帶來的結果,就是胎兒的大腦發育遲緩,比如大腦中髓磷脂的量不足正常水平,而髓磷脂少,就非常容易引起過度興奮的兒童症狀,比如多動症。

再比如,胎兒大腦中正常細胞數量也會減少,大腦也更加容易被毒性化學物質傷害。如果孩子出生後暴露在甲醛,或誤食了鉛、鎘等重金屬,那麼這類孩子受到的傷害,就會更大。

除了胎兒大腦發育受到制約,孕期被家暴,還有可能造成流產、早產、出生低體重、死胎、胎兒畸形等後果。

大人之間的家庭暴力,只會把孩子變成精神廢物 第6張

嬰兒時期

有多少家庭,會在孩子嬰兒時期就發生家庭暴力呢?

一項加拿大研究發現,25%成長於家庭暴力中的孩子,年齡在1-3歲,有10%,甚至還不足1歲(Kitzmannet al. 2008)。

這些被捲入家庭暴力的孩子,有的會被媽媽當作擋箭牌,有的會被爸爸扔出來的東西砸到,有的孩子,甚至會被爸爸拿來威脅媽媽。

曾有一個火遍全網的視頻中,一個還不會走路的嬰兒,被父親的腳踩在浴室地板上,這就是孩子被父親作爲要挾籌碼的案例。

而這些嬰兒的發育,會受到什麼影響呢?

大人之間的家庭暴力,只會把孩子變成精神廢物 第7張

1、對大腦的影響

剛出生時,嬰兒的大腦容量是成人的25%,第一年結束時,就會發展到66%。而此時快速發育的大腦,對於創傷經歷就非常脆弱。

關於大腦的研究發現,暴露在極端創傷中,嬰兒的大腦結構會發生改變,以至於未來更難處理生活中的壓力。

這類孩子很容易因爲一件非常小的挫折,就被打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而這些傷害表現在嬰兒身上,就是易怒、睡眠不穩,以及更嚴重的驚跳反應,以及更加頻繁的身體疾病。

大人之間的家庭暴力,只會把孩子變成精神廢物 第8張

2、嬰兒與母親關係的影響

我們已經知道,一個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他們與最早照料者的依戀關係。關係越親密、穩定,孩子的安全感越強,對他人也更傾向於信任。

這方面的研究顯示,夫妻間的家庭暴力越嚴重、越頻繁,孩子的不安全感就越高。而在那些有長期家暴的家庭中,就有50%的母嬰關係,是“紊亂的依戀關係”。

所謂“紊亂的依戀關係”,就是說嬰兒對媽媽的感情,是既依賴、又害怕,媽媽既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也是不安全感的來源。

也就是說,媽媽沒遭受家暴的時候,會給孩子敏感的迴應和溫暖的照料,但是在家庭暴力中,嬰兒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又因爲嬰兒對媽媽抑鬱、焦慮、恐懼和憤怒的心情異常敏感,因此他們也會隨着媽媽的心情而變得緊張、恐懼。

大人之間的家庭暴力,只會把孩子變成精神廢物 第9張

這種時而溫暖,時而恐懼的經歷,就容易讓嬰兒產生非常大的不安全感,並對媽媽的情感充滿困惑。自然地,他也會覺得,成年人是不可靠的,無論是多麼親密的人,都不會給自己持續穩定的感情。

因此,嬰兒在頻繁的緊張中,大腦中的皮質醇也會升高,並且會持續積累到很高程度。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小小的壓力,比如突然出現東西掉落的聲音,都會讓嬰兒的皮質醇迅速升高,出現很強烈的反應。

簡單來說,長期目睹家暴,就會讓嬰兒們過度警戒、過度敏感,始終在警惕周圍是否有危險。

等到嬰兒們長大,他們身體會一如既往保持過度緊張敏感的狀態。

到了學校,與同齡人相處時,他們也傾向於時刻處於自衛狀態,容易對潛在的危險走出過激反應。這種緊張,不僅會消耗正常學習的精力,也會因爲富有攻擊性,而無法獲得很好的人緣。

這樣看來,嬰兒由於其無力自我保護,嚴重依賴母親的照料,就會更容易被家庭暴力剝奪走有質量的照料,受到的傷害也是異常深遠的。

大人之間的家庭暴力,只會把孩子變成精神廢物 第10張

兒童時期

從身體發育的角度來說,如果兒童的生活環境充滿暴力,一些很簡單的發展,都會變得異常艱難,甚至出現“退化”症狀。

比如,原本已經能大小便自理的孩子,突然開始頻繁尿牀,再比如本已經可以流利說話的孩子,突然開始結巴、語言遲鈍。

還有的孩子,會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因爲他們無法信任這個世界,只得緊緊抓住最依賴的媽媽。

伴隨着分離焦慮,孩子還會因爲無法發展出正常的信任感,從而難以進行自由的探索行爲,對世界缺乏基本的瞭解。

這種“故步自封”的症狀,也會使得孩子無法與同齡人正常交往,難以發展出對他人的同理心,並感到社交孤立,長此以往便可能產生社交障礙。

從行爲發展方面來說,兒童時常目睹父母的家庭暴力,也會難以發展處正常的信任感、安全感,並對周圍的人和物保持攻擊性。

曾有一個研究發現,生活在暴力家庭的三歲孩子,就已經被成年人的憤怒情緒所影響,對於同齡人也會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他們很容易多他人過度警戒,把好意當作惡意,從而做出過激舉動。

還有很多研究數據表明,來自家暴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在學校參與霸凌,捲入打架的機率也會高3倍。

不過,也並非所有孩子都會表現出攻擊性。有研究證明,身處家庭暴力中,男孩更容易產生攻擊性,而女孩更可能出現沮喪和抑鬱。

大人之間的家庭暴力,只會把孩子變成精神廢物 第11張

除了行爲出現紊亂,這些孩子還容易出現認知方面的問題,比如認知障礙,以及專注力問題,他們無法專注於學校功課,從而使成績難以進步。

此外,面對父母長期的暴力,他們對於生活的態度,也會更加消極。不僅會覺得生活沒有意義,也會缺乏積極的生活目標和未來期待,而且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自我認知和道德發展,都會受到阻礙,從而落後於其他孩子。

更有甚者,在兒童時期就可能出現抑鬱症、精神分裂等嚴重的精神疾病。

大人之間的家庭暴力,只會把孩子變成精神廢物 第12張

青少年時期

如果一個孩子,從兒童時期,甚至嬰兒時期就開始目睹父母的家庭暴力,並且戰火一直延續到青少年,那麼他就很可能集齊以上兩個時期幾乎所有的傷害。

美國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在2000年的研究還顯示,從童年開始目睹父親對母親的家暴,與青少年女孩的毒品濫用、飲食紊亂、未成年早孕,以及抑鬱症、精神分裂症有關係。

而且,來自家暴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無家可歸,也有更高的機率採取危險行爲、逃避行爲,他們自己也很有可能成爲家庭暴力的一員。

曾經就有澳大利亞的研究指出,在長期行爲暴力的青少年中,就有40%都來自暴力頻發的家庭。

多個國家的研究都發現,那些從小被虐待,或者經常目睹母親被家暴的男孩,成家後成爲家暴者的機率,要更高。

還有2000年的研究說,30%曾目睹父母家庭暴力的男孩,長大以後自己也可能變得很暴力,他們會認爲,自己使用的暴力是合理的、正當的,因爲從小父母就是如此解決問題的。

並且,對於男孩來說,他們會通過父親對母親的行徑,而認爲女性的地位低下,可以隨便欺負。

還會有的孩子,因爲母親長期的忍氣吞聲,而將最初的同情和心疼,轉化爲對母親的怨懟,恨她們懦弱無力、不知反抗,久而久之,也會影響這些孩子對女性的基本看法。

以上,就是長期目睹家庭暴力,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影響。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有30%的孩子會陷入暴力輪迴,那也意味着,有70%的孩子,並不會加入暴虐行列。

那麼,究竟有什麼因素,會幫孩子避免受到暴力的“遺傳”呢?

大人之間的家庭暴力,只會把孩子變成精神廢物 第13張

什麼樣的孩子,更不容易受到家暴影響?

性格:性格開朗隨和,認知能力高(智商高)的孩子;

性別:男孩更容易受到暴力的傳染;

暴力嚴重程度、持續時間:短期、較輕的家庭暴力,影響更小;

是否有其他危險因素:孩子暴露在風險因素中越多,出現行爲問題的機率也就越大。這些風險因素包括,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低、貧困、失業、營養不良、居住環境差、教育和科技資源少;

是否有同齡人幫助:如果有親密的朋友,也可以抵擋一些父母的暴力影響;

是否有可靠成年人幫助:研究顯示,哪怕孩子身邊有一個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的成年人(祖父母、老師、家族朋友等),結果也會有所不同。還有孩子報告,如果有一個可靠、有同情心、有能力的鄰居,也對他們是一個很有用的支持來源;

媽媽是否依然提供良好照料:在身陷家庭暴力的同時,如果媽媽依然能爲孩子提供情感支持、溫暖迴應和需求滿足,教給他們必要的生存技能,並示範出“堅定而非暴力”的抵抗態度,同時也能維持自身精神狀態的健康,也能讓孩子少受暴力的影響。

知道了這些保護性因素,那麼家長們可能就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

大人之間的家庭暴力,只會把孩子變成精神廢物 第14張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家庭環境?

1、孩子需要安全、穩定的家庭氛圍,保護孩子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不要讓家庭暴力發生。

2、孩子需要知道,身邊會有成年人會傾聽他們,無條件愛他們,相信他們、保護他們。

3、孩子需要秩序感。所謂秩序感,就是正常穩定的吃飯、睡覺、玩耍、上學,而家庭暴力很容易把孩子生活攪得翻天覆地,打破正常秩序,剝奪安全感。

4、如果你家有家庭暴力,那麼無論是誰,都不應忽略孩子的需求,對於孩子應是充滿理解、沒有敵意的。

當然,我們不能強求遭受家暴的母親,還能對孩子正常微笑。所以,如果你是受害者,請在家暴發生後留存證據、及時就醫,同時尋找親人、朋友的支持,請求他們幫忙妥善安置孩子,安撫孩子的驚恐和緊張情緒,必要時請帶孩子暫時離開事發場所。

大人之間的家庭暴力,只會把孩子變成精神廢物 第15張

5、如果孩子不幸目睹了家暴,家長需要打破沉默和尷尬,主動找孩子聊。告訴孩子,家庭暴力是錯誤的,遇到衝突時需要以非暴力的方式去解決,以免孩子長期習得暴力的相處方式,影響社交能力和基本價值觀。

6、有的孩子會認爲,父母之間的家庭暴力與自己有關,從而會責怪自己,並嘗試修復家庭。這時父母要告訴孩子,暴力的發生不是他的錯,成年人之間關係的處理,也不是孩子的責任。

7、如果孩子對施暴方家長愛恨交加,可以告訴孩子,無論你愛他(施暴方)、恨他,或者愛他的人、痛恨他的行爲,都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在父母之間站隊。

大人之間的家庭暴力,只會把孩子變成精神廢物 第16張

結語

我曾經給大家推薦過美劇《大小謊言》,裏面就有一位全職媽媽Celest,她才貌雙全、家庭富有,有兩個漂亮的雙胞胎兒子,丈夫又帥氣多金,生活如畫一般美好。

但是,這一切並沒影響她成爲一個家暴受害者。

大人之間的家庭暴力,只會把孩子變成精神廢物 第17張

儘管她傷痕累累,也對丈夫痛恨入骨,但夫妻倆依舊心照不宣地在別人面前僞裝着恩愛,在孩子面前也佯裝和諧,他們也曾以爲,孩子根本不知道家裏發生的暴力。

然而,年紀僅有六七歲的雙胞胎之一,從一年級開學第一天,就開始霸凌女同學,而欺負人的手段,就是他父親慣常使用的掐脖子。

所以,這就是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影響。

這篇文章,並沒有從女性受害者的角度,來談遇到家暴以後怎麼辦。

我國雖然已經有了相關法律,但無論從執法機關、社會傳統還是“家醜不外揚”的習俗來說,女性自保的路途,依舊充滿坎坷。對此,我們也無力提出一個盡善盡美的解決方式。

但是,至少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如果各位能控制住脾氣,爲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家庭環境,那麼就已經等於在促進孩子健康發展了。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相待。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