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媽媽說,我是一個廢物!!”

“媽媽說,我是一個廢物!!”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說的一些話,往往會像一把利刃,刺進孩子的心裏!家長們別以爲孩子年齡小,就口不擇言了。

前段日子,小新媽看到一個關於少年犯的採訪視頻,其中有一個十六歲少年的經歷讓我不勝唏噓。

母親再婚後,他與母親和繼父一起生活,繼父並不喜歡他,經常辱罵他“廢物”。

十六歲的一天,他在桌球廳被一箇中年人欺負,開始被打了幾下時他並不在意。

可這個中年人隨後又指着他的頭罵“廢物”,瞬間喚醒了少年在童年時期被繼父欺辱責罵的痛苦記憶。

衝動之下,他用檯球杆打死了這個中年人。

對於這個十六歲少年來說,“廢物”這個詞就像一把利刃,一次又一次地在幼小的心靈裏割出深深的傷口。

長大後在某個特殊時刻聽到同樣的話,就再次撕開了這個傷痕,於是,他在痛苦中做出了衝動的事。

“媽媽說,我是一個廢物!!”

語言暴力無處不在

少年的經歷也許只是極端案例,但不可否認我們有許多孩子都曾受到言語暴力的傷害。

常見有:

因生理缺陷而產生的嘲笑、諷刺、取綽號;

長輩因爲孩子的不恰當行爲而責罵“廢物”、“豬腦子”、“沒出息”等。

“媽媽說,我是一個廢物!!” 第2張

印度非暴力學會創始人聖雄甘地把暴力分爲兩種:

一種是涉及使用武力造成身體傷害的“身體的暴力”,一種是造成精神層面傷害的“隱蔽的暴力”。

我們都知道前者是錯誤的行爲方式,卻常常忽視“隱蔽的暴力”所帶來的精神傷害。

孩子們年齡尚小、社會經驗不足、看待問題片面、判斷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相對較弱。

在這種情況下,也許親近之人的無心之言、玩笑之詞,卻變成語言暴力的利刃捅進孩子心裏。

持久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導致孩子情緒壓抑,阻礙健康親子關係的發展,甚至在其長大後發生諸如厭學、抑鬱、暴力等心理問題。

“媽媽說,我是一個廢物!!” 第3張

語言暴力產生原因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爲什麼人總是會情不自禁發生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其實發生在與任何人的交流中,它通常都是伴隨憤怒、失望、傷心甚至委屈等強烈的負面情緒而產生。

人在產生負面情緒時,一般會採取兩種方式來應對壓抑或發泄。

我們都知道壓抑情緒會使自己產生心理負擔,而發泄情緒分爲合理的和不合理的。

合理的方式比如有跑步、聽音樂……

而不合理的就有憤怒時打人、罵人等,也就是用負面情緒去傷害別人,語言暴力就是其中之一。

“媽媽說,我是一個廢物!!” 第4張

父母在使用語言暴力傷害孩子時,其實是在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特別是當這種負面情緒與對孩子的期望相關時。

比如你希望孩子能考到班級前五,而他卻是第七名,這時就很容易產生如失望、傷心等負面情緒,進而對孩子進行責罵。

再比如,孩子做不好某件事,在反覆教導之後耐心耗盡,就會指責孩子“太笨了”。

孩子沒按我們的要求去做就是“不聽話”……

在這樣的情境裏,家長處在負面情緒中,語言表述出來的內容實際上與自己的初衷有很大出入。

不僅不能表達出自己內心對孩子的真實期待,也不能使問題得到解決,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對孩子的內心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

因此,我們說,與孩子相處,最基本的原則是尊重孩子的真實意願,而非強迫孩子完成自己的“過分期待”。

其次是學會使用正確的溝通方式,用愛的語言去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與合理期待。

《非暴力溝通》中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不再使用反射性的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組織語言,使人既能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教授把這種溝通方式稱爲“非暴力溝通”,更多的人稱其爲“愛的語言”。

“愛的語言”與一般溝通有什麼不同呢?

舉個例子:孩子把房間弄得一團糟,媽媽反覆提醒他收拾,可孩子卻忙着玩積木毫不理會。

這時候媽媽會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如此一來,媽媽的負面情緒就會傳達給孩子,使孩子也產生不良情緒。

但如果使用“愛的語言”,媽媽就會說:“我看到你房間很亂,我不是很高興,因爲我希望你能養成乾淨整潔的好習慣,你能花些時間收拾一下嗎?”

這樣截然不同的兩種表達方式,小新媽相信每個人都會更願意聽第二種吧。

“媽媽說,我是一個廢物!!” 第5張

如何做到非暴力溝通

1.觀察

留意發生的事實並不帶情緒地把事情表達出來,讓孩子清楚地知道是什麼事,例如“房間很亂”的事實。

2.表達感受

明確清晰地告訴孩子自己是怎樣的情緒,讓他明白自己的感受,例如“我不是很高興”的情緒。

3.說出你的需求或者期望

告訴孩子自己的期望,以及出現這種(不高興)情緒的原因,使其產生同理心,例如“我希望你能養成乾淨整潔的好習慣。”

4.表達請求

告訴孩子一個明確的指示,讓他更加清晰地知道這件事情應該怎麼做,例如“你能花些時間收拾一下嗎?”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並擁有完滿的人生。

但也許我們並沒有想到,在無意間傷害孩子最多的也是父母。

因此我們才需要不斷地學習進步、調整自我。

用科學正確的方式去愛護和陪伴孩子成長,使其成爲一個內心健康並且充滿趣味的一個人。

別讓我們的“有口無心”成爲孩子的“有心無口”!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