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父母的放手裏,藏着最真的深情!

父母的放手裏,藏着最真的深情!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家長往往傾注最深沉的愛,其實孩子是能夠感受到的,父母的放手裏,藏着最真的深情!

昨天,表妹帶着五歲的女兒莎莎一起參加家庭聚餐,席間聊起下週幼兒園開學將至。

她憂心忡忡地談起,上學期剛入園,每次送莎莎去校門口,小傢伙都哭得泣不成聲,使出各種方式撫慰哄騙都無濟於事,最後她自己都忍不住掉淚了。

孩子纏着她不放,她也不捨得放手,最後只好強行讓老師拉走,整個學期做媽的基本都在酸楚中坐立不安。

眼看這次新學期開學季馬上要到了,這幾天莎莎小朋友又開始鬧情緒了,表示不肯上學。

長嘆一口氣,她說:

我現在都比孩子還焦慮,一想到孩子又要哭個不停,還不知道這學期要持續多久,我這人就狠不下心。

每年的開學季,這種場景很常見,一些媽媽們和孩子容易在分離的時候,一同陷入了焦慮,在難捨難分的纏綿裏七上八下。

表面上看起來,是孩子難捨媽媽,深究起來,往往是媽媽自己過於脆弱,難以放手的問題。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過一個諮詢案例。

前面幾年媽媽都在家帶孩子,現在孩子大些了,她開始重返職場,可是每天出門,孩子都哭得撕心裂肺。

最關鍵的是,她上班時間都很難聚焦注意力,老是擔心孩子在家的情況,想着孩子的哭聲心碎不已,如坐鍼氈,才工作沒多久,整個人已經身心俱疲,在糾結着要不要辭職,重新和孩子每時每刻黏在一起,但又不捨得新工作。

後來在諮詢師的療愈裏,才意識到自己內心的衝突:是孩子的哭鬧重新喚起了她自己童年時對分離的過度焦慮,所以她需要處理的是自己的問題。

其實想要孩子順利地度過這個階段,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她的處理方式和態度:

面對合理的分離,媽媽自己先要擯棄愧疚痛苦等負面情緒,懂得適度的放手,纔是跨越障礙的最佳方法。

父母的放手裏,藏着最真的深情!

之前熱播的好口碑美劇電影《奇蹟男孩》感動了無數人。

影片中的小男孩奧吉天生臉部畸形,經歷了 27次手術才得以存活。10歲的時候,他走出了家庭這個保護圈,被父母強烈要求送到了普通學校

這個決定,不止是對孩子,對父母來說,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他們當然恨不得爲有缺陷的孩子遮風擋雨,免去所有的噩夢。

但是更知道,哪怕前路多坎坷,縱也有諸多不捨百般憂慮,還是要毅然果斷地鼓勵孩子,去過正常人的生活。

父母不管內心多麼跌宕起伏,表面都是榮辱不驚的,在每次送到校門口的時候,儘可能輕輕鬆鬆地展示着往常的笑容,擁抱,支持,然後揮手告別。

後來奧吉在學校歷經漫天的惡意,友情被背叛的失落,同學的欺辱,自我深度的懷疑,他的父母始終堅持不包辦的態度,只是指引他不逃避不退縮,最終他還是慢慢拿下了頭上的盔甲,敢於面對真實的自我。

他的勇敢,幽默,愛心等美好的品質,也讓他收穫了奇蹟男孩的勳章。

這一切都首先源於父母勇敢而堅定的放手,讓他走出了自己的小天地,在不妥協的抗爭與飽滿的家人之愛裏,經歷了心理上的磨礪,重塑了認知,完成了強大而樂觀的性格涅槃。

這樣的放手裏,藏着最深沉的父母之愛。

父母的放手裏,藏着最真的深情! 第2張

有次聽浙大的一位教育博士講座。

他說起自己讀書的一個經歷。

他那時候寄宿在縣城的親戚家,在重點中學讀書。因爲剛去新學校,有點抗拒去面對新的環境。熬到週末回家,都非常開心。

然後要離開家的時候,總是留戀萬分,不捨得走也不想走。

他媽媽每次送他到村子邊上,就開開心心地告別。他嘗試着回頭,想看看媽媽是否在風中凝望着他的背影發呆,可是很遺憾,每次都落空。

媽媽那麼幹脆那麼輕鬆地和他說再見,不留一滴眼淚,不留一次的回眸,直接走了。

他一個大男孩,起初都覺得老媽好絕情,他也不好意思再過度的眷戀。幾次過後,就習慣了離家返校。

後來他考上了浙大一路讀博創業,做得紅紅火火。

也曾多次和媽媽面對分離的場景,哪怕送君千里不知歸期,媽媽依然每次都沒有和他難捨難分,只有一貫地平淡自在。

多年後和媽媽問起這個心底的疑問,他媽媽靦腆一笑:

“就是爲了怕你不捨得,我才必須若無其事,你以後,總該會越走越遠,要放你走,媽媽就不應該纏着你。”

那一刻,他纔讀懂了這麼多年,每一次的分離,媽媽看似絕情的放手裏,藏着最濃的深情。

這位博士的媽媽也是個很有智慧的家長。

她很清楚地明白,孩子不是她的私人物品。

當孩子需要讀書,需要走更遠的路,她就不要束縛他飛翔的翅膀,不要他有留戀不捨的轉念,讓他走向他本應該屬於的那個羣體,去融入,去探索,去學習。

既然無法寸步不離,與其擁抱着孩子不捨流淚,讓過度緊密的關係強化孩子的脆弱,還不如在心底默默思念,祝兒安好。

因爲父母之愛註定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

父母的放手裏,藏着最真的深情! 第3張

可是現實中,很多父母往往以愛之名,在各種擔憂裏,不捨得放手,對孩子進行了無死角的包辦與掌控。

因爲害怕孩子飛遠了,試圖緊緊地抓住孩子,打着爲孩子好的名號,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吃苦,給孩子做各種安排。

有時候,不是孩子太脆弱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死不放手。

殊不知,在每一次不肯放手的執着裏,消耗掉了孩子更多的成長可能性。

譬如前段時間 ,網上被一位北大畢業生的長文刷屏了。

頂着名校畢業的各種光鮮履歷,實際上他和父母的關係冰封到極致,甚至已經數年沒有回家過年,還拉黑了他的父母。

他在公開信裏言辭激烈地控訴了父母多年以來對他的各種“操控”。

在他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班裏文藝演出規定必須穿短褲。他媽媽卻強迫他穿長褲,從小到大任何衣服都只能根據父母意願來置辦,他從來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五六年級,他有次參加奧數比賽,發現文件夾被別人塗抹了,回到家後,他媽媽非但不安慰,還幸災樂禍地說: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他認爲是父母的控制導致了他成年後的各種性格弱點。

因爲他媽媽一直傾向於把他關在家裏,按她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而他的自我則在從小養成的慣性裏被壓抑了。

導致他在成長的路上,深受被父母捆綁在一起的傷害。

他的父母,就是完全不懂得放手的家長範例。

他們用各種無形的情感製成的枷鎖,控制住了孩子,以爲會如他們所願,而長大後的孩子,即使讀書再搶眼,卻無法面對內心的千瘡百孔,帶來了最違背父母初心的結局。

最終,這場廝殺的戰役裏沒有贏家,只有兩敗俱傷。

父母的放手裏,藏着最真的深情! 第4張

父母的放手,讓我們得以探索未知的新世界;父母的放手,讓我們可以見識更遼闊的天空。

但是這種放手,不是放縱,是有原則條件的。

一、幫孩子建立界限。

有時候,平衡的度很難把握,要麼走到了控制包辦的極端,要麼期待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又天性放飛過猛了。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當孩子在動車裏奔跑,當孩子在肅靜的場合喧囂,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當孩子觸犯了安全的準則,媽媽要覺察平復自己的情緒,教孩子可以怎麼做,幫孩子樹立行爲的界限。

同時給予孩子溫暖的擁抱與全然的接納,讓孩子明白說“不可以”的只是行爲本身,而媽媽一直愛着你。

二、不無視孩子的需要。

面對分離焦慮,媽媽要適度狠心不纏綿,但不是說因此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生硬地推開孩子,無視恐懼的呼喚。

而是多給予孩子一分溫柔的理解,逐步讓孩子明白,孩子需要上學,媽媽需要工作,只是暫時地離開,但是媽媽還會回來。

孩子在一段時間的難過不捨後,面對媽媽不在的空間裏,在新的羣體裏,漸漸嘗試探索與融入,獲得安全感,收穫向外界獨立探索的勇氣。

三、明確孩子的責任意識。

孩子不肯上學,父母比孩子還難受;孩子書包重,父母搶着背,作業拖延磨蹭,父母焦慮抓狂,這些都是付出過滿的父母,沒有及時明確孩子的責任,讓孩子在習慣的享受裏缺失了屬於自己的責任感。

把本應該需要孩子承擔的責任,自然地扔給了父母。

這其實在變相剝奪了孩子的成長。

父母付出得越多,孩子的潛能被激發的也越少,因爲全能的父母在無形中暗示着孩子的無能,過度的照顧裏是展示的是孩子的“弱小”,所以需要重新和孩子明確責任:

不多參與孩子的事,讓孩子重新找回承擔責任的機會,對自己的事負責,培養責任心。

作家伊姐曾說過:選擇放手的父母,付出了比限制孩子,更多萬倍的深情。

心理學上,人本主義認爲只要給予陽光雨露,每個孩子都有自我實現的本能。

而如果父母不肯放手,那麼孩子的自我就會消失在與父母共生的泥潭裏,錯失了連接全世界更遼闊資源的可能性,自我實現將無從談起。

想擁有你,更想你擁有全世界,相信所有懂愛的父母,都會明白,你的放手裏,藏着最真的深情。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