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父母的這個行爲,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父母的這個行爲,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家長爲了孩子都會做出很多犧牲,比如會爲了孩子買學區房,就是爲了給孩子一個好的教育,父母的這個行爲,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我有個朋友,孩子4歲,原本是有房子的,但不是學區房。

爲了能讓孩子上好的學區,結果把房子賣了,湊了全部的積蓄,換了一個又破又小的老學區房。帶着老人,一家四口擠在50多平米的空間裏,生活質量嚴重下降。

但她卻說:

爲了孩子的未來,就是得有所犧牲的。

前陣子再看到她的時候,竟是憔悴了許多。

問起來,孩子現在轉到了一家知名的私立國際雙語幼兒園,平時還報了繪畫、英語培訓班。想到孩子未來的教育,夫妻倆除了工作外,又找了份兼職。

我勸她別這麼拼,但她很倔強:

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家裏又好又有錢的。孩子的教育就是用錢砸出來的,這錢必須得掙出來。

看着她的樣子,我不知道是該心疼,還是該無奈。

父母的這個行爲,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爲什麼中國有那麼多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着遠超家庭承受能力的錢?

明明已經快要承受不住,可還嫌自己付出的不夠。以愛之名,爲愛犧牲,聽起來是何其悲壯的父愛母愛?

說到底,都是爲人父母之後,我們揹負了太沉重的焦慮。

而一味地進行超出能力的付出和無原則犧牲,正是缺乏了「邊界感」的體現。

匯豐銀行曾發佈了一份《2017教育的價值報告》,對全球的教育投入等方面作了分析,裏面提到:

82%的父母已經準備好爲孩子成功做出犧牲。而其中中國父母在教育的花費上,高居榜首,碾壓了全世界。

似乎教育就變成了一場無邊無界的犧牲。

儘管累死累活,揹負各種貸款,可一提起孩子,就可以硬撐着原地滿血復活,不敢有絲毫懈怠。

「孩子承載着整個家庭的未來,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就是中國式付出教育的悲哀。

有的父母會對孩子耳提面命:都是爲了你,爸媽才這麼拼命......但這樣的綁架式教育,卻使孩子揹負上極重的情感債。

而更有的孩子可能成爲一個不懂感恩,只知索取的自私者。因爲,當父母的愛對孩子沒有邊界時,孩子的索取也就更沒有邊界。

幾年前在上海浦東機場發生了這樣一起悲劇:

赴日留學5年的研究生汪某,對前來迎接的母親連刺9刀,致使母親當場昏迷。

而究其原因,竟是由於母親說「沒有錢給他了」。

留學5年的全部花費,超過150萬元,遠大於汪母每月7000元的工資收入。汪母后來四處舉債,可仍然不能滿足兒子的慾望。

據同在日本的留學生說,「汪同學每年開銷二三十萬,未免太奢侈了」。

汪母付出了幾乎超出自己能力的全部,可換來的卻是孩子的9刀連刺。

這並不是特例。

去年8月份,一個10歲的男孩火了。

他說:「我太優秀了,我的爸爸媽媽根本不配有我這樣的兒子。」

這個十歲孩子的生活,正是很多城市裏的普通家庭的雞血孩子縮影:學奧數、鋼琴、圍棋、輪滑;注重英語能力,學習也努力。

但他竟因爲覺得自己太優秀,而嫌棄自己的父母配不上他。同學們都拿着iphone7,他嫌自己卻只有兒童手錶。

他說:「我努力優秀,是爲了自己能早日脫離無能無知的原生家庭。」

這就是雞血教育下的功利冷血娃,父母終其一生的付出,卻培養出了這樣的白眼狼。

父母覺得,我的就是孩子的,我所有的都要「奉獻」給孩子,而孩子也會覺得,父母的都是我的,只要我要的,父母都應該給。

中國式無邊界的付出,帶來的不是孩子有出息的將來,而是親子關係的困局。

當孩子在行爲上習慣了索取的無邊界時,心理也就更無邊界。孩子的自我功能被剝奪,於是也就有了「巨嬰式」的孩子。

我有個表弟,他的父親和母親在他1歲多的時候就離婚了,自此和母親相依爲命。

母親也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他身上,對他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

從小陪他入睡,直到8歲,他都不願意和母親分房。生活中,更是保護的事無鉅細,爲他洗衣,收拾房間,幫他做任何決定。他想要什麼,母親都儘可能的去滿足。

而他也是,一看到別人有什麼好東西,就一臉不屑地說,「哼,讓我媽去買。」

到現在15歲了,有一次去他家做客,說起放假要出去玩,他媽媽嘮叨了兩句,他突然就勃然大怒,當着我的面就嚷起來:

「你怎麼什麼都管呀?有沒有完?我TM都快煩死了!」

說完,他就摔門而出。

小時候父母入侵孩子的心理邊界越深,成年後孩子的心理邊界就缺失的越嚴重。

他一邊極度地想反抗父母,獲得獨立和自由;可又一邊極度地依賴父母,缺乏主見,他在父母織起的大網裏不斷掙扎,卻無法逃脫,受到煎熬。

他不懂得什麼叫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更不懂的尊重自己。在與他人的相處中,將爆發一件又一件的矛盾。

無邊界的愛,對孩子來說,是一味毀滅的毒藥。毒的是孩子的未來,誅的是父母的真心。

父母的這個行爲,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第2張

心理邊界的存在,把我們和孩子分離成了獨立的個體。可是我們和孩子之間有着親密的愛,就容易會跨越邊界。

弗洛伊德說:

「人生就象弈棋, 一步失誤, 全盤皆輸,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還不如弈棋,不可能再來一局,也不能悔棋。」

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戰戰兢兢、無比焦慮。在付出與放手的邊界裏,我們搖擺不定,步履維艱。

孩子在1-2歲時,自我意識就開始萌發,而到孩子三歲時,我們就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最初的心理邊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注意:

我們對孩子的愛無條件,但對孩子的付出一定有邊界。

安全感是基礎和前提

在孩子1歲之前,給予孩子無限的親密,培養起孩子的安全感。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傾聽和鼓勵,纔是正確的付出方式

而在孩子開始說「不」時,就表示孩子進入了自我意識的敏感期。此時的付出就是學會「傾聽孩子」。

父母的這個行爲,竟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第3張

尊重他的發聲和個人意願,不強迫,也不事事代勞,鼓勵孩子嘗試自己做一些行爲,比如:

- 讓孩子自己吃飯;

- 外出時自己走路而不是總抱着;

- 自己想玩的玩具自己去拿;

......

在付出中善用「拒絕」

當孩子逐漸長大,就要開始爲孩子設立邊界。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對孩子某些超出原則的要求說「不」。

有一次和朋友聚會,吃飯期間,孩子鬧着要看手機,玩遊戲。

朋友很淡定,她放下手裏的筷子,看着孩子的眼睛說,「我們今天已經在家裏看過了,所以現在不能再看了。」可孩子不聽,繼續哭鬧。

朋友抱了抱孩子,說:「媽媽知道你想看,但是我們要遵守一天只看一次的約定。而且媽媽和阿姨正在吃飯,你可以和妹妹去那邊玩。」

說罷,孩子看媽媽態度依然堅決,就只好放下手機,去玩了。

我不禁連聲稱讚,她說,

因爲之前,我說了不的事情,從來沒有妥協過。

所以他能明白我的底線,明白哭鬧也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也就不會無休止的鬧了。

趙薇在節目《中餐廳》中曾說,「決不能讓孩子成爲家裏地位最高的人。」

多少盲目的付出,就是倒置了孩子與父母的關係。

當我們把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便會非常焦慮,總擔心給孩子的不夠,所以便容易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即使委屈了自己,放低了自己,也要滿足孩子的慾望。

當我們爲孩子設置合理付出的邊界,量力而爲,纔會讓孩子明白,世界並非以他爲中心。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

「教育的本質,是用一個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一個優秀的孩子,從來不能依靠「無邊界」的付出去獲得。

畢竟,當我們爲了孩子犧牲了自己的全部、活在生活的苟且之中時,又如何指望孩子能看到明媚的詩和遠方?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