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孩子,還是要放在自己身邊好!

孩子,還是要放在自己身邊好!

來源:寶貝周    閱讀: 9.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生活中,很多寶媽生完孩子後,因爲要繼續工作,都把孩子給家裏的老人帶了,但其實,孩子還是放在自己身邊的好。

我所在的公司年輕人很多,而且很多是家在內地,大學畢業後到新疆工作,之後就在這裏成家生子、安營扎塞了。有了孩子,誰來帶就成爲了一個大問題,按很多家庭的通用做法都是老人幫忙帶,老人如果不便過來的,便將孩子送過去。前不久,碰到一個小妹妹,和我說起對孩子的思念之苦,幾千公里的距離,一年一次年休假,再加上幾個長假,一年也就是能見三、四次面,只能通過視頻每天和孩子聊聊天。

我和她說,孩子一定要自己帶,纔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但是她說,自己的爸爸是老師,現在已經教會女兒很多東西了,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帶,她很放心。我沒有再多說什麼,其實我想說的心理健康和學會多少東西根本是兩碼事。

心理學研究發現:0~3歲是建立孩子與媽媽之間的安全依戀關係的重要時期。孩子早年與母親的分離很可能形成分離性創傷,對孩子造成潛藏的心理影響,而母親同樣也經受着內在的痛苦,這個後果會在孩子成年後延續多年甚至一生。

李玫瑾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被稱爲“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但是作爲一個犯罪學家,她卻頻繁地在媒體上講育兒,因爲,在多年的工作中,她發現,血淋淋的案件背後,是一個個因爲撫養不當而造成的痛苦的扭曲的靈魂。

李玫瑾說,人的心理問題,是滯後反應的。今天的行爲,卻不是因今天的問題。那些莫名奇妙難以理解的行爲,根源往往都在過去。

所以說,“孩子的教育從出生那一瞬間即已開始。”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用在這裏倒比較貼切,做父母的理應給孩子一個健康完整的家。

孩子,還是要放在自己身邊好!

因父母的缺失造成嚴重心理問題的畢竟是極端個例,但是因從小和父母分離而留下心理陰影,並且影響家庭幸福和諧的比比皆是。

在一次家庭教育培訓課上,一位媽媽在被分析出“討好型”的人格特質後,潸然淚下,她說:我在家裏承包了所有的家務活,還要看他們爺倆的臉色,飯不好吃了馬上重做,什麼東西都要送到他們的手邊,就連出門忘東西了都要我回去取,就這樣他們還不滿足。

在繼續瞭解她家的情況後才知道,她從小在爺爺奶奶家長大,大家庭人多,她一直都有寄人籬下的自覺,早早就開始幹家務活,看別人的臉色說話做事,及至自己成了家,這個習慣依然沒有改變,甚至連兒子都習以爲常。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她會一直都被自卑包圍着。

孩子,還是要放在自己身邊好! 第2張


孩子是情感豐富的高級動物。他不光需要食物餵養,更需要心靈關心。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心靈交流不是老人可以取代的。母親可以僱人來幫助照料孩子,幫助分擔家務,但對孩子的教育和平時教管,母親自己一定要承擔起責任。陪伴孩子,哺育孩子,教育孩子,是母親的天職。

我家女兒剛滿12歲,從出生就一直是我們兩個人自己帶的。前三年上幼兒園前一直是白天請保姆照顧,我們一下班保姆就回去了。每天一下班,我們就開始了打仗的節奏,給孩子做飯,出去散步,帶她到兒童遊戲的地方玩耍,洗澡,講睡前故事,等到晚上孩子睡下已經精疲力盡。但是也別指望一覺到天亮,即便孩子大點了夜裏不需要加餐了,半夜也要看看有沒有蹬被子什麼的,彷彿是到孩子5、6歲以後我才睡過整覺。

雖然很辛苦,但是我們每個家庭成員感情都很融洽,孩子的性格也很陽光、快樂。

希望每一個年輕的父母都能明白,在孩子成長的初期,只有父母才能給他最好的心理呵護,只有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真正成爲幸福快樂的人。

孩子,還是要放在自己身邊好!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