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你見過這麼浪漫的教養嗎?

你見過這麼浪漫的教養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與孩子,尤其是母親與孩子的關係,製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這個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將來能夠取得的成就和敢於享受的幸福。

孩子早期的不同經歷必將導致他們情感的成長之路各不相同,且有時會導致不同的精神狀況。一個沒有教養的家庭怎麼也養不出有彬彬有禮的孩子,同理一個有教養的家庭再怎麼也養不出白眼狼!

帶小傢伙在餐廳吃飯,擡頭看到一個十歲左右的小女孩,進門後一直用自己的手拉着門,稍後進來一箇中年女的,女孩指着一個桌子說:“媽,我們坐那邊吧,你過去點餐,我在座位上等你。”媽媽應聲去點餐了。

等一會兒看到媽媽走至桌邊,女孩起身幫媽媽把椅子往外挪了下,媽媽坐定後母女倆個輕聲的說着話,不時還會咯咯的笑出聲,媽媽看上去端莊穩重,看着孩子時面帶愉悅,女孩一臉溫和,而且又透着一種修養。

這種和諧正好跟角落裏的另一桌形成很大的反差,兩個媽媽帶着三個大約6、7歲的小朋友在吃飯,三個孩子不時地上躥下跳,一個跑另一個追,兩個媽媽聲嘶力竭的喊着快停止打鬧,過來乖乖吃飯,三個熊孩子根本沒聽到呼喚,仍然沉浸在他們的追趕遊戲裏。

看着這兩桌的反差,讓我想起一個猶太精神分析師內森.塞恩伯格曾經做過的一項關於“家庭和父母對子女的影響”的研究,這項研究長達30年之久,被調查的76個被試嬰兒從出生起就跟蹤觀察直到他們30歲。

最終發現:

這些被觀察者們中,獲得好的早期照顧的孩子大部分發展較好,而早期照顧有問題的孩子多數在後面的發展得不夠好。

那些發展良好的孩子的父母都具備以下很多品質,愛與共情的能力,樂觀、自信、快樂的性格,對孩子積極性、創造性和獨立性感到驕傲等品質。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便會發現我們周圍那些養的很好的孩子的父母身上的確具有有很多區別於其他父母的一些品質。如果硬要牽強的說那幾個漏網之魚——少數沒有精心照料長大也擁有良好人格的例子,那你要看到他們背後經歷了多少艱辛和付出了多少努力。

作爲父母,我們仍希望即便只是自己的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直順順暢暢,那些痛苦的折磨他們去書裏瞭解下就好了。就如王小波對外甥說的話:“痛苦是藝術的源泉,但是做爲至親的人,我仍希望別人的痛苦纔是你藝術的源泉”。

你見過這麼浪漫的教養嗎?

媽媽的愛

這個週末我加班,所以孩子只能委託給嬸嬸兒帶。

下午1點多到樓下時,打電話給小人兒,看看孩子們都在幹什麼。小傢伙說:“嬸嬸領着他們仨在我家做飯吃呢,但是不好的是哥哥不喜歡今天的菜,正在發脾氣,真不想再看到哥哥了!”小人兒的這句話成了導火索,在電話裏就聽到哥哥的怒吼聲和拍打桌子的聲音。

我連忙上了樓,打開門看到的是小人兒和姐姐在餐桌旁驚悚的坐着,哥哥和嬸嬸在沙發上僵持着。

哥哥應該是剛捱過打,兩眼冒着通紅的火,正像一頭髮怒的獅子似的掐着嬸嬸不放,喊着:“你打我,我就用這種方式對付你,你越吵我,我就越不聽你的,啊!!!”

我放下鑰匙:“乖,怎麼了這是?”

哥哥轉身站起來,朝着小寶就要開拳:“都怪小寶,她說一點兒都不想看到我,氣死我了,我朝小寶發火我媽還打我。”

我趕緊上前拉住了哥哥,嬸嬸緩過勁就要過來再打哥哥,我立馬攔住了。

嬸嬸說:“越有人越來勁是吧?就你最大,你就沒做出來一點哥哥的樣子。”

哥哥怒吼:“誰讓你打我了,我就是要跟你對着幹。”

兩個哭的稀里嘩啦的淚人撕扯在一起,我只能站在中間,哥哥讓我去一邊,要跟媽媽單獨去一個房間開戰。

我緊緊拉着哥哥的一隻手:“乖,妹妹在電話裏跟我說的話並不意味着是告狀,只是陳述了你不喜歡今天媽媽做的這個菜的事實,她對你這個行爲不喜歡,所以對我說不想看到你,她說的是實話,如果她不陳述她的實話其實你也不知道她心裏想什麼對不對?而且大媽是成年人,妹妹的話我會有分析的聽進去,根本不會對你產生什麼壞印象的。”

哥哥根本不聽勸:“但是我媽打我了,打我了,我就是要打回去,我生氣,啊!!!”

我仍沒有把哥哥的手放開,就一直緊握在手裏,用兩個手握住他的一隻手:“乖,你現在很氣憤對吧,已經偏離了當初生氣的源頭了。你現在氣的是你媽打了你,你恨的咬牙切齒恨不得你媽立馬去死,那你想想你媽現在是什麼心情?她把你養這麼大,她這麼疼你,這麼愛你,好吃的,好喝的全緊着你,最終換來的是什麼,你是怎麼對她的?她還沒說一句呢,你就忽的站起來比她壯比她高對着她一頓拳打腳踢。別說她現在打了你一下,就是將來你20歲、30歲、40歲,甚至你長到你孫子出生,只要你媽願意打,只要你媽還能打的動,什麼時候打你都是應該的。”

我沒有放開哥哥的手,把他又拉進一點,把他的兩個手握在我的掌心,哥哥整個人是顫抖的,但是情緒似乎緩和了很多:“我要的書一直拖一直拖也不給買,她還動不動就吵我,事情怨不怨我就罵我一通。”

我轉向嬸嬸:“書的事不能再拖了,今天下午就去買嘍,還有媽媽爲什麼都沒聽孩子的解釋就定罪了,這點做的不好,以後要慢慢的改。”

哥哥繼續說:“不管我喜不喜歡,她自己就什麼都做主了,我根本不想上晚上的那個補習班,但她偏讓我去,根本不讓我說話。那個補習老師那麼兇,每次都打人,都是直接用拳頭朝着頭打的。”

嬸嬸兒剛纔的委屈一下子趁着兒子這句委屈,淚水止不住的流了出來:“你怎麼從沒跟我說過在補習班捱過打?”

哥哥看到媽媽的淚水聲音平和了很多:“我說我不想去補習班,你聽都沒聽就把我送去了呀!”

我現在算是清楚了。

小人兒電話裏跟我說的那句不想看到生氣的哥哥的話只是今天這場戰火的一個引子,哥哥本來就覺得嬸嬸沒有關注到他,但是又對小人兒的每句話都關心到位了,他心裏就不平衡了。

恰恰嬸嬸這時候又沒向着他說話,先逮着揍了一頓,徹底把哥哥激怒了,直到我到家這樣一句一句聽他講完,他才願意把心裏一直的憋屈給抖了出來。其實這些都算不得大事,但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就會是個心結,沒有正確的引導和疏解就會一直鬱積,慢慢的就會隔一段像今天這樣爆發一次。

我把哥哥又往身邊拉了拉,嬸嬸就在我旁邊,也算是把他往媽媽的懷裏送了送。我仍然拉着他的雙手:“乖,你看到你媽的眼淚沒,你剛纔鬧那麼兇,打那麼疼,你媽只是眼裏噙着淚水,但是隻一聽說你被老師打了頭,你媽的眼淚立馬止不住的掉下來了,你再大點你就會明白,這個世上誰最疼你?誰最愛你?只有你媽,你是她身上掉下來的肉,她不能看到你受半點委屈,她恨不得替你把這世上的所有的困難全扛下來。她把所有的行動都做完了,唯獨嘴上沒有說出來。”

哥哥似乎已經能聽進去了,自己挨着嬸嬸的旁邊坐在了椅子上,剛纔一直插嘴大聲反駁兒子的嬸嬸也慢慢平息了下來,我示意嬸嬸過去抱抱兒子,嬸嬸雖然嘴上說不情願,但是心裏已經沒有剛纔的氣憤了。

終究是孩子,剛纔看起來還是不可一世的大惡魔,一會兒又去找兩個妹妹去玩了。

我坐來下跟嬸嬸溝通了很長時間。

哥哥的事情其實只需要多一些關心,多一些關注,但嬸嬸又不擅表達,明明對兒子很愛很愛,但表現出來就是責怪多一些,哥哥接收到的就是媽媽不愛,那他也就不愛這個世界,碰到問題也用不愛的方式來解決,包括老師的批評以及小寶的話,他覺得就像媽媽平時的指責一樣是不愛他的,他沒法很好的把問題化解,這樣生活起來就不是那麼如意了。

在這場硝煙中,我一直都有握着哥哥的手,用眼睛注視着他,並回應他的問題,讓他感受到愛,感受到溫暖,他就很自然的把平時沒有跟媽媽說的那些小問題都一吐爲快了。嬸嬸也能接收到兒子的信號——到底是因爲什麼才把這場戰火越燒越旺的。

如果說這世界上最溫暖的地方是哪?應該就是媽媽的懷抱。無論一個氣憤中的孩子多瘋狂、多麼惱怒,只要媽媽充滿愛意的關懷就能瞬間讓怒火平息。

媽媽的愛——溫柔、溫暖。悲哀的是,很多事情會影響一個媽媽自由地向孩子傳遞溫暖。比如總有些人擔心對孩子太好是在驕縱孩子,甚至覺得會“慣壞孩子”,他們沒有理解恰恰是沒有給足孩子愛,才讓缺失變成了缺點;再比如當爸爸媽媽關係不好時,就是媽媽們通常會把對爸爸的憤怒發泄在孩子身上,從這一點來說希望爸爸們能對媽媽們愛的多一點再多一點。

你見過這麼浪漫的教養嗎? 第2張

父母的共情

共情,源自希臘語,字面意思是進入另一個人的感受,不同於同情。同情的意思是與另一個人一同感受;共情包含着體貼、專注與溫暖的元素。

共情的實際過程要求父母執行一系列的心理和行爲步驟。首先,要有愛,這是共情背後的動力;其次,必須有洞察力,洞察力是個工具,它使父母有可能將自己投入到孩子的體驗中去。

我小侄子兩個月時,有一天我回家,我媽剛給他換過尿布,沒到5分鐘他又開始哼哼嘰嘰。我心想是不是餓了,弟媳說剛餵過,我說那是不是尿了,我媽說這纔剛換過,不會那麼快。

慢慢地,小侄子哼哼的聲音變成了哭聲,明顯的是哪不舒服,餵奶又不吃。

我過去掀開尿布看,果然是又尿了,我鋪好新的尿布把他挪過去:“寶兒,你奶奶和你媽都傻對吧,明明俺尿了,偏說沒尿。”小侄子朝着我咧咧嘴發出:“e”的聲音。

我又喃喃道:“現在小屁股是不是舒服多了?”小侄子望着我笑,發着類似“o”的聲音。

我對着小侄子說:“那下次姑姑不聽奶奶和媽媽的話了,免得寶寶屁股一直被尿浸着不舒服哈。”小傢伙一直對着我來回的眨眼睛,好像什麼都明白一樣。

弟媳在一旁說:“你看你倆跟真的似的一對一答,他能聽懂個啥呀?”

我回頭跟弟媳說:“你可別小瞧小孩子,他在你肚子裏就聽得懂你的話了,現在什麼都明白的,要不也不會跟我對答如流呀!”

一旦投入到孩子的體驗中——也就是說,認同孩子,父母就能夠理解孩子的狀態和情緒,掌握孩子需要什麼想要什麼。共情常常在眨眼間發生,家長通過將自己投入到孩子的體驗中,將這種體驗準確地翻譯成成人語言,然後再重新解構爲嬰兒語言,形式有喁喁私語、嬰兒話、成人語、觸摸、明顯誇張的面部表情、遊戲,以及餵養和爲嬰兒保暖等。

父母對未來樂觀的情感

父母對孩子和孩子的未來充滿了樂觀的情感,這是良好教育最重要的基石。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

他們提供給實驗學校一些學生名單,並告訴校方,他們通過一項測試,名單上的學生是天才,只不過尚未在學習中表現出來。事實上,這些學生只不過是從學生的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

有趣的是,在期末考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真的比其他學生高出了很多。

研究者認爲,這是老師期望發生的結果。由於有了心理學家的“鑑定”,老師就真的認爲這些學生是天才,因而給予他們更大的期望,在上課時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們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受到激勵,學習時就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績。

與此實驗相反,心理學家對少年犯罪也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

許多淪爲少年犯的孩子都曾受過不良期望的影響,他們因爲小時候犯過的錯誤而被貼上“不良少年”的標籤,這使得家長和老師們用一種異樣的眼光來看孩子,認爲孩子“無可救藥”,對他們失去了信心。同時,孩子們也會因爲這種消極的期望,越來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於是破罐子破摔,最終走向犯罪的深淵。

這個實驗是說:人心中怎麼想,怎麼相信,未來就會如此成就。你心中期望什麼,未來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你樂觀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就會順利進行。

相反,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所以請對孩子的未來多一些樂觀的期許,他會朝着你預想的方向發展。

你見過這麼浪漫的教養嗎? 第3張

父母的信心

家長對子女的信心是有效養育孩子的必要條件。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母親的信心也許是提供良好照料的唯一成分,能夠培育出自信的孩子。

但母親的信心並不意味着母親的全知或自我確定,認爲自己有所有答案,有衝突的時候孩子總是錯的,這種只能叫做控制,自信的母親應該是樂於尋求方法和接受建議。

我們每個做了媽媽的人應該不難發現,從專心養育一個孩子的艱難歲月裏我們學到了很多,也成長了很多。

快樂母親的感染力

微笑和親切的表情是我們每個人對生活所持有的最基本的滿足感,孩子也能從這份滿足感裏成長得比較隨和、快樂。

媽媽,請您盡情的展開笑顏,把這份快樂帶給孩子,讓他在生活的任意角落都能用正向思維去自己解決問題。

對孩子的積極的創造性

和獨立性感到驕傲

布洛迪博士說:“兒童不是由父母培養大的,不是父母教給他們如何成長,而是兒童自己從父母那裏“捕捉”了成長所需的東西。”

其實做父母真的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但不知道爲什麼父母往往都沒有在人格上做好充足的準備就上崗了。

我們經常會在身邊聽到很多媽媽們的一些聲音:我們家孩子會跟大人爭執呀,他爭強好勝呀,他脾氣大呀,他跟小朋友相處的時候會不會傷到別人呀,活的太自我了,不跟人打招呼呀,等等等等。

媽媽一直會覺得孩子人際關係應對不良或者能力不夠,孩子稍一表現出自己的創造性和獨立性,媽媽就會有焦慮,立馬覺得孩子一身的毛病,她沒意識到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獨立性的一些正常表現,父母應該能夠欣賞孩子的充沛精力和大笑大鬧,對此表現出極大的喜悅和驕傲,孩子才能慢慢學會管理自己的事情。

最後,我想說一句,這世界上再沒有哪個物種像人類一樣在嬰兒期需要完全依附在一個人身上,並要這個人全身心的投入感情才能自如的成長,如果還有哪個女人願意做全職媽媽的話,請愛她多一些,再多一些!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