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越來越犟是怎麼回事

孩子越來越犟是怎麼回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近在媽媽羣聊天的時候,有個朋友無奈地說:“唉,我家孩子小時候還挺好說話的,怎麼越長大,脾氣變得越犟呢?”

朋友的吐槽立刻引起了羣裏媽媽們的感同身受,很多媽媽都開始大吐苦水,最後的總結是:三四歲的孩子似乎都有着同一類型特質:任性、不講理、什麼事情都得按他的意思來,不按他的來就大哭大鬧不依不饒。

這時的孩子,好像總是喜歡無理由的胡鬧,對成人的所有干涉都表現出極大的抗拒和不滿,簡直是不可理喻。

事實上,與其說是“犟”和“任性”,不如說是這一種“執拗”,孩子的這種任性和不聽話,其實是“執拗敏感期”來了。

什麼是“執拗敏感期”?

通常從兩歲開始,孩子隨着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自我意識與他人意識開始逐步分化,常常會不聽從父母的建議和指令,變得非常固執已見,有時候甚至出現反抗的現象,其實這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執拗敏感期”。

孩子這一敏感期的爆發高峯期是在3~4歲,在這一時期裏,孩子會想當然地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而且這個時候他們的行爲常常不容變通。

孩子越來越犟是怎麼回事

“執拗敏感期”有什麼顯著特徵

在這一時期,孩子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事,最明顯的表現是不跟家長合作,甚至跟故意跟家長作對。

比如我家孩子四歲的時候,每次吃完飯就喜歡用袖子擦嘴,每天都會提醒他很多次,可是他卻不去改變,我把餐巾紙放他旁邊他也視而不見。更氣人的是,有時候他像是故意跟我作對似的,不讓他坐在牀上吃飯,他偏要端着碗上牀;大熱天非要穿厚衣服,而天冷了給他加衣他反而不願意穿了。

印象裏有一次帶他坐電梯,別人先按了一樓的按鈕他就不幹了,又哭又鬧非要重來一遍,後來只得讓他自己按一遍才罷休。

這些行爲在大人眼裏,都是“倔強”、不聽話的表現。其實,瞭解了孩子生長中的敏感期我們就會知道,孩子的這些叛逆行爲,並不是真的要與父母作對,只是執拗敏感期的一種本能排斥,是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表現。

然而很多父母不瞭解孩子這個時期的心理特點,從而採取了錯誤的應對方式,這不僅讓孩子心理受到傷害,也使父母走入錯誤的教育誤區,破壞了良好的親子關係。

父母如何應對孩子的“執拗敏感期”

我們要知道,“執拗敏感期”是孩子成長道路上必經的過程,是任何孩子都難以逾越的,這與孩子的心理髮育特點密切相關,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爲轉移。在這個階段,我們作爲家長要密切瞭解孩子的情緒,尤其是要理解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

前幾天上街的時候,我看到一個小男孩跟媽媽一起買板栗,售貨員把剛出鍋的板栗遞給媽媽,小男孩就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接,媽媽怕孩子被燙到,趕緊把袋子藏到身後說:“等一下我再剝給你吃。”

小男孩一邊叫着“我要吃,我要吃”,一邊到媽媽身後去找板栗,媽媽只好一邊把袋子舉得高高的,一邊給小男孩剝,剝好殼後依然很燙。

小男孩吃了一口,一下子吐了出來,嘴裏叫着:“壞媽媽,壞媽媽!”結果媽媽生氣地抱起小男孩走了,小男孩在媽媽的懷裏拳打腳踢。

像小男孩這樣突然發脾氣又哭又鬧,家長一定都遇到過,有時候用哄騙或者威脅、打罵的手段暫時遏制了孩子的脾氣,可是很快就會發現,沒過多久,這樣的情形就又會出現,而且使用這些手段的效果越來越差。

其實,我們要想改變這種情況也很容易,只要能夠正確解讀孩子的情緒,並瞭解他們獨有的情緒表達方式,然後根據孩子情緒的產生原因去幫助並引導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就行了。

瞭解孩子情緒,理解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

就拿前面小男孩吃板栗的事例來說,男孩一心想要吃,可是媽媽怕燙到他,不敢給他吃,就給小男孩造成的印象是媽媽不讓他吃。

孩子沒有經歷過“燙”這件事,他對“燙”沒有清晰的概念,認爲媽媽不能理解他迫切想吃板栗的心情,因此大發脾氣。後來媽媽的責罵和粗暴動作,又加深了他的不滿,使得他哭鬧不止。

其實此時媽媽能夠蹲下來,讓孩子親自用手觸碰一下板栗殼,讓他理解“燙”的概念,孩子可能就能理解了,不會那樣亂髮脾氣了。

孩子的情緒表達往往很直接,而且是通過行爲來體現的,不會像大人一樣去慢慢溝通讓你知道他內心的想法。而且孩子是不會顧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不開心就哭鬧,從來不會掩飾自己的情緒。

此時就需要家長平時要注意觀察自己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摸清規律,因勢利導,讓孩子學會把情緒通過正確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不是哭鬧或者亂髮脾氣。

當孩子發脾氣時,轉移他的注意力

很早就有教育專家指出:不要指望6歲之前的孩子能明白你所講的道理。

我們通常覺得講道理最能說服孩子,也比較健康、高效、快捷,可是對於3歲之前的孩子來說,講道理幾乎不起任何作用,6歲之前,孩子對於大人的說教也似懂非懂。

因爲在0-6歲這個階段,決定孩子行爲的主要是情感而非理智,所以我們在孩子亂髮脾氣的時候,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跟孩子聊別的內容讓孩子忘記當前的情緒所在。

在孩子冷靜下來之後,我們也可以通過讀繪本、講故事或者做遊戲等方法來慢慢引導孩子,這會比直接跟孩子講道理更能讓他接受。故事和遊戲裏所包含的道理,即便當時不能產生效果,但其實已經在潛移默化地對孩子日後的行爲產生了一些正向的影響。

寵愛有度、賞罰分明

我們通常會遇到孩子爲了要做什麼事,或者要什麼物品而就地打滾哭鬧不止的情況,很多家長覺得在外面人多的地方孩子這樣哭鬧太丟人,索性就答應孩子這一次。

可是家長很快就會發現,你答應他這個要求,很快他就會用同一方法去要求你答應他下個要求,因爲孩子是非常聰明的,從你的妥協裏他就能敏感地察覺到你的“軟肋”是什麼,然後舉一反三地運用到以後的生活中去。

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裏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當孩子哭鬧着要這樣或者要那樣時該怎麼辦?自從他學會了說話並能以此方式索要物件後,假如他依舊要用哭鬧來達成目的,那麼無論他是想更快地得到那一物件,還是想以此來要挾別人不敢不給,都應該乾脆地拒絕。”

我們可以理解孩子的情緒,但不能在孩子的哭鬧面前讓步,拒絕孩子的不當要求時態度要堅決,方式要溫和。這樣才能既不傷害到孩子的感情,又讓孩子能夠明白什麼事情是能做的,什麼事情是不能做的。

當孩子用無理手段迫使家長投降的情況減少之後,家長要適時地表揚或者獎勵孩子,讓他明白想到達成什麼目的,必須要用正常的溝通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哭鬧。

孩子哭鬧時,大人先冷靜

很多家長聽到孩子哭鬧自己就開始煩躁,以至於在處理孩子哭鬧的過程中運用粗暴的語言和手段,這樣一來非但對安撫孩子情緒毫無幫助,反而加深了孩子的傷心情緒、延長了哭鬧時間,最後不但破壞了親子關係,自己心情也要鬱悶半天。

當然了,人都是有七情六慾的,生氣的時候想要控制情緒也很困難,但我們畢竟是成年人,控制情緒的能力肯定比孩子要強,此時家長應該想辦法先冷靜下來,再去想怎麼解決問題。

深呼吸對於調節憤怒情緒很有幫助,家長可以嘗試深呼吸,先讓自己的情緒平復下來。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一定要了解幷包容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不完美,幫助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引導他健康成長。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