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同伴交往能力差怎麼辦

孩子同伴交往能力差怎麼辦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同伴交往能力差,以自我爲中心,這個原因逃不開。也引起了一些問題,如幼兒沉迷於自我的世界,普遍缺乏社會技能,不善於與人合作,不會處理同伴關係等。

孩子同伴交往能力差怎麼辦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的同伴關係的發展、友誼技能的建構能力的退步是一個漸進的、被“腐蝕”的過程。而孩子賴以生存的社會生活環境卻在孩子同伴關係發展的過程中扮演着一個越來越危險的角色,紅色信號不斷顯現。

現代居住環境縮小了幼兒的活動空間

還記得我們剛搬家的那段時間,社區的配套設施還沒有建立起來,老人幫忙帶孩子,住的是6層的板樓,我們家就住6層,來回下樓梯很麻煩,老人腿腳不方便剛開始也不怎麼帶我家孩子到樓下玩,也不放心讓孩子一個人下樓玩。只有週末放假我們纔會抽時間帶孩子到小區附近的小公園玩玩,很少能有機會和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即使偶爾爺爺奶奶帶孩子在小區裏玩,遇到同小區年齡差不多的小朋友,也只是在大人眼皮子嚴密監控下淺層次的交往,很難發生和同伴之間的深度交往機會。我內心其實是有擔憂的,後來和朋友同事聊,發現大家都有這方面困擾。

獨門獨戶的住宅環境隔斷了幼兒與外界的聯繫

現代城市住宅大多是以單元結構的,獨門獨戶的高層住宅爲主,改變了以往大庭院式的居住狀況。其中的居住者也不是以原來的家族、血緣爲基礎,鄰里之間的凝聚力明顯減少,家成爲他們的堡壘。

獨門獨戶的住宅環境對幼兒的同伴交往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獨門獨戶不僅導致了鄰里之間成人相互往來的急劇減少,而且極大地限制了幼兒與同齡羣體的交往。若家長出於各種因素的考慮(如安全因素、上下樓梯不方便等),不太願意帶幼兒出門和小朋友一起玩,更加導致幼兒同伴交往的對象、空間受到影響。

社區配套設施建設的滯後,影響幼兒自然遊戲羣體的形成

遊戲是幼兒同伴交往的重要途徑。自然遊戲羣體是在遊戲活動中,基於活動需要,幼兒自主交往結成的。幼兒自然遊戲需要特定的活動場所,羣體成員穩定且數量有限,成員之間的交往較爲密切且具有持續性,活動較爲自由且無成人干預。所以,自然遊戲羣體能幫助幼兒與其他幼兒進行深度交往,在交往中進一步建構自我、建立規則意識等。

然而城市人口密集,用來供幼兒活動的場所很少。在有些地區,雖有一些供幼兒玩的場地,但大多設施簡單,有的家長說,居住區內連幼兒最喜歡的滑滑梯都沒有,現有的設施不適合幼兒玩耍。活動設施的不適合,吸引不了幼兒,幼兒沒有興趣到這些地方玩。

活動場所的缺少,使幼兒沒有與同伴交往、共同遊戲的場所,影響幼兒同伴交往的空間,與同伴交往的機會便也大大減少,幼兒自然遊戲的羣體形成受到很大的影響。案例中的小如本是個特別喜歡與人交往的小姑娘,因爲新住宅小區裏沒有吸引和適合她玩的設施,加上沒有同齡的小夥伴,卻變成了讓媽媽擔心的社交障礙兒童。

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讓幼兒失去與同輩深度交往的機會

二胎政策放開前,我以爲奇奇會一直是獨生子女,家裏沒有兄弟姐妹,除了幼兒園的時間外,都是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陪着奇奇玩。奇奇的爸爸總和奇奇說自己小時候和哥哥、弟弟玩耍的情景,令奇奇羨慕不已,總是感嘆,要是我能有個弟弟或者妹妹玩該有多好啊。但即使放開二胎政策,真正願意要二胎的家庭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多。

獨生子女家庭代際交往替代了同輩交往

以往家庭中,兄弟姐妹早晚都在一起生活、遊戲,幼兒有很多與同輩深度交往的機會。獨生子女政策讓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使兒童在家庭中缺少兄弟姐妹。因此,在獨生子女家庭內部,幼兒沒有同輩交往的對象,他們更多的是與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一起玩。一份有關獨生子女放學後和誰交往的調查資料顯示,獨生子女與同輩羣體交往遠少於非獨生子女,前者爲15.2%,後者高達42.7%。[1]獨生子女家庭中代際交往佔據了絕對的位置,家長成爲幼兒互動行爲的唯一承受者。

代際交往的增多使幼兒缺乏與同齡夥伴交往的經驗

獨生子女家庭背景下的“4+2+1”家庭模式也讓孩子成爲家庭裏的核心,孩子幾乎所有的行爲都受到家長保護。他們限定幼兒的活動範圍,幫助幼兒選擇交友的對象,讓幼兒本就狹小的活動空間變得更加狹窄。很多兒童每天是和父母同出同進——早上一塊出門,晚上一塊回家,這樣更加失去了與小夥伴一起玩耍的時間,代際交往代替了同伴交往。

但幼兒與家長的交往沒有與同伴的交往那麼平等,家長是以照顧者、教育者的身份出現,而不是以幼兒平等的身份出現,不利於幼兒合作、謙讓和分享行爲的發展。代際交往使幼兒缺乏與同伴交往的經驗,不善於和同伴相處,合羣性受到影響。

過度講求競爭的社會環境

高度講求競爭的社會環境給幼兒發展同伴關係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如父母花費重金剝奪幼兒遊戲玩耍的時間讓孩子去上興趣班,各種活動引入成人社會的競爭機制和比賽標準等。

興趣班的白熱化發展剝奪了幼兒與同伴交往的時間

我一個朋友的孩子佳佳,她的媽媽給佳佳報了很多興趣班,週一到週五的晚上不定時會去參加書法課,週六日媽媽也是帶着佳佳“跑場子”,舞蹈課在東城,鋼琴課又跑到了海淀……佳佳每天是下了媽媽的車便往指定的地點跑,上完課又直接上了媽媽的車,晚上到家還要練鋼琴,幾乎沒有與夥伴玩耍的時間。

城市家庭只有一個子女,學業競爭的壓力也大,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自然也較高,他們希望孩子多學知識技能,以便將來再入名校時能換得加分的優惠,於是不惜財力、物力和精力送孩子上各類興趣班。[2]在這類興趣班中,注重專業技能的學練,幼兒很少有自由交往的時間,而且這類興趣班舉辦的時間大多是雙休日或晚上,佔用了幼兒很多的時間,使幼兒同伴交往的時間減少。

現在的許多孩子過着被嚴密管理、被過度安排的日子,以致都抽不出一點寶貴的時間來進行真實的人際互動了。缺少人與人面對面的直接交往,孩子就沒有了結交朋友的機會和體驗友誼的條件,無法學會像他們的父輩或祖父輩當年成長時曾習得的那些基本社交技能。比如謙恭、分享、合作、尊重等,很難發展出與朋友間的親密的、休慼與共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對他們的個人幸福與成就感是至關重要的。

幼兒活動的成人化讓幼兒失去了單純遊戲的樂趣

5歲的貝貝很喜歡跳繩,幼兒園要組織跳繩比賽,貝貝媽很想讓貝貝參加,並且拿個名次。於是每天晚上媽媽都讓貝貝去社區的院子裏練習,還讓隔壁的小姐姐監督,還和貝貝說如果跳繩比賽拿到第一名,就帶他去吃必勝客。

當今的少年兒童會有很多機會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和比賽,家長也樂此不疲的帶着孩子參與這些活動和比賽,但是由成人組織與制定的活動,活動過於成人化,規則或標準等都是由成人蔘照職業運動和比賽制定的,因此高度講求競爭。家長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活動中表現出色,拔得頭籌,如兒童足球、趣味運動等都在模仿成人職業運動的標準。

特別是現在各大電視臺都在爭相組織各種親子類或者幼兒類的智勇大沖關、趣味競賽遊戲等,都太過於強調競爭。在這些活動中,大人管得太多,孩子們就沒有機會組成自己的隊伍,創造自己的規則,不能學會解決衝突和爭端,無法拋開取悅父母、贏得獎品或取得獎學金等雜念的干擾而享受單純的遊戲樂趣,自然也無法建立起自然、親密的同伴關係。

個人玩具的增加減少了兒童社會性遊戲的時間

奇奇的爸爸每次出差回來,都會給奇奇帶回來各種各樣的玩具,奇奇總是被爸爸買的各種新奇玩具所吸引。有一次,爸爸買回來的電動飛機,奇奇喜歡的不得了,整整一個星期沒有找小夥伴玩。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出於自己生存和發展需要,總是在嘗試着適應社會,他們通過活動與成人或同伴接觸、交往,慢慢地接受和內化社會規範、道德準則以及行爲方式,逐漸使自己從一個生物意義上的“自然人”變成爲“社會人”。社會性遊戲正是通過幼兒與同伴的交往、遊戲過程,使社會規範、規則、行爲方式等逐漸讓幼兒得以理解、內化。但物質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家庭中提供給幼兒個人遊戲的玩具也大大增加,各種各樣新奇的玩具吸引了幼兒大部分的時間,同時也使得兒童大多數時間是獨自一人玩。[3]

但玩具沒法和幼兒進行情感的互動,花太多時間玩玩具,會使幼兒在社會性遊戲方面所花的時間大大減少,和同伴交往的機會越來越少,導致許多幼兒不會和同伴一起玩,甚至根本不想和同伴一起玩,嚴重影響到幼兒同伴關係的發展。

大衆傳媒的普及對幼兒發展同伴關係是把雙刃劍

大衆傳媒的不當使用讓兒童沉迷於虛幻世界

小寶白天是奶奶一個人照看,當奶奶在忙別的時候,小寶只要拿着遙控器在電視前翻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就不會哭鬧。久而久之,小寶迷上了看電視,每天奶奶帶小寶出去玩,小寶都不願意出門。有時出去了,對同齡夥伴的邀請也表現得不知所措,只想催着奶奶回家看電視。

除了電視,IPAD外,現代兒童使用智能手機更加變得普遍,有時坐地鐵看到一些小朋友手裏拿着手機在玩遊戲,或者和大人一起看電視劇,孩子手機成癮到底是誰造成的?

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宣告了一個時代的開始——遙控器時代,當代幼兒的成長更多地受到了電視廣播節目,報紙刊物和新興電子媒介等大衆傳播媒介的影響。電視機、電腦、Ipad等走進了幼兒的生活,特別是電視對幼兒的影響很明顯。據一份調查顯示,學齡前幼兒平均每天看電視4小時。[4]看電視勢必使得兒童擠佔出原先與同伴的交往時間,使得戶外活動相對減少,和同伴關係相對疏離。[5]

小寶因爲家庭習慣迷上了看電視,剝奪了他和同伴遊戲和交往的時間。越來越多的幼兒以電視爲伴,人-人交往被人-機交往所取代。人-機交往缺乏互動,幼兒不能與其交流溝通,更不能體驗其內心感受,同伴交往技能的發展水平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

單元樓、防盜門背後的孩子比過去任何時代的孩子都要孤獨,他們總是一個人呆在電子遊戲機、電腦和電視機前打發時間,甚至有的養育者把電視、IPAD等當做照顧孩子的幫手代替自己陪伴孩子,久而久之,孩子會依賴上這些物質,逐漸上癮。尤其是那些不能從現實交往中獲得令自己滿意的社會支持和同伴關係的幼兒,更容易花費大量時間待在電視屏幕前。幼兒從電視節目中求得精神慰藉的同時與同伴的現實交往進一步減少,越來越遊離集體,覺得電視、電腦和遊戲機纔是自己自由馳騁的世界,哪裏還需要其他人呢?當他們覺得有了遙控器便能擁有全世界(虛擬的)時,更不願意花力氣去幹一件可能會帶來麻煩的事——交朋友。

媒體肆意放大社會的陰暗面增加了幼兒父母對其同伴交往的擔憂

歡歡的朋友妮妮邀請她到她家玩,妮妮還想讓歡歡在她家過夜。可是歡歡的爸爸媽媽特別不放心,不讓歡歡去。他們覺得他們不瞭解妮妮的父母,擔心孩子在她家會出事,可是歡歡特別想去,在家裏大哭大鬧。

媒體的曝光一定程度上讓我們真切認識到身處社會的真實狀況,但是媒體之間的商業競爭,使得媒體的行爲越來越劍走偏鋒,爲了賺人眼球而肆意擴大對社會陰暗面的關注。特別是身處獨生子女時代的中國,人們對於兒童安全問題的關注度就會比以往的時代更多,而媒體的不斷曝光讓只有一個寶貝孩子的家長們神經繃了又繃。也因此,父母在孩子去哪裏,和誰一起去的問題上,向來都是小心謹慎。

於是很多父母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不斷地告訴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外面都是壞人”等。家長這樣做是出於對子女安全的擔心,但他們教孩子一見到外人就自動地提防人家,或始終對陌生人抱着猜疑的態度會一再地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告訴孩子,他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不安全的,直接威脅到孩子安全感和敢於面對外界的自信心的建立。媒體總是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聳人聽聞的故事上,這給了我們一個錯誤的印象,以爲陌生人誘拐小孩的事情大大增多了,實際上並非如此,只是在媒體的作用下,我們比過去更多地看到並關注這類犯罪。

破解現代城市居所和物質環境對孩子同伴交往的“魔咒”勢在必行

1.撫養人要堅持每天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讓孩子愛上外出活動,在活動中自然的結識小夥伴。孩子們之間的同伴關係是很容易結成的,不需要刻意去尋找認識的小夥伴,在遊戲玩耍過程中,孩子比大人更容易結成暫時的夥伴關係,並且很愉快的投入其中玩耍。

2.撫養人要幫助孩子組織和形成一個相對固定的同伴交往圈,讓孩子有機會和同齡小夥伴進行深度交往的機會。比如同小區年齡相仿的孩子,父母可以建一個微信羣,週末相約一起組織活動。

3.撫養人可以陪孩子參加一些親子類團體遠足活動,非競賽類的,比如尋找昆蟲啊,或者尋找大自然中的鳥類等類似的戶外機構活動。我曾經帶孩子參加過一個野營活動,都是有孩子的家庭,大家一起爬山,然後選一個地方扎帳篷,野炊,大人孩子都特別享受。而且在大自然的環境中,讓孩子們自由放鬆的去玩耍,他們自己建立團隊,相互協調團隊遊戲規則,這個遊戲過程的收穫對孩子一生受益,遠大於父母的嘮叨說教。

4.撫養人要多陪伴孩子玩耍和遊戲,讓孩子感受到來自撫養人的愛,而不是把手機或者電視當作電子保姆扔給孩子,孩子電子產品成癮不是孩子的問題,是大人沒有愛給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