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滑輪:帶給孩子飛一般的感覺

滑輪:帶給孩子飛一般的感覺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這樣一句廣告詞:“飛一般的感覺,真好!”輪滑帶給孩子的,就是這種快樂無比的美妙體驗!

看孩子訓練輪滑,感覺不到他們是在上課,而好像是在做一個快樂的遊戲:嘻嘻哈哈地故意摔倒,比賽左右交叉地彎腰摸自己的鞋,扶着前面孩子的腰做滑龍比賽……尤其是看着他們腳下生風從你眼前“飛”過,有背手的、有擺臂的,含胸收腹撅屁股的標準姿勢,輕鬆自如的滑行動作,讓你不得不相信:飛一般的感覺,確實很好!

滑輪:帶給孩子飛一般的感覺

輪滑能帶給孩子什麼

輪滑作爲一項運動,帶給孩子的,肯定不光是“飛一般感覺”的樂趣。中國兒童中心快樂輪滑俱樂部的主教練李巨光給我們詳細介紹了學輪滑的各種好處:

增強體質

輪滑是一種有氧運動,能鍛鍊孩子的心肺功能、協調能力、平衡能力、靈敏性和爆發力,增強臂、腿、腰、腹等肌肉的力量和身體各個關節的靈活性。練了兩三年輪滑後,孩子的體質會明顯改善,生病的次數大大減少。

塑造好的體形

滑輪滑小腿老要繃着勁兒,長期練習,小腿肌肉的線條就特別好。從這一點上說,小女孩學有好處,因爲會練得腿部修長,尤其是小腿。

培養孩子的良好個性

練習輪滑可以培養孩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孩子每完成一組動作,都會產生一種自我滿足感,所以學習輪滑可以增強信心,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有好處。此外,輪滑與其他體育項目相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觀賞性,孩子邊玩邊學,很有興趣。

自己滑和專業訓練有什麼區別

“輪滑不用專門報班學,給他買雙鞋,他自己也照樣能滑,讓他當玩具玩去吧!”基於這樣的想法,一些家長給孩子買雙輪滑鞋,就讓孩子撒開玩去了。那麼,自己滑着玩和專業老師指導到底有多大區別?要注意什麼問題?還是來聽聽李教練的解釋。

姿勢不對,滑不快

要想滑好輪滑,必須會轉移重心。這和我們平時走路不同,我們走路時,重心是放在後邊那條腿上,而滑輪滑重心必須放在前腿。如果孩子體重30千克,不會轉移重心的話,他就等於是揹着15千克的東西在滑,很累。如果重心轉移得好,身體向兩側擺動起來,上身的15千克重量就轉化成了15千克的推動力,滑起來就很輕鬆。

那些自己滑着玩的孩子,很難學會轉移重心,兩腿叉着,人留在兩腿中間,往哪邊都只能動一點兒,我們管這種姿勢叫“騎兵”,不光滑不快,姿勢也很難看。一旦養成叉腿的習慣,要糾正起來就特別困難。有的孩子滑起來特累,全身都在較勁,可就是滑不快,就是因爲姿勢不對。

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

如果沒有專人指導、練習不規範,輪滑運動很容易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玩輪滑時腰部、膝蓋、腳踝需要用力支撐身體,一旦用力不當,這些部位容易受傷。

摔倒時不會自我保護

孩子學輪滑,第一節課先學摔倒、站立。爲什麼?就是要告訴孩子,怎麼摔是安全的,怎麼通過身上的護具來分散跌倒的撞擊力,使身體的關鍵部位不至於受傷。如果沒接受過這方面的訓練,摔倒時只能採取最自然的本能反應,有可能造成頭部等關鍵部位受傷。

挑一雙好的輪滑鞋

僅北京市場上能見到的輪滑鞋就有幾百種之多,價格也從百十來塊到幾千元不等。這麼多鞋,該怎麼挑?

有的家長認爲,孩子剛學,先買雙100多元的鞋讓他練着,等學會後再買好的。穿這樣的鞋滑起來費勁不說,還容易受傷。所以,300元以下的鞋最好別買。而且,質量好的鞋,穿個三五年沒問題。

另外,初學的孩子儘量買鞋幫較高的輪滑鞋,因爲孩子腳踝力量還小,容易扭傷,鞋幫高的鞋能起到保護作用。

至於護具,初學的孩子不用買那麼高級的,買幾十塊錢一套的就行。因爲孩子剛學會滑,速度不會很快,所以護具檔次低點兒影響不大。

相關鏈接

輪滑鞋的種類

目前市場上的輪滑鞋分爲5大類:

第一類:兒童休閒輪滑鞋。孩子初學輪滑,用的就是這類鞋,它的鞋幫比較高,可以保護孩子的腳踝。

第二類:速滑鞋。又叫五輪競速鞋,是專業速滑用的。鞋幫矮,有五個輪子。

第三類:平花鞋。做平地花式動作穿的鞋。刀刃有點兒偏向外側。前2個輪子一樣大,第3個輪子比前2個輪子大些,第4個輪子則比前2個輪子小些,業內管它叫香蕉輪。這種香蕉輪轉彎時有時只有一個輪子着地,轉彎半徑特別小,便於穿花。

第四類:極限鞋。我們平時看到的那些在U型臺上做各種動作的輪滑表演,演員穿的就是極限鞋。它的特點是:鞋硬,幫厚,輪子小而寬,落地穩。在第2、3個輪子之間有一個塑料拱橋,便於順着欄杆滑行。

第五類:輪滑球鞋。這類鞋是打輪滑球時穿的,純皮製作。

輪滑鞋及護具的穿戴順序

先戴頭盔,之後的穿戴順序依次爲:戴護肘、護膝,穿鞋,最後戴護腕。脫的時候倒過來,先脫護腕,最後脫頭盔。

這個穿戴順序是有講究的:先戴頭盔,因爲頭部是重點保護對象。護腕最後才戴,是因爲雙手要穿戴其他護具及穿鞋,先戴上護腕會帶來不便。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