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大娃就得讓着二娃?同胞競爭是二孩父母情商的試金石

大娃就得讓着二娃?同胞競爭是二孩父母情商的試金石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16年初“全面二孩”實施之後,中國開始進入一個可以四口之家的新時代。自此,如何處理好自己與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將成爲每個二孩父母的必修課。

大娃就得讓着二娃?同胞競爭是二孩父母情商的試金石

二寶的出現會對大寶的生存空間和心理感受,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兩個孩子的共同成長,對於他們每個人的發展也都會有所助益。

前些天在《媽媽是超人》的綜藝節目,明星媽媽胡可的教育方式引發了大家的關注。節目中有一幕,胡可的兩個孩子,安吉、小魚兒坐在後座車上互搶玩具。

結果哥哥把弟弟弄哭了。

但是,胡可喝着咖啡淡定的開着車,等待着兄弟倆自行解決問題。沒多久,兩兄弟已經忘記了剛剛矛盾,和好如初,並愉快地飆歌起來。

胡可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誰說老大就要讓着老二?在可以保護他們不受原則性傷害的情況下,儘量讓他們去想這個事情是對還是錯,是好還是壞,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大人越干涉,他們的關係會越激烈,大人給他們足夠的空間,他們一定會找到他們之間相處的平衡點。”

也許,如此淡定處理兩個孩子之間關係的父母,並不是很多。

同胞之間的親密關係,提供了親子關係之外的心理社會發展空間。

同胞之間可以相互支持促進心理髮展。年長的照顧、帶領並保護年幼的,年幼的獲得關照和愛,年長的獲得自豪感、能力感。他們可以一起玩遊戲,打鬧,有愛,同時又富有攻擊性。這種愛恨情感與親子關係那種受依賴所限制的愛恨不同,拓展自我的發展空間。

另外,同胞之間可以互相模仿和學習,促進認同感。兄弟情、姐妹誼都是人類美好情感體驗中的重要部分,同胞之間的互動與交往,提供了一個向社會過渡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兒童可以學習處理對同胞的愛與恨的情感,學習如何合理地進行競爭,並創造性地適應同胞之間的競爭,這是走向成人社會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我至今還記得幼年時與弟弟和姐姐之間的戰爭,當父母在家時,姐姐很少照顧我和弟弟,反而會收拾我們。如果父母不在家,姐姐立刻變身一個大當家的,照顧我們吃喝。我們姊妹三個,力量總是不平衡,就自然產生了聯合與離間,拉幫結派,我有時和姐姐一起收拾弟弟,有時姐姐和弟弟對抗我。同胞關係儼然就是一個小社會。

同胞關係中所處的位置,會影響到未來走向社會處理同事、同學、甚至伴侶之間的關係。在橫向的關係中容易喚起在同胞關係中的體驗,並且以這樣的體驗爲基礎去處理。比如,一位有雙胞胎的男孩,相對於他雙胞胎妹妹,兒童時期的學業競爭中總是處於劣勢,以至於在成年後仍然時常喚起與妹妹競爭的焦慮,好像妹妹幻化成了他身邊所有的同事、同學,如影隨形存在左右。

接受同胞存在的現實,就是接受自己的不同,確立自己的存在。

對於年長孩子而言,同胞的出生打破了已經存在的各種關係,無疑是一種衝擊,因此會帶來痛苦而混亂的感受,甚至可能產生行爲的問題。比如,年幼同胞的出生,改變了年長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不再是唯一,更多的人來分享父母;從此多了一個稱之爲哥哥或姐姐的身份。

除此之外,年幼的孩子因爲弱小無助,會與父母有更多的親密接觸機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和照料。這可能會誘惑年長的孩子退行,比如,哥哥看到媽媽用勺子挖蘋果泥給弟弟吃,也拒絕吃塊狀蘋果,而是要像讓媽媽喂自己吃蘋果泥,長大的姐姐用奶瓶喝水等,或者可以做的事情又像年幼的孩子一樣做不了了,比如,尿牀、不能一個人睡等,這種退行通常一定能夠獲得父母的關注。

對於年長孩子而言,年幼同胞的出生佔據了自己原先的位置,他的存在是對自我威脅的活生生證明,形成一種類似“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同胞競爭情境。顯然,再也沒有比這更清晰地表明同胞之間是不同的存在了。

因此,如果兒童能夠在內心深處逐漸接受同胞存在的現實,就是接受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這對於兒童的心理髮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父母如何處理孩子間的同胞關係

首先,要肯定每個人的獨特性,尤其是雙胞胎。

米契爾提出,在同胞關係中,母親要處理孩子的同胞關係,最重要的是強化同胞之間的不同。母親要把每一個孩子當成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孩子可能是普通的,但一定是獨一無二的,他有與別人不同的特質、潛能以及在家庭中每個孩子都扮演着自己與他人不同的角色。

尤其對於雙胞胎而言,雙胞胎在外貌和年齡上本來相對於普通同胞已經趨同了,在養育過程中更要強調差異性,才更有助於孩子確立自我認同,否則,總是被放到一起各種比較,非常不利於孩子的自我認同發展。然而,生活中父母常常爲了好玩或者別的原因,把兩個孩子打扮的一模一樣,通常會造成分不清楚的戲劇化效果,成人樂此不疲。我想通常情況下,並沒有哪個兒童希望自己常常會被錯認爲另一個人吧。

繪本《逃家小兔》中不管調皮的小兔跑到哪,變成什麼,兔媽媽總是能夠認出它。兒子在看這本書時,每次小兔被媽媽認出,兒子總是滿臉的幸福,他在體驗着小兔被媽媽發現的幸福吧。

讀書時我有一位同學,她有一個雙胞胎姐姐,一次姐姐打電話到宿舍時,我接的電話,當時聽着聲音以爲是我的同學,就自然地說“XXX嗎”,結果電話那邊忽然變得有些憤怒地說:“我不是XXX,我是她姐”。我猜她對被錯認該是多麼的困擾和憤怒啊。

一次參加一個大學生危機研究會,會上報告一個案例:一名優秀而孤僻的大學生自殺了,在個人信息中發現他有一個雙胞胎弟弟,據說同樣優秀,而且活潑開朗,家人很喜歡他,我當時頭腦裏冒出了一句話“雙胞胎要差異地養”。放到目前強調向外攻擊發展的社會背景,哥哥肯定是沒有那麼招人喜歡的。當然,這並不一定是自殺的原因,但是,這種無法自我認同的痛苦一定折磨過這個逝去的生命。

第二,父母要容納同胞間的競爭和嫉妒,限制兄弟姐妹之間的暴力行爲。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手足之間永遠只有相親相愛,只可惜這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同胞競爭和嫉妒存在於人性之中,否認顯然不是明智之舉,就像前文中的媽媽一樣。擔心姐姐對弟弟不好,爲了緩解自己的焦慮,各種強調和暗示姐姐:“我不允許你對弟弟有不喜歡的想法,如果你不愛弟弟,媽媽就不愛你了。”女兒壓抑恨,被動表達攻擊。

有的父母會面對年長孩子對年幼孩子的不友好,不斷地要求並批評大孩子,導致了這樣一種雖然不一定正確但客觀存在的情境:自從年幼的同胞出生後,大孩子經常因爲同胞捱罵。父母一邊在要求大孩子愛同胞,顯然是很難真正有效的。

所以,父母要坦然接受大孩有這樣的情感,不要因此恐懼和害怕,這也是促進孩子成長的因素。父母要創造空間在合適的時候聽聽大孩對同胞出生後的想法和感受,允許大孩子在安全的空間裏自由表達想法,能夠被父母聽到、見證並接納,孩子在現實層面得到表達的動力自然會減少。

然而,行爲層面上要限制暴力行爲。行爲上的限制像情感上的容納一樣,讓孩子感覺到安心和安全,幫助他們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傷害性行爲。強調一下,在限制孩子的行爲時,嚴厲和嚴格是不同的,嚴格是溫和明確的堅持,嚴厲是情緒化的要求,嚴格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界限,嚴厲可能招致憤怒和對抗。

另外,父母也可以和大孩約定好,抽出固定時間全心陪大孩,讓大孩體驗到仍然被愛着,自己並沒有被年幼同胞所毀滅或替代。

第三,幫助孩子發現彼此的愛,促進愛的表達。

同胞之愛與同胞競爭和嫉妒一樣,也是存在於人性中。新出生的嬰兒天然的招人喜愛,大孩子通常都會有對年幼同胞的愛的表達。父母要善於發現這樣的時刻,並讓孩子知道,你看到了,表達合適的欣賞。切記一定要根據同胞關係或親子關係的實際狀況來表達讚賞,否則,可能導致大孩子聽到表揚後會故意減少自然表達愛的行爲。欣賞不是用道德綁架孩子,或者變成一種潛在威脅或交換,欣賞是我看到了你的愛,孩子感受到他愛的表達自由。

描述事實。我看到你給弟弟唱歌了,弟弟一定很高興吧。你幫助媽媽拿來弟弟的衣服,謝謝你幫助我,減輕了我的負擔。弟弟摔跤了,你扶他起來了,可以照顧弟弟了。大孩被看到,會自然地增加類似的行爲。

過度表達。你對弟弟真好,媽媽給你買個你想要的樂高。這把自然的愛,變成了交換,抵消了情感。而且,你對弟弟好了,媽媽纔給你買,言外之意是不對弟弟好就不買了。再對弟弟好就不是出自真愛,而是爲了得到東西了。或者感覺媽媽更愛弟弟,而不愛我,他們倆更親近。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