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我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培養出了無能的孩子

我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培養出了無能的孩子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上週在休假中,堂姐一定要和我視頻,她被她的兒子氣到不行,來和我傾訴。她告訴我說,兒子已經上初二了,從上學開始每天就是陪讀。現在更是變本加厲,有時乾脆自己啥都不幹,就等着堂姐回來幫他做。

堂姐上週自己工作也忙,下班回家晚了,看到兒子作業一點都沒做,氣就蹭蹭蹭上來了,開始數落兒子,“你怎麼就沒有一點不讓我操心的呢?自理能力差也就算了,就指望你讀書好一點。我和你爸爸在單位都是骨幹,怎麼就有你這樣一個無能的兒子呢?” “我無能,不也是你教出來的?”

堂姐沒料到兒子會這樣頂嘴,頓時語塞,傷心地哭了,稍微平靜一點後就聯繫了我。堂姐大我8歲,兒子出生時,正好是他們夫妻打拼事業最忙的時候,當時就找了保姆照顧兒子。

堂姐因爲一直沒時間照顧兒子,對兒子其實是非常寶貝的,在家基本上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外甥5歲時,還需要堂姐追着餵飯,後來上小學開始,堂姐就開始了陪讀生涯。有幾次兩個人都耗到太晚,堂姐就索性幫着完成了。

那天關掉視頻,我自己也在回想堂姐從小到大養育兒子的一幕一幕,讓我也有了不少反思。特別是外甥還嘴的那句話一直圍繞耳邊,後來幾天休假空的時候,我就一直在問自己,爲人父母,我們是怎麼會一步一步培養孩子的“無能”呢?

我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培養出了無能的孩子

高功能父母培養出無能的孩子

現在大部分父母都因爲上班而沒有很多時間陪伴孩子,這會讓很多人感到內疚,而內疚的背後我們就想到了補償,這可能就是很多很多的玩具,也可能是在有限的陪伴時間內替孩子做很多事情。不少父母會一邊抱怨一邊“享受”這樣的過程,這樣的補償會讓我們自己心理覺得好受很多,覺得孩子是需要我們的。

另一方面,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趕趕趕”成了主旋律。很多時候的包辦代替是因爲我們“等不了”,讓孩子慢慢來還不如我幫助孩子完成。而且常常一天工作下來本身就很累了,花時間教孩子其實要比替孩子完成累的多。於是很多父母就妥協了。

但恰恰就是這樣的“高功能”父母培養出了很多很多“無能”的孩子。小時候追着餵飯,大了幫忙做作業,成年後替孩子操心就業婚姻。孩子成長過程的每一步,我們都精心安排,替孩子鋪路,唯獨忘記了教會孩子“替自己負責“這件事。

很明顯太多的孩子無法爲自己做事思考,因爲我們替他們做了思考了。這就是過度養育

我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培養出了無能的孩子 第2張

可是很多父母無法也沒有能力替孩子鋪一輩子的路,等到孩子大了,他們就開始恨鐵不成鋼了,開始指責孩子的無能了。這就好比我曾經聽到過的一句話,“父母他們從小替我打怪,現在我真的遇到大boss了,他們說不管了,你自己來吧,但我從小連基本練級都沒經歷過啊!”

堂姐的這個案例不是特例,特別是當我自己做了父母后,我更加從這件事裏有了很多反思,提醒自己不要用愛卻一步一步培養了女兒的“無能”。

如何察覺我們過於包辦替代了?

也是自己當了母親後才發現,什麼時候幫、什麼時候不幫,這個度真的好難把握。我上了兒童早期教育的課程後,就找了機會和我的教授探討。他提出了三個問題,當下面這三個問題我們都回答“是的”的時候,也許是時候檢討一下,我們過於包辦了:

1、孩子的某些事情沒有完成或者做不好,你比孩子還感受痛苦(比如孩子不吃飯,孩子沒完成作業時)

2、當你的孩子拒絕做哪怕是最簡單的任務或者家務(比如明明會搭積木了,會穿鞋子了,偏要說,媽媽做!)

3、當你發現自己都不知道對孩子的期望到底是什麼了

教授特地強調,不幫孩子做並不意味着你就是個壞父母了,更加不意味着你就少愛了孩子。相反,這意味着,你更加愛孩子,你只不過用了一個更加有效的方式在幫助孩子成長。

我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培養出了無能的孩子 第3張

分清問題盒子

在小D小的時候,我也有一段時間搞不清楚什麼時候該幫她,畢竟小孩子的確有很多事情都是不會做的。後來我就把自己和小D分別想像成兩個獨立的抽屜,我的抽屜裏是滿的,有很多技能,而小D的抽屜就空的。

我所要做的就是把我抽屜裏有的盡我所能教給她,而且有一個原則,當小D自己可以做了,即使做的不完美,要花很多時間,甚至總是失敗,我就意識到這個技能已經進入了她的抽屜,接下來她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失敗,不斷練習直到熟練掌握。換句話說,這已經不在我的幫忙職責範圍之內了。

這樣假想中的兩個抽屜一直幫助我到現在,每次我忍不住想幫她做的時候,我腦子裏就會出現這樣的抽屜,然後我就會問自己,“這是屬於我的還是屬於女兒的問題?我想幫她是因爲她真的不行,還是因爲我自己看不得她不行,或者只是我焦慮她萬一不行?”

我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培養出了無能的孩子 第4張

幫助她而不是替她做

每次這樣的一個內心暫停鍵,常常就會讓我更加明確我到底該怎麼做。當然,這並不是意味着就“袖手旁觀”,而是更加有策略地幫助孩子。

在這類問題上,我見過一些父母是屬於非黑即白型的,要麼就是直接替孩子做了,要麼就是命令孩子做,然後說孩子不肯做。其實孩子最願意和我們一起做,我們自己回想一下,我們平時做事時,孩子是不是就像個跟班一樣總是圍着我們。

因此,當孩子剛剛學會某個技能,而你又開始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包辦代替時,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事,在做的過程中將需要完成這件事的技巧用簡單而且孩子聽得懂的方式講解給孩子聽。

這個過程其實不容易的,因爲很多事情我們做了太多遍了,以至於我們都沒有想過,“吃飯該怎麼自己吃,如何拿勺子,如何把東西放進嘴巴不掉下來”。但正是這樣的“不容易”的過程,纔是父母需要去學習的。

所謂“做父母”,不需要替孩子做很多事,但需要讓孩子自己完成很多事,細微差距導致的結果卻全然不同。很多父母跳過這一步直接替孩子做了,不但剝奪了“做父母”的責任,而且也剝奪了孩子邁向獨立的機會。

我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培養出了無能的孩子 第5張

說實話,每個父母都見不得自己孩子經歷困難。但是隻有這一點一滴的“克服困難”的過程才能讓孩子變得堅毅,變得獨立,變得有責任心。這些品格不是憑空養成的,就是從小到大這些困難時刻,他們自己解決了,他們自己承擔了後果,他們哭了受傷了,然後擦乾眼淚繼續完成了。

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是腦子動的快一點,但行動會慢一拍。不要讓我們的“超能”養成了“無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