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哭鬧耍賴,原來一句話就能搞定

孩子哭鬧耍賴,原來一句話就能搞定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聽過很多用戶抱怨自家的孩子“難管教”、“說100次也不聽”,“簡直氣死人”。可這不正是孩子不斷成長、擺脫依賴的表現嗎?孩子不聽我們的,並非不可原諒的錯誤,也不是無解的難題,只是有一個渴望長大的孩子想“活出自己”。

不強制、善引導,讓孩子學會獨立選擇。

無論是改變一個人,還是改變一種行爲,都很難。依靠反覆命令、警告以獲得的改變,效果比較有限,孩子會覺得這是“父母強加給我的”,而非“自願”的。

內心叛逆的小苗子,始終還在那裏。最終父母給孩子留下“專制”的印象,孩子的哭鬧、耍賴則越發嚴重。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讓孩子心甘情願接受你的建議呢?

孩子哭鬧耍賴,原來一句話就能搞定

用“選項”來提示孩子正確的做法在與孩子的較量中我逐漸發現,若能多給出幾個選項來,似乎能讓這場溝通和協商,來得更有效。

樂樂的幼兒園門口有一排洗手池,小朋友每天都要統一在那邊洗手後再入園。我常常會在那邊看到樂樂同學Kate,因爲洗手弄溼衣服的問題而被媽媽訓。

Kate的媽媽常皺着眉頭反覆抱怨“說了100遍了,怎麼就是聽不進去!”其實這樣的感受,很多家長都遇到過,自己反覆強調的事情,孩子就是聽不進去。

可對孩子來說,又是另外一種感受:媽媽真的好煩,總是嘮叨同樣的東西。這在心理學裏,叫做“超限效應”,即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孩子哭鬧耍賴,原來一句話就能搞定 第2張

如果孩子犯一次錯,最好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提,也最好不要簡單地重複,得換個角度、換一種說法才能起到效果。

但對於家長來說,真正要多思考的,是如何在說第一遍的時候,就讓孩子採納。

記得以前考試的時候,相比簡答題,我們都更喜歡做選擇題。其實孩子也一樣,相比聽家長的命令,他們更希望能有選擇。

跟Kate的媽媽一起走出幼兒園的時候,我給了她一個建議:下回Kate洗手前,告訴她,試一試捋起袖子或踮起腳,算是給她做一個“選擇”。

之後當我再一次遇到Kate媽的時候,她很是欣喜地告訴我,Kate現在洗手會有意識地踮腳了,有時候則會捋起袖子。其實,對孩子來說無論他做了哪個選擇,結果都是指向我們想要的結果——即不弄溼袖子。

相比簡答題,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選擇題做起來更輕鬆。因爲選項就是一種提示,並且被授予選擇權,能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尊重了。

孩子哭鬧耍賴,原來一句話就能搞定 第3張

當媽媽說“你不可以把袖子弄溼”的時候,給予孩子的信息是“否定”的,且他其實並不明確,到底什麼樣的行爲是“確定”的。

這個時候,選擇題的選項不僅能給予孩子自己做決定的自主感,還提供了具體如何執行的提示——捋起袖子or踮起腳。

多給孩子一些選項“你還可以……”就成人之間的溝通來看,命令的語氣很難獲得良性的溝通體驗,更何況對一個剛剛開始有自我意識的孩子。

爲了改善孩子的行爲習慣,用“你不可以”、“不允許”這樣的語氣,往往並不能獲得很好的效果,媽媽的反覆唸叨還會傳遞出一種焦慮,

這種焦慮更會促進孩子產生本能的抗拒。所以父母在提示孩子“不可以”的時候,不妨先思考幾個“可以”的選項,讓孩子做選擇。

比如樂樂回到家後滿頭大汗,我其實很希望她立刻洗頭洗澡,但她當時滿腦子想着的,都是剛買來的新書或玩具,如果我硬拽着她去洗澡,她一定會哭鬧半天。

所以我常會給她一些選項,“你是想現在立刻洗澡,還是先看一會書,過10分鐘再洗澡?”

對孩子來說,10分鐘後洗澡,總比立刻去洗好。對我來說,她能10分鐘後乖乖去洗澡,

也已經很不錯了。這種“一人讓一步”式的選項,似乎讓原先乾巴巴的“命令”語氣,變得更有彈性了。孩子都很抗拒家長命令他“立刻”要做的事,在選項裏給孩子一個緩衝的時間,是給執拗的孩子一個得以妥協的“臺階”。

孩子哭鬧耍賴,原來一句話就能搞定 第4張

這樣的情況還可能發生在睡覺前,樂樂有時會因爲看書或看動畫片剎不住車,到了睡覺時間還很興奮,我也曾試過用“不許再看了,立刻去睡覺”,這樣的語氣命令她,結果基本只能靠吼,才能讓她乖乖就範。

後來,我逐漸開始用“選擇題”來賦予她自主選擇權,“你今天是想讓媽媽給你講睡前故事,還是想讓爸爸給你講?”“你今天睡覺前想聽童話故事,還是成語故事呢?”

當她覺得另外幾個選項也都不錯的時候,或許就願意放下動畫片,上牀睡覺了。有時候,睡覺前還會遇到另外一件難題,就是必須得先刷牙。

樂樂過去特別抗拒刷牙這件事,或許是因爲她人生第一支牙膏我不小心買了薄荷味,因爲“辣舌頭”的體驗讓她一度很抗拒刷牙。隨後我陸續添置了草莓、水蜜桃、葡萄口味的牙膏,但並沒有直接把薄荷味的牙膏扔掉,而是放在一邊將其作爲一個“參照”選項。

“你今天是想用薄荷口味的牙膏刷牙,還是草莓或水蜜桃味的呢?”這招在她還很小的時候特別管用,似乎面對“辣舌頭”的牙膏,另外的任何口味都是很好的選擇。於是,她竟也慢慢養成了認真刷牙的習慣。

被動地接受命令,會讓孩子覺得聽了父母的話

就意味着喪失本來的樂趣,

而給予孩子做選擇的機會,

則等於尊重了孩子的自由意志,

也意味着他要爲自己做出的選擇承擔責任——

自己選的牙膏,哭着也要刷完。

TIPS

▍給孩子的額外獎勵,別設置選擇題

“想要一臺滑板車,還是電話手錶?”

當孩子有良好的行爲,可以給予獎勵的時候,

最好別讓孩子做選擇。

如果這兩樣東西都是她一直想要的,

那無論是選擇了滑板車,

還是選擇了電話手錶,對孩子來說,

都意味着損失另外一件未選擇的物品。

經濟心理學的觀點認爲,

“損失厭惡”會讓人產生焦慮感。

這也是我們成年人常說的“選擇焦慮”,

如果兩個選項都是夢寐以求的額外“福利”,

那選項多未必是好事,

因爲選什麼,都可能會後悔。

▍懲罰孩子時,最好給個選項

一般來說,很少用懲罰來塑造孩子的良好行爲,

但對於一些特別調皮的“熊孩子”,

有時候還不得不動用“懲罰”。

“媽媽要懲罰你,你是想一個月不看動畫片,

還是今天不吃冰淇淋?”

即便早已準備好了用“不給吃冰淇淋”

來做懲罰,也再多給孩子一個更“殘酷”

的選項做“參照”吧。有時候,

“不幸中的萬幸”能在並不愉快的懲罰體驗中,

讓孩子獲得一絲“劫後餘生”的幸福感

選項的設置需訣竅,更需“腦洞”

“選擇”題所激發出來的,是孩子內在的動力,

當他們以內在的動機來行使“選項”的時候,

一種行爲的“自制力”也得到了逐漸的內化。

並且,做選擇的意義在於,

家長要逐漸讓孩子明白:

給予選擇的權利是媽媽尊重你的個人意志,

但這份尊重需要你“信守承諾”地去兌現,

享受了選擇的自由,

意味着接受選項背後的契約精神。

至於如何讓孩子自發地去接受這個“指令”,

在於父母需要花點心思去開發各種選項,

這些選項,也可以通過與孩子協商來達成。

孩子哭鬧耍賴,原來一句話就能搞定 第5張

在給孩子設選擇題時,家長需要注意這幾點

1、選擇所指向的目的,需要與自己原先目的一致。

比如讓在外面玩耍的孩子去做作業,

如果選項設爲“你是先看十分鐘動畫片再做作業,

還是立刻去做?”那十分鐘以後,

如何把孩子從動畫片裏揪出來,

將成爲你所面臨的新一輪難題。

2、提供的選項必須合理。

對於挑食不肯吃青菜的孩子,

你得讓她選擇“是直接吃蔬菜呢,

還是吃菜泥、蔬菜汁”,

而不能用“你是想吃蔬菜,還是想吃媽媽的拳頭?”

即選項的設置最好是孩子樂於去選擇的內容。

3、對於額外的C選項,要把控好界限。

有時候,孩子會在我們給予的選項之外,

想出一個額外的選項,如果這個選項不錯的話,

家長不妨欣然接納;

但若是這個選項有悖於一些原則,

家長還是要堅定地拒絕孩子,

並重新探討更合理的“選項”。

這般開發“選擇題”的智慧,

能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和溝通能力。

那些愛用命令口吻呵斥孩子的父母,

或許曾經也是沒享受過“自由選擇權”的孩子。

唯有享受過選擇的自由的孩子,

才能成長爲有主見的人。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