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總愛哭鬧耍賴怎麼辦

孩子總愛哭鬧耍賴怎麼辦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總愛哭鬧耍賴怎麼辦?孩子爲什麼總愛哭鬧耍賴,爸媽知道原因嗎?作爲家長,該如何應對這種刷賴皮的呢?

前兩天閨蜜電話跟我求助:

“我家小崽子最近脾氣越來越大了,一點不順着他就滿地打滾,你說的那些安撫的方法我都用了,對他都不管用。快教教我還有沒有厲害的辦法治住他。”

我瞭解閨蜜的個性,心裏估摸着猜到了七八分,問她:

“你用了各種方法都不管用,然後呢?你怎麼處理的?”

她嘆口氣說:

“能怎麼辦?最後還不是就順着他。”

在親閨蜜面前我也不繞圈子:

“這不就是癥結所在了,你前面說不可以,孩子一哭你又心軟了,這不就是變相告訴他哭是最有用的方法嗎?”

閨蜜說的這個問題,其實很多家庭都會遇到。

我們常常出於本能的對孩子脫口而出太多的“不要、不能”,可孩子一旦哭起來又忍不住要妥協。也有時在我們其實知道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但爲了當下“止哭”而說出一些並不能兌現的承諾。

這些總結起來,就是在孩子面前沒有做到“說話算話”。

我們常常會覺得孩子脾氣越來越大,但其實很多時候,是大人的說話不算話、前後不一致,破壞了孩子心中的信任感。

父母說話算話,孩子纔會遵守規則

之前也和大家分享過很多和寶寶立規矩講道理的方法。

這些方法,都是從“溫和”的角度去說的,比如用“演道理”、“覆盤事件”、“繪本講道理”等這些孩子更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幫助孩子遵守規則。

可這些方法,也並不是小主們每次都會買賬的。

記得潼潼Terrible2的時候,也常常倔強得讓我這個老母親回想起來都虎軀一震。有時候“大招”都放完了,小妞依舊哭得天崩地裂,而這時候你會選擇怎麼做,其實就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以後的“管教”是否“有效”。

在原則性問題上,當用了溫和的方式,潼潼依舊不肯接受哭鬧抗拒時,我並不會用妥協來放棄陣地,而是平靜接納她的情緒,允許她用哭來釋放和消化自己挫敗感。

而孩子會在這樣“堅定”中明白,媽媽說不可以的事,是說話算話的。

“溫和”和“堅定”就像是硬幣的兩面,是缺一不可的。

如果失去了“堅定”的支持,“溫和”就很容易變成無力和妥協。給孩子立規矩,只有在前後一致的情況下,纔會有效。

很多時候正是因爲父母對待孩子左右搖擺的態度,讓孩子在一次一次的試探中,深諳了父母所說的“不行”只是“說說而已”的套路,掌握了用“奪命連環哭”和“花樣百出鬧”來控制大人的必殺技。

當然,正如“溫和”很容易變成無力和妥協一樣,“堅定”也會一不小心變成嚴厲和控制。這個平衡和火候,也需要我們去反覆的拿捏,讓孩子在“堅定”中感受到愛和尊重,在碰壁中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小暖也有一些在面對孩子情緒時,如何去“堅定”做好的心得跟大家分享:

1?“哭沒有用,好好說纔有用”

比如潼潼小時候吃完飯想下來時,常常會用哭和扔碗的行爲表達,我就會說:

“潼潼,你這樣哭媽媽不知道你想幹什麼。你是不是想要下來?你可以和媽媽好好商量。”

然後我就指着地教給潼潼說:“下。”

這樣可以在生活點滴中,培養孩子用語言表達訴求的習慣,當孩子會用語言表達需求的時候,情緒控制能力也增強,減少用哭鬧來達到目的的思維定式。

不要輕易對孩子說“不”

娃們從一歲多開始就會變得非常有自我意識,在我看來,只有當在非原則性的問題上時能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在原則問題上跟孩子說“不”時,纔會更有效。

比如潼潼幾個月的時候,總是好奇的這爬爬那摸摸的探索,她感興趣的東西,只要不危險,我都是洗乾淨給她盡情的探索。

在這種自由的氛圍中,當我告訴她“這個很燙不能摸”時,她就比較容易接受。

而我們家那幾位長輩往往不是這樣。也不知道爲什麼,他們往往習慣在遇到問題時先跟孩子說“不”,然後孩子一哭後就馬上妥協說“好好好”。比如這樣的常見場景:

“潼潼,別在地上爬!”

“我要爬嘛!”

“不可以!”

“哇!……”

“好好好,你爬吧爬吧!”

每每見到這種情形,我都很無奈。我總會勸說,一些小事不要輕易跟孩子說不行,一旦說了,那就一定要堅持得住。要不然,想讓孩子以後聽你的,就沒門兒了。

其實大人在相處的過程中也是這樣,當我們覺得自己的想法被尊重理解了,別人對我們提的要求也會更容易接受。

對於孩子的要求和想法,只要我覺得不是原則性的問題,都會盡量的滿足她,讓她體會“我有自己的權利、可以自己做主”的掌控感。

用平靜和接納讓孩子感受到愛

在孩子哭鬧的當下,我又必須堅持原則時,我也會盡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平靜的對待孩子的哭鬧。

記得潼潼一歲多的時候有陣子總不願意去睡覺,我知道其實這個時候她已經困了,只是用自我意識去對抗睡眠。每次講完睡前故事要關燈前,她都會哭喊:

“我還要講故事,我還要再玩一會兒。”

但是無限制的拖延入睡時間會打亂她的作息,也會因爲錯過睡眠窗口更加難以入睡。這時候我會抱着潼潼,平靜地接納她的情緒:

“媽媽知道你還想再跟媽媽玩一會兒,還想再聽好多好多個故事,對不對。”

而她不願關燈的情緒,我也會“溫和”智取:

“潼潼我們關了燈,媽媽帶你看月亮婆婆和小星星好嗎?”

這時候通常她會爽快的答應。我們就一起關了燈,拉開窗簾,看一會兒星星,再把她抱到牀上。

在平靜的堅持中,通常沒多久,潼潼就會明白,按時睡覺是媽媽會堅持的原則,在這件事情上,媽媽一定會“說話算話”,不會因爲哭鬧就任由她“再玩一會兒”。

孩子總是會一再的試探界限在哪裏,而我們的堅持正是告訴他們,這個世界也有需要他們遵守的界限和規則。

孩子總愛哭鬧耍賴怎麼辦

父母說話算話,孩子才能學會等待

孩子都是活在當下的小動物,想要什麼常常一秒都不能等,如果不能立刻得到滿足,就會又氣又急得山呼海嘯。

孩子的性急,是因爲他們控制衝動的大腦前額葉就像他們的小胳膊小手一樣還不夠成熟有力。

學會等待和剋制衝動,是孩子在耐心引導和時間醞釀下才能長出的智慧。

可如果,我們常常用不打算兌現的“媽媽沒帶錢,下次給你買”“現在不能玩,我們明天再來”來搪塞和哄騙孩子,在他們小小的心靈中,等待就慢慢會和失望畫上等號。

如果父母總是說話不算數,孩子就會用哭鬧換取立刻得到滿足。即使對成年人來說不也是這樣嗎?當未來是值得期待的,我們才願意安心的等待,更別說孩子。

被滿足的孩子,才能學會等待,因爲我們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同時,也滿足和豐盈了孩子心中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但滿足並不等於不分場合不分情況的“百依百順”,有技巧的滿足才能培養孩子學會等待的能力。

●及時滿足孩子的感情需要,當孩子需要愛和關注時,別讓孩子等太久

有時我在家寫稿,潼潼會跑進屋裏來說“媽媽抱抱”。

對孩子這種精神需求,我通常不會讓她等一等,而是會拿出幾分鐘放下手上的工作,好好的抱抱她親親她,跟她解釋:

“寶貝你看,媽媽正在工作。”

這短短的幾分鐘,其實就是蓄滿孩子心裏愛之杯的過程,孩子常常需要不停的確認“媽媽是不是愛我”。當她的感情需要被滿足了,反而不會一直黏着我,而是蹦蹦跳跳心滿意足的跑出去自己玩了。

●如果當下不能滿足孩子,承諾“下次”或者“明天”時,一定要說話算話

從潼潼很小的時候,只要答應了她的事情,我就一定會做到。

有陣子潼潼很迷戀公交車,有次我們出門的時候她一直嚷嚷着“要坐公交車”,但我們那天時間比較緊急,我會先承認潼潼的願望,並告訴她需要等待的原因:

“潼潼很想坐公交車是嗎?可是今天時間來不及了,明天我們早點出門,媽媽帶你坐公交好嗎?”

潼潼知道媽媽給出的承諾一定會兌現,就爽快的答應了。

孩子並不是不明事理,只要我們始終抱着一顆尊重孩子的心,孩子也會回報給我們最大的理解和配合。

●在生活點滴中培養孩子等待的能力,讓等待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我們常常在需要孩子冷靜等待的場景才發現孩子沒有足夠的自控力。但其實,足夠的自控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的,生活中有很多自然發生的需要等待的場景,都可以用來培養孩子等待的能力。

想吃蘋果時,需要先洗一洗;飯很燙時,要先涼一下;出門時媽媽還沒收拾好,需要寶寶在門口先等一下。

這些小的場景裏,我們都可以培養寶寶控制衝動學習等待的能力。

在等待的時候,我們可以給寶寶找點事做,比如:

“這個蘋果上好多細菌呀,寶寶等媽媽洗一洗,我們一起邊數數邊等待好嗎?”

“寶寶摸一下這個飯是不是很燙,來,這樣吹一吹可以快點涼下來。呼,就像吹蠟燭一樣。”

“寶寶,《熊貓先生》裏的小企鵝說我願意等,你願意等嗎?”

時間長了,潼潼有時在等待時還會安慰自己:“等一等,很快就好了。”或者去安慰小夥伴:“好東西需要等待。”

父母說話算數,孩子才能克服分離焦慮

關於分離焦慮的提問:“每天上班孩子都會哭着不讓走,怎麼辦?”

對於很多職場媽媽來說,每天早上寶寶哭着說“媽媽不走媽媽不上班”總是超級虐心,讓不能常常陪伴寶寶的班媽們愧疚感爆棚。

一位女友曾跟我聊起過一次特別愧疚的經歷。有次急着出差,寶寶捨不得媽媽走,情急之下她只好騙孩子說:

“媽媽出去買東西,馬上就回來。”

可直到晚上媽媽也沒有回來,寶寶哭得怎麼也哄不住,跟媽媽視屏時也撅着嘴不願意理媽媽。

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哄騙孩子雖然一時有效,但孩子發現父母說話不算話時,卻是真真傷了小人兒的心。

失去信任感的孩子,在下次面臨分開時,可能會更加歇斯底里。

有次潼潼爸急着要趕飛機,潼潼卻捨不得他走,急中生智的潼爸告訴潼潼:

“爸爸給你買了一個小禮物,但是快遞叔叔不小心寄到別的地方了,爸爸去給你找回來。”

等他回來時,也會真的說話算話的給潼潼帶一個她喜歡的禮物。

當我們因爲情況緊急而沒有太多時間安撫孩子的情緒時,其實完全可以用一些可以實現的“白色謊言”來平復寶寶不願離開爸爸媽媽的心情。

但克服分離焦慮,功夫還是在平時,我們可以這樣做:

●通過躲貓貓幫助克服孩子理解“物體恆存性”,可以幫助小月齡的寶寶減輕分離焦慮。

●和寶寶分開時,接納孩子捨不得媽媽離開的情緒:“好想讓媽媽陪着你是嗎?媽媽也很想和寶寶在一起呢。”

●不要用愧疚和“可憐寶寶”的語氣去和孩子告別,試着用愉快、輕鬆的語調向孩子暗示,分別不是那麼可怕的事。

●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解釋你要去哪,什麼時候可以回來,分別時不要拖延太久,笑着跟寶寶道別後就果斷的關門離開。

其實孩子的哭鬧,正是安全依戀的表現形式,只要我們分別時不隱瞞、不哄騙、不糾結,在一起時用高質量的陪伴在孩子心裏灌滿愛,孩子就會一步步走向獨立。

這麼一看,孩子的一些行爲問題,其實就來自於父母說話不算話帶給他們的不安。

孩子們的覺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他們用明澈的眼睛洞察着父母的一舉一動,當他們傷心失望時,卻無法清晰的解釋和表達自己內心的惶然,於是用惱人的行爲申訴自己希望得到的關注和歸屬。

父母的每一次說話不算數,都在侵蝕着孩子心中寶貴的信任感。而信任感其實就像孩子心中的定海神針一樣,讓孩子可以樂觀而充滿自信的探索這個世界的美好的同時,抵禦暴風雨的侵襲。

正如心理學家埃裏克森所說:“如果兒童在最初幾年對養育者沒有足夠的信任,沒有形成健康的個體感,就埋下了心理失調的種子。”

我們常說世界正在偷偷懲罰放不下手機的父母,其實,世界又何嘗不是在偷偷懲罰說話不算數的父母呢?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