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讓孩子學會分享,家長可以這樣做

讓孩子學會分享,家長可以這樣做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分享就是自私。”

很多家長都秉承着這一原則,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用近乎命令的語氣讓孩子懂得分享玩具。

但是,分享僅僅是“交出玩具”那麼簡單嗎?

讓孩子學會分享,家長可以這樣做

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亞當·格蘭特在《Give and Take》中考察了作爲付出者和獲取者的兩類人在職場中的表現,發現表現最好的是付出者,表現最差的也是付出者。

經過更進一步的考察,發現付出者也可分爲兩種,一種付出者僅利人,一味的付出而不知保護自己的權利;另一種付出者找到了互利與付出之間的平衡點,能夠做到利人又利己。後者不僅職場表現良好,懂得了分享的智慧,對生活也大有裨益。

因此,分享是一門大有深意的必修課,是值得深思的處世哲學。

怎是命令式的讓孩子“交出玩具”這一動作就可以完成的呢?

分享背後所體現的共情、物權意識與權利,是父母在孩子還小時就要引導給他們的觀念。

那麼在孩子還不會分享時,應該如何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分享觀念?

1.建立孩子對他人情緒的理解力

總有些事情是父母不能做主的,需要讓孩子自己有選擇權,而孩子選擇的一個重要前提是不能只想到自己,能夠考慮別人的感受,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在別的小朋友想要孩子手中的玩具時,父母可以試着引導孩子去思考:如果你給了小朋友,他是不是會很高興?

或者:如果你沒給,小朋友失望而歸,你想看到他這樣嗎?

如此澄清了對方的感受,孩子就會懂得“分享”這一行爲給別人帶來的後果,就會自己思考要不要分享,即使這一次還未學會,下次也會再次衡量他人感受。

讓孩子學會分享,家長可以這樣做 第2張

給予孩子一些時間,讓他逐漸形成自發自主的分享行爲,這比一次性的強迫他分享要重要得多。

2.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

有人認爲孩子有了“物權”意識,會不會更加自私,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分享?

但事實正好相反。

一個很早就懂得“物權”的孩子,對自己的東西會更有安全感,他會明白借給你不等於就是你的,東西的主人是自己,從而不介意別人玩一會兒。

而“物權意識”如何培養?

從很小的時候,父母就要在說話時強化“我的”、“你的”“他的”這種字眼,在家裏幫孩子確認孩子和父母的所有物,在公共場合時明確這裏的東西不比家裏,不能亂拿與損壞。

懂得了“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別,孩子會更看重“分享”這件事。

3.保護孩子說“不”的權利

亞當· 格蘭特在《Give and Take》中說:要學會識別只懂得索取的人,並且對他們說“不”。

父母要告訴孩子:付出也是要有底線的,如果別人的要求不合理,如果你不想,那就可以拒絕。分享並不是一味付出,並不是有求必應,而是一種在付出與互利之間尋求平衡點的智慧。

保護孩子說“不”的權利,並且在孩子樂於分享時表揚他這一性格品質,逐漸內化爲孩子自發自覺的分享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