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並不需要“育兒專家”,只需要爸爸媽媽的陪伴和愛。

孩子並不需要“育兒專家”,只需要爸爸媽媽的陪伴和愛。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01、不知道有沒有媽媽和我一樣,每次看到育兒書籍或者網上的知名大V的文章,總是會想,這些專家懂得這麼多育兒知識,他們的孩子一定很厲害吧!我甚至想象,如果把懂醫學的、懂輔食的、懂心理學的、懂腦科學的各路專家集合起來,辦一個託兒所,那一定是未來精英的搖籃,培養出的孩子肯定會特別牛逼!

誰知道,最近看的一個心理學案例讓我大跌眼鏡。原來,這世上真有各路育兒專家合辦的託兒所,但是,這個被寄予重望的模範託兒所,不僅沒有培養出令人驕傲的牛娃,甚至遠遠比不上普通家庭培養出來的普通孩子。

這個聽起來牛逼閃閃的託兒所在英國,叫漢普斯特託兒所,建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這家託兒所是爲了照料失去父母,或者因爲其他原因而不能在家中撫養的孩子而設立的。託兒所的院長是世界著名的兒童心理分析專家安娜.佛羅伊德和她的終身合作伙伴多蘿西.伯林厄姆。

安娜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孩子並不需要“育兒專家”,只需要爸爸媽媽的陪伴和愛。

我們現在熟知的口欲期、肛欲期這些名詞就是她父親提出的。安娜.佛羅伊德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其父後期的自我心理學思想,對自我心理學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被後人評爲“20世紀100位最傑出的心理學家”之一。

託兒所所有的保育人員都是經過專業的督導,從兒童工作者中篩選出來的。雖然他們沒有佛羅伊德那麼出名,但在當時人人都稱得上是育兒專家。並且,託兒所的管理規定和執行辦法都是根據當時最先進的兒童發展與兒童心理學制定的。

世界馳名的院長,育兒專家擔任保育員,先進的制度,這所託兒所可以說佔盡了所有優勢資源。結果怎麼樣呢?下面是他們的成績單:

語言能力:漢普斯特託兒所裏兩歲孩子語言測試平均結果,要比家庭中撫養的孩子落後六個月。

排便訓練:這裏的孩子普遍要很晚才能完成排便訓練,工作人員很難得到孩子的配合。

性格培養:託兒所的孩子相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性格更暴躁,更難控制自己的攻擊衝動。

社會情感:這裏的孩子和他人的情感聯結很差,很難去理解他人的喜悅、悲傷、憤怒等情緒。

看到這個結果,你是不是和我一樣疑惑,同時還有點小得意:我怎麼就比育兒專家還厲害呢?下面,一帆就給你講講,普通家庭爲什麼優於模範託兒所。

02、父母的愛,讓孩子滿足、放鬆

孩子並不需要“育兒專家”,只需要爸爸媽媽的陪伴和愛。 第2張

情緒更加穩定

嬰兒與父母身體上的親密接觸,讓他感覺到自己是被保護的,內心充滿了安全感。在嬰兒剛出生的那幾個月,任何巨大的聲響和強烈的刺激都可能引起他的驚嚇反應,但如果此時他正待在父母的懷裏,那麼驚嚇就只會給他造成很輕微的影響。

前三個月的嬰兒,普遍有個不良嗜好,那就是喜歡抱睡。媽媽抱在懷裏,睡的沉沉的,但一放在小牀上,任何一點動靜都有可能讓他驚醒。

其實,這就是因爲小嬰兒的神經系統沒有發育出能夠吸收強烈刺激的“緩衝區”,當他獨自躺在小牀上時,輕微的腸道脹氣、窗外小狗突然的叫聲都可能會強烈地刺激他的神經。而如果他此時正被父母擁抱着,則父母的身體充當了“緩衝墊”,彌補了這一缺失。

父母的擁抱和愛撫,能讓小嬰兒在生命早期情緒更穩定。而孩子日後神經系統發育的穩定性,以及處理外界刺激的能力,很可能會沿用小嬰兒時期的經驗。

反過來,如果小嬰兒感受不到自己被父母照料着,日後很了能變成一個易怒、容易收到驚嚇的孩子。

03、父母的愛,讓孩子形成自我意識

讓他自尊、自愛、自信

生命早期,小嬰兒並不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區別。他通過幾百遍的吮吸自己的手指頭,才發現這種感覺和啃其他的東西不一樣;他把自己的小手舉在眼前研究了無數邊,才終於發現這好像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最終,他通過無數次將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對照,終於形成了一個關於“我”的形象。而對於小寶寶來說,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

就像情詩裏寫的:你就是我的全世界,沒有了你,我也將失去自我。其實這並不肉麻,這是寶寶和父母之間愛的寫實。

因爲父母的愛,寶寶認識了自己。因爲父母對自己的愛撫、親吻、讚美,寶寶懂得了父母的愛,他也跟着愛上了自己,因此有了自尊、自愛、自信。

也是因爲父母的愛,寶寶愛上了這個世界。從學會感受父母的喜怒哀樂開始,他慢慢懂得觀察他人的情緒,最終能夠理解人類所有複雜的情緒,喜悅、欣慰、憂愁、悲傷。

被父母全心全意愛着的孩子,纔有機會發展出情商。而在託兒所的嬰兒,由於很難和工作人員建立起穩定的親密關係,他們眼中的客觀世界是混亂的、破碎的、不穩定的。因此,他們很難建立起正確的自我認識,形成完整的人格,也很難去理解他人的情緒。

04、父母的愛,讓孩子無所顧忌

勇於去探索外在世界。

八九個月大的小寶寶,身上有着相互矛盾的兩個現象。一方面他們有了分離焦慮,只要媽媽一離開就痛苦地哇哇大哭。另一方面,他們又不甘心坐在媽媽懷抱裏,總是像個小冒險家一樣去家裏各個角落到處探險。

我們家涵涵正處於這個階段,每當我給他餵奶,他總是匆匆忙忙地吃上幾口填了填肚子,就憤怒地把我推開,嫌棄我耽誤了他的偉大事業。他忙着呢,茶几腿要去抱着啃一啃,收納箱裏的皮球要翻出來扔上一百遍,窗簾布要去扯來扯去感受一番。一個嶄新的精彩世界等着他去認識,哪裏顧的上吃奶!

他之所以情願餓肚子也要忙着探險,是因爲在前面幾個月他已經和媽媽建立起了穩定的親密關係。他認定自己是被愛着的,如果自己餓極了,媽媽一定會給他吃奶。既然這樣,大可以把心放在肚子裏,盡情地去認識這個新世界,至於奶嘛,早點吃和晚點吃又有什麼關係。

由此可見,小嬰兒這種不可思議的旺盛精力,不僅僅是生理成熟的結果,也是父母愛心澆灌的成就。正是因爲他們富有安全感,纔有興趣去追求生理需求以外的樂趣。

而生活在收容機構裏的嬰兒,他們擁有與其他嬰兒一樣的感覺器官,同樣學習坐、爬和走,卻難以被外界的物體所吸引,也找不到探索的樂趣和激動。這些孩子在讓人擔心的漫長時間裏都處於小嬰兒的心理狀態。對他們來說,身體和生理需要仍然是生存的核心。

05、父母的愛,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

成爲真正的社會人

剛出生的小嬰兒是絕對以自我爲中心的,在它們心目中自己就是操控這個世界的魔法師。肚子餓了就必須馬上吃到奶,感覺困了就必須馬上進入睡眠,如果這些沒有得到滿足,小傢伙就立刻變臉哇哇大哭。

正是由於對父母強烈的愛,讓他們想要模仿爸爸媽媽,像大人一樣文雅地等待食物端上桌,像大人一樣在馬桶上排便,而不是尿在褲子上。

當他們做出不恰當的行爲,比如咬人、搶玩具時,媽媽表現出的不高興,會讓他感覺沮喪,擔心自己會因此失去媽媽的愛。正是這種擔心,讓他有了形成自控能力的動力。

因爲太愛父母了,所以想要成爲他們那樣的人,所以不願意惹他們生氣,這就是孩子願意融入這個文明社會的原始動力。

而生活在託兒所的孩子,雖然也有工作人員教孩子各種規矩,孩子最終也可能會學會自我控制。但是本質區別是,他是出於對權威的恐懼而學會自我控制的。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要麼成爲無助的奴隸,要麼表面順從而內心狂暴。

很多收容機構對待孩子並不殘暴,但是由於孩子缺乏穩定的親密關係,很多人長大後會變得殘酷無情,就要像虐待狂再去施虐一樣。

06、漢普斯特託兒所後來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他們採取了另一種改良方案:把一些小嬰兒和一歲以上的幼兒組成小家庭,由一兩個大人專職負責這個小家庭的“父母”,這樣就形象地模擬了普通家庭的情況

一段時間後,這些孩子的情況有所改善,但仍然和普通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相去甚遠。因爲,人爲組成的家庭不是真正的家庭,保育員爲了工資而對孩子付出的愛也完全不能等同於父母對孩子的愛。

其實仔細想想,對於這個故事的結果我們不應該感到驚訝。再牛逼的育兒專家,她所有帶孩子的理論、技巧,如果不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又能多大程度上給予孩子積極的影響呢?

其實這也是一帆一直以來的觀點,根本沒有包治百病的育兒專家,父母是最懂孩子的人,也是最愛孩子的人,孩子應該怎麼帶,最終還是隻能靠自己。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