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什麼時候適合上幼兒園,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

孩子什麼時候適合上幼兒園,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我的兒子是2歲整開始進入幼兒園的親子班,熟悉環境。2歲零5個月正式進入寶寶班,開始有別於和母親在一起的全新的生活。和其他很多新入園的孩子一樣,過程並不順利。

初入幼兒園的一個月,孩子經歷了困難的適應過程。有個適應過程是意料中的,但是孩子的表現卻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料。一整個月,我比他還難受,每次看着他哭着進幼兒園,就像是要把自己的心撕裂。每次都是強忍着淚水一步三回頭的離開。

那一個月,孩子是哭過來的;作爲母親,我是揪着心挺過來的。

但是,我能看得到他的進步:第一個星期,他只有戶外活動的時候不哭;第二個星期他能夠在上課的時間控制自己不大哭;第三個星期他有1-2天哭的次數很少;第四個星期,他有3天左右的時間狀態比較好,幾乎沒有哭鬧。

儘管最初動了退園的念頭,可是兒子的進步一直在給我決心和勇氣,讓我看到他只是需要一個過程,他適應的節奏只是比其他小朋友慢一些。他有自己的節奏,有自己看待和接受的方式,我要做的,就是接受他這樣的表現。

2、很多母親對我在回答裏提到的“兒子哭了一個月”,斥責我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母親;也有幼兒園的老師留言,說絕對不會把自己的孩子那麼早送進去。

大部分母親則比較糾結,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過早的進入幼兒園,會讓孩子以後厭學;

第二,過早的離開熟悉的家庭環境,是對孩子身心的摧殘;

第三,認爲孩子什麼都不會,到了幼兒園會被欺負。

不能否認,家庭環境不同,孩子的性情不同,對於幼兒園的認識和接受會有不同的表現和反應,父母的擔心並不是多餘,但卻有“無根據”的成分。

我兒子入園的時候,要經過面試。面試的最重要甚至以唯一的內容就是“孩子是否會表達”。

幼兒園不需要孩子完全準備好了,即不需要孩子能夠絕對的掌握獨立吃飯、喝水、上廁所、穿和換衣服(掌握了當然更好),但是一定要孩子會表達,能夠說出來。

什麼都不會,可以學。幼兒園每個班級通常都配有經驗豐富的保育員,保育員的職責一方面是負責孩子的飲食、拉尿等日常,另一方面,也會教孩子們學習吃飯、喝水、脫衣服、上廁所這些自理的能力。

孩子在幼兒園出現了拉尿褲子,是很正常的,父母只要備好足夠的衣服,老師會給孩子換洗;剛入園的孩子因爲情緒的關係,沒法獨立吃飯,老師們也會輪流的喂孩子;孩子哭鬧不肯睡覺,老師也會像家長一樣講故事、唱歌、甚至個別抱着哄覺……

如果因爲過分的擔心,不讓孩子離開家庭環境,把孩子全方位的保護起來,孩子始終都接觸類似的環境,也很難適應。

一些家長通過在早教中心上銜接課,嘗試讓孩子學會在沒有父母陪同的情況下度過一個半小時。對於一些孩子,這卻是有幫助。

我的孩子在早教中心上了一年課,當時早教中心的老師也說過:上早教的孩子以後進入幼兒園適應能力通常比沒上過早教的孩子強。事實上,並非如此,我的孩子就是個例外,相信還存在着其他例外。

孩子什麼時候適合上幼兒園,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

3、有些父母說:自己小時候,並沒有上過幼兒園,一樣很快樂。

不否認這個結果,但是要看環境。父母這一輩的孩子,小的時候,雖然物質上並不富足,但卻有着豐富的精神環境。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那個年代,父母對孩子的保護意識比現在差很多。孩子們常常成羣結隊的玩耍,父母並不跟着。孩子不僅能夠自由的在家門以外活動,甚至被允許去被人家吃飯、串門等等。

而現在,同是一個班,可能父母都彼此沒有說過話。同在一個幼兒園,可能都不曾去過對方家。對於孩子來說,“同齡環境”這個在過去滿大街都充斥的外在因素,現在是匱乏的。

把孩子送去幼兒園,更多父母期望的是給孩子找到一個同齡的環境,並且是一個穩定的同齡環境。

讓孩子儘早去幼兒園,就是讓孩子耳濡目染一種環境,知道有和他一樣的孩子存在。他出現的諸如尿褲子、吃飯費勁等問題,其他孩子也會出現,他會找到自己的同類,找到行爲上和自己相似的同類,對孩子也說,這很重要。

對於猶豫着是否早送孩子去幼兒園的家長來說,其實我是建議早送的,儘管很多育兒書籍和專家都建議三歲以後再送。我只能說,這是理論上,凡事理論上都有一個期望值,最佳的估計,但是並不適合每個人。

如果僅憑孩子的情緒來判定是否適應幼兒園,那麼就有些偏頗了。

兒子的班級今年也有插班生,基本3歲半,進入幼兒園,依舊是哭鬧。凡事都有適應過程,無論是2歲半,還是3歲半,都避免不了。我每天送孩子去幼兒園,也不乏中班、甚至大班小朋友哭鬧着不肯去的現象。

凡事都有適應過程一樣,凡事也都有反覆的過程。就好像人的情緒,不會永遠快樂,也不會永遠悲傷,但卻有一個情緒的週期,周而復始,有高峯,有低谷,孩子也是如此。

父母們,正確的看待,然後接受就好了。不要期待,不要強迫,就當自己是一個旁觀者,接納他的情緒、行爲,給他鼓勵,陪伴就好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4、孩子和大人一樣,都有一種內在的惰性。沒有不得不,就會習慣性的待在舒適的環境中,而不願面對不確定的外部環境。

長期在家人陪伴下長大的孩子,尤其是全職媽媽帶大的孩子,這種依賴性會更強。母親對孩子天然的吸引力,對孩子絕對是一種挑戰。

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時候需要適時的狠心推一把。

我記得有一次出去旅行,在亞龍灣的海灘邊,看到一對外國夫婦帶着孩子。孩子不到最多3歲,那時候是三月份。當時我穿着長袖線衫,牛仔短褲,天並不是特別熱。那個孩子渾身光溜溜的,父母一人拎着孩子一隻手,把孩子架起來,跑進了海水裏。孩子興奮的大笑着,笑聲吸引了周圍的很多人。

意外的是,父母在走到海水過膝的位置時,同時鬆手,把孩子扔進了海里,兩個人大笑着跑回岸邊。再看孩子,撲騰着,混亂抹着臉上、頭上的水,浪搶着爬上岸。

曾經聽別人說過,要讓孩子學會游泳,就把他扔到水裏。沒想到這是真的。

同樣的事情,曾經的一位同事也給我講過。說他小時候,很怕水。不管是去海邊,還是酒店的游泳池,他只允許水沒過腳踝。有一次,在酒店的泳池邊,他正專心的看着自己的倒影,突然就掉進去了。他下意識的用力揮舞手臂、蹬腿,沒想到,竟然游到了岸邊。

很久之後,他才之後,那次是父親把他推下了水。

克服內心的恐怖或是不舒適,不管是對孩子,還是成年人,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幼兒園對孩子是一個挑戰,孩子需要面對人生又一個全新的環境,包括空間、人,就像孩子剛剛從母體裏出來面對新環境一樣,哭是一種正常反應,反覆的哭是他對周圍環境的應對方式。

幼兒園對父母來說,也是一個挑戰。需要承受孩子心理和行爲上心的表現。孩子的哭鬧,對父母來說考驗着他們的愛。父母有一種內在的壓迫,那就是不能讓孩子快樂和開心,自己就是不合格的、殘忍的。

父母本身就無法平等的看待孩子的喜怒哀樂。無論什麼樣的情緒,都是客觀存在,同樣是情緒,父母有了傾向,孩子也就有了傾向。而這種傾向,足以左右父母。

海文穎老師在她的育兒著作《接納力》中說過:“父母是自己孩子的育兒專家,無以替代。”

孩子到底什麼時候適合上幼兒園,並不是什麼專家或者老師說了算。而是父母基於對孩子的瞭解及日常教育培養,熟諳孩子的特性,明瞭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髮展階段,根據孩子的需求提供他成長所必須的“幼兒園環境”。

孩子只有面對環境的時候,纔會嘗試着適應。

往往很多父母都以爲“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喜歡幼兒園,自然就會跟其他孩子相處了。”

這種與人相處的能力不會自然而然的長出來。孩子很多時候都是被動的,被動的被父母留給老人照顧,被動的被送去早教或者遊樂場,被動的被要求吃飯或者排泄,爲什麼在面對幼兒園的時候,就不能再被動一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