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哪些錯誤行爲,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父母哪些錯誤行爲,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家寶寶是自己帶大的嗎?,你有沒有逼你家寶寶做一些寶寶不願意做的事呢?你知道自己的哪些錯誤的行爲,會影響孩子的醫生嗎?一起來看看吧!

3歲以前,千萬不要錯過孩子的成長

這有可能影響他們一生

有了孩子之後,想把這個世界最好的東西都給他。

奶粉是澳洲進口的,紙尿褲是日本進口的,疫苗更不用說了,能自費的從來不用免費的。

除了用最好的,還生怕孩子受到一丁點傷害,什麼不能把屎把尿,影響括約肌;不能過早添加輔食,影響消化;不能搖晃孩子睡覺,影響腦發育,……

花錢在孩子身上更是不含糊,大幾百的親子游泳,幾萬的早教課,但凡對孩子好的,從不猶豫。

但很多父母卻因爲做錯一件事,而影響孩子一生。

婷和我相識於一個媽媽羣,有一次閒聊談起她的近況。她說:“馬上休完產假了,老二沒人帶,準備送回老家。老大也是這樣,3歲上幼兒園才接回來。送走的時候還不會爬,回來都能自己走了。

聽得出因爲錯過孩子成長,她有很多遺憾,也有很多無奈。

“老大回來那會兒,我天天盼着,沒想到他剛回來的時候不肯跟我親近,我特別害怕老二也這樣。”

我不忍多說什麼,因爲我知道任何一個媽媽都不願意拋下孩子,但我深深的知道,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內心有多少無法言說的傷痛。

父母哪些錯誤行爲,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他們會極度缺乏安全感,在親密關係中生怕對方離開自己。

他們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哪怕在其他人看來他們是那麼優秀,那麼完美。

他們會把自己放的很低,因爲做一個好孩子,好學生,好下屬對他們來說太重要。

作爲孩子,他們無法用大人的思維理解世界:你離開他了,他會想:是我不夠好,所以父母不要我了。

因爲只有這樣想,纔有可能改變這個對他們來說太過痛苦的事實。只要我變得足夠好,足夠聽話,父母就會重新回到我的身邊。

可內心的那份不安全感一直都在;內心的那份覺得自己不好的低劣感一直都在;內心的那份對親密的恐懼感一直都在,這些心靈的枷鎖捆綁着已是成人的他們,束縛着他們的靈魂。

孩子生命的頭幾年是性格養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

這個時期錯過的陪伴,是窮盡一生都無法彌補的遺憾。對孩子來說,這個世界最好的禮物不是能買來的名牌,而是你的不離不棄。

但在很多時候,身爲父母又不得不狠心的做出這樣的選擇,就像我的朋友婷,爲了生計只能忍痛暫時離開自己的孩子。如果你和婷一樣,你可以:

給孩子更多溫暖,溫暖的關愛是不受地域限制的。讓孩子知道你的愛一直都在,你從未停止關心孩子的成長。

當孩子回到你身邊時,允許他慢慢適應,給他時間,不強求,也不必過分自責。要知道孩子最初的不適應甚至牴觸都是正常的表現,他只是需要一點時間而已。

每個父母都是孩子的專屬天使,即使不在孩子身邊,也不要忘了讓他知道,不管他在哪兒,遇到什麼問題,轉身時都會發現,你一直都在。

不要讓孩子按照你的意願生活。

“越是控制,越是失控。”

你最不想對孩子做的事是什麼?

打罵、虐待肯定很糟糕,但有時候,“愛”也能變成一種折磨。

央視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中,家明的父親愛兒子,希望兒子可以像他一樣上進,但家明突然要休學,面對父親請來的老師,這個曾經很乖的孩子,奮力反抗着、大聲嘶吼着,還展示自殘的傷痕作爲威脅。

他爲什麼會變成這樣?

在家長課堂中,家明的父親很委屈,他錯了嗎?哪個家長會同意孩子不上學呢?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遠大前程?

後來的採訪中,家明說出了他這麼做的原因。

原來,家明從小按父母要求行事,買衣服不能自己去;騎車子怕危險;想養貓狗,買回來就被扔掉了。

爲了證明自己不是那麼“慫”,家明準備去做揹包客。

這下父母才急了,他們給家明買了小狗,但家明只是新鮮了幾天。他已經不能長時間喜歡或專注什麼事了。

也許當初讓孩子可以順着心意做一些自然想做的事,去挖掘,迴應他們行爲背後的心理需求,他們就不必非要在這麼重要的事情上,爲了叛逆而做出一個極端的決定。

他只是想對自己的生活有一點主權而已,這不就是成長的過程嗎?慢慢學會掌控自己的生活,逐漸獨立。

可惜時過境遷,小孩如果被扭曲得太厲害,再想改回來可不那麼容易了。

孩子幾乎完全按照父母的意願生活,也就失去了獨立探索生命的活力,而這種活力纔是真正能讓他卓越和幸福的源泉。

許多父母習慣於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卻意識不到這些行爲的破壞性。

控制別人的需求是一種難以控制的衝動,卻因爲掩蓋在“愛”的外衣之下,不易被發現。特別是在強調孝道的國度,父母幾乎可以理直氣壯地控制孩子。作爲心理工作者,我看到太多令人震驚和戳心的例子。

在那背後,又有多少打着“爲你好”的大旗、肆無忌憚剝奪孩子自由的家長?

不過要記住,你的控制可能會讓他:


有很差的自我意識;

壓抑自己,又很容易失控;

沒有主見,很難做出決定;

看不到人生方向;

甚至抑鬱,人格分裂……


這難道不違揹你的初衷嗎?


越想控制,越容易失控。


作爲一個母親,我對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至少做爲一個獨立的人活下去,既不是我的鏡子,也不是我操控的機器人。


我只希望他可以成爲他自己。

爲了孩子犧牲自我

是家長最容易犯的錯

很多學習心理學的人都聽說過這句話:一個人有兩次生日,一次是慶祝身體來到這個世界的日子,另一個是心理真正覺醒的日子。

我很幸運,我的第二生日正是我女兒降生的日子。那時候,我正在學習心理學,可以說,30歲的我和襁褓裏的她是一起成長的。我是她生活上的照料者,而她是我學習和改變的動力源泉。

養育孩子的這些年裏,我犯過很多錯,深知做父母的不易。

每個父母都不是完人,不會因爲突然成了父母,一下子增加很多本領。不能控制好情緒,嫌孩子拖拉,希望孩子按自己的要求辦,這些錯誤相信每個家長或多或少都有過。

如果說,有一件事,家長絕對不要對孩子做,那麼,我覺得,這件事是——不要因爲孩子犧牲自我。

爲了孩子犧牲自我,是家長最容易犯的錯,因爲這種錯常常以愛爲名。

作爲一名家庭治療師,我見過太多太多這樣的父母了。

孩子上興趣班課,一次課200元300元,只要他想去,家長從來不眨眼。孩子參加夏令營,少則幾千,多則上萬,家長年年都給孩子報。

家長呢,省吃儉用,興趣和愛好不捨得花錢,很多人病了也不去醫院。還有一些媽媽,生活的一切都是圍繞着孩子,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也毫無自我。

按理說,這樣勇於犧牲和奉獻的父母,孩子們應該是感恩和努力成長的吧?

可恰恰相反,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出來的孩子,往往並不感恩,也不快樂。因爲他們會被一種深深的“愧疚感”綁架,孩子很可能感覺到的不是父母的愛,而更可能是控制、累贅和桎梏。

其實,言傳不如身教。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絕不單純是站在背後的照顧者,更應該是站在前面的引領者。

對於母女,或者父子來說,這一點尤其關鍵。

女兒是跟隨着媽媽,學習如何成爲一個女人的;而兒子是跟隨着父親,學習如何成爲一個男人的。

這種學習是潛移默化的,是直接的,又是無意識的。

所以,作爲父母,做好自己,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成全。

我非常感謝女兒。因爲對她的愛,我橫生無限力量,勇敢地面對和修復了曾經的創傷,成爲包容、自信,越來越有力量的女人。

當我面對糾結和困難的時候,常常反問自己:

如果我的女兒長大了,面臨和我一樣的問題,我會希望她如何選擇?我希望她委曲求全嗎?我希望她犧牲自我嗎?

這麼一想,我立刻就釋懷了,困難一定有,迎上去便是。

我希望女兒將來能夠真實、善良、勇敢地面對生活,那麼,我首先就要努力做到。

我不想用嘴巴告訴女兒人生的道理,我想切切實實地活給她看。

女兒常常告訴我,“媽媽,我愛你,我長大了也要和你一樣。”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