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犯錯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孩子犯錯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小就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真的又有多少人能接受失敗呢?有些孩子在遇到挫折時,就恐懼不敢勇往直前,有些孩子犯錯了,不敢勇於承認,那麼當孩子遇到這些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失敗乃成功之母。

但是,又要多少家長真正做到讓孩子去嘗試錯誤?

前幾天,在小區活動區裏看到一對母子在玩堆沙子。

只見孩子與媽媽一起堆了一座小城堡,還挺精緻。後來孩子說要把玩具車放在城堡裏,硬是要把大大的玩具車往城堡裏狹小的隧道里穿過去。

媽媽看了趕緊阻止:“這樣不行,城堡會塌的”

孩子一臉茫然,聽後不久又拿着玩具車試圖嘗試。媽媽又跳出來說:“都說了放進去就會塌!你怎麼不聽呢”

孩子不依哭鬧起來,結果媽媽就氣呼呼的拉着孩子走了。

我們一貫的告訴孩子“不行!”“不可以!”,從而把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的心抹殺掉。

教育從來都沒有什麼捷徑,父母只告訴孩子做法,卻不告訴孩子爲什麼這樣做,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孩子犯錯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孩子的錯誤可以分爲兩種:

一種是長輩必須予以立即糾正的,如不講衛生,欺負弱小,不懂得愛護公物等;

另一種是孩子能夠自己糾正的,比如如何適應環境、生活、挫折等,對於這樣的“錯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犯。

因爲,孩子在不斷“犯錯”的過程中,往往可以不斷地改正錯誤,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曾做過一場著名的“試錯學習理論”:

將一隻可以自由活動的餓貓放進了籠子中,之後,又在籠子的外面,貓的勢力範圍之內放上魚、肉等食物。籠子裏面有一個特殊的裝置,只要貓踏上這個裝置中的踏板,籠子的門閂就會自動打開,它就能跑出籠子吃到食物。

剛開始的時候,貓進入籠子中,看到食物之後,很想出去。但是由於籠門是關着的,它只能在籠內竄上竄下乾着急,直到它不小心觸動了機關,才跑出籠門吃到了食物。此時,桑代克記錄下了貓逃出籠子所花的時間。

學習的過程正是一個不斷減少錯誤的過程,當錯誤消失時,知識也就掌握了。

接着他又將貓放進籠中,進行了第二次實驗、第三次、第四次……他記錄下了貓每次從籠內逃出來所花的時間。他發現,隨着試驗次數的增多,貓從籠內逃出來的時間在不斷減少。最短的一次,貓甚至一被放進籠內,就能夠開啓機關。此時,它已經學會了開門栓這個動作。

通過實驗,桑代克認爲所謂的學習過程就是動物(包括人在內)通過不斷嘗試,從而不斷減少錯誤的過程。當錯誤減少直至消失的時候,學習就得到了成果,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試錯理論。

孩子的成長也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假如不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他們會變得懶惰,不敢嘗試,或依賴於父母。更重要的一點是,孩子不犯錯就不知道什麼纔是錯,也不會知道改正錯誤的方法,以及爲什麼要改正錯誤的道理。

作家王雪梅談到過她去英國的朋友家裏做客的經歷。

晚飯時,朋友9歲的兒子約翰爲大家準備餐具,端菜上桌。看着孩子忙忙碌碌的樣子,她很心疼,連忙站起身來打算幫忙,卻被朋友制止了。

朋友說:“你不用插手,約翰會做好的。”

她好奇地問:“這麼小的孩子,不怕把碗碟摔破劃傷自己嗎?”朋友笑笑說:“你太小看孩子了,約翰從5歲開始就練習洗碗了。”

看着她難以置信的樣子,朋友解釋說:“約翰5歲的時候對洗碗發生了興趣。那一次,約翰不僅把自己渾身弄溼,還打碎了碗。他嚇得直哭,以爲我們會責怪他。我什麼也沒說,只是給他洗了澡,換了乾淨衣服,然後繫好圍裙,給他仔細示範如何才能把碗洗得乾乾淨淨。在我的示範下,經過多次練習,約翰慢慢學會了洗碗。”

在中國家長的觀念裏,5歲的孩子能洗碗嗎?答案當然是不行。他們會把碗摔碎,還濺自己一身水,所以父母往往不願意讓孩子去洗碗。

而在英國,家長們實行的是‘試錯教育’,孩子做家務時,家長只需要在旁邊時時監督,不但能保護孩子,還能及時糾正錯誤,並給他們做出正確的示範。經過多次練習和嘗試,吃一塹,長一智,讓他們在錯誤中成長、成熟。

英國家長的“試錯教育”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愛孩子,就要給他嘗試失敗的機會,因爲每一次失敗都是成功的伏筆,這樣才能讓孩子學會如何規避風險,慢慢成熟。

孩子犯錯時,優秀的父母應該這麼說:

發生什麼事情了?

你的感覺如何?

你覺得該怎麼處理呢?

你知道這些方法的後果嗎?

你希望我做什麼呢?

從事情的起因到讓孩子自己思考給出解決措施,這一整個過程,相信孩子會在父母耐心的引導下,慢慢學會如何應對困難與挫折。

相反,如果是在孩子犯錯時,大聲呵斥或是給予“ 說了多少次,叫你不聽媽媽的話”這樣的嘲諷態度,孩子學會的只會是退縮與害怕。

與其苦口婆心的說教,還不如讓孩子犯錯一次

記得有一次,小新非要把自己搭配衣服。

結果只好由着她搭配,穿好衣服出來一看,果然搭配得亂七八糟的不,但穿了長褲也穿了裙子,裏面衣服的袖子比外套還長。

我立馬叫小新換掉,可是好說歹說,小新都不肯。這時,爸爸就示意我不要阻攔她,讓她穿着去學校試試。

結果下課回來,小新就跟我說:‘‘媽媽,今天大家都取笑我衣服 穿得亂七八糟!” 這時候我趁機跟她說:‘‘我有沒有教過你怎麼穿衣服呢?’’小新點點頭,我又說:‘‘那你今天穿成這樣,是不是你自己 要堅持的呢?’’

經過一番溝通,小新聽進去了。之後每次穿衣服,她雖然也會自己搭配,但是會問過我們的意見,再進行調整。

我曾經也像大多數媽媽一樣,經常對孩子說“這個不可以做、這樣是不對的”,但孩子依然“屢教不改”,或者一個不良行爲剛減少,另一個又冒了出來。

所以現在,只要不觸及他人利益,只屬於小新個人抉擇的事情,我都會先給建議,說出事情弊端、後果,再讓小新自己做決定。

這樣做,比追着孩子說一百次“不可以”,要有用得多了。

孩子的教育,本就是一個漫長的試錯過程。

沈奕斐曾說:孩子的成長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斷去試錯,纔會知道前進。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吃了苦頭,纔會想着去改變,而這就是成長。家長們要做的,就是爲孩子打開探索未知世界的大門,而不是一味的阻攔、果斷的否認孩子的嘗試。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