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育兒過程中爸爸參與越多好不好

育兒過程中爸爸參與越多好不好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1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過去的十年中,人們對爸爸的功能逐漸形成了新的認識。各國科學家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研究,發現爸爸親力親爲的照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重要,甚至在許多方面,爸爸能夠比媽媽做得更好。從孩子出生起(甚至從孕期開始),爸爸就通過各種潛移默化的神奇影響幫助孩子成長爲更好的人。

爸爸與嬰兒期的孩子

研究人員對大量在出生後兩個小時內與爸爸進行較多肌膚接觸的新生兒進行觀察,與那些主要在媽媽或醫護人員的照料下度過人生頭兩個小時的新生兒相比,他們更少哭鬧,很快就能入睡,並且很少不安地晃動、吸吮,不那麼容易醒來。

在寶寶出生後要儘快讓爸爸參與進來,比如醫護人員演示如何給寶寶洗澡時,要讓爸爸作爲主要的學習者,即使是這樣簡單的小事,也會加強爸爸在育兒工作中的參與意願。媽媽能否成功堅持母乳餵養與爸爸的支持程度也有很大關係,如果爸爸覺得自己在餵養孩子這件事上被排除在外,甚至感覺寶寶在和自己競爭媽媽的注意力,母乳餵養失敗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研究表明,在孩子的嬰兒期,爸爸完全有能力和媽媽一樣很好地與寶寶互動,並與媽媽有着類似的心理體驗。不僅如此,相對於媽媽來說,爸爸是更好的玩伴。與爸爸的玩耍對於寶寶來說充滿更多正面的刺激,更加富有活力,能夠喚醒寶寶更多的潛能。與爸爸一起緊張激烈地玩耍能使寶寶的探索能力和獨立性得到發展,而與媽媽之間緩和平靜的互動則幫助寶寶進行身心調整並建立安全感。

育兒過程中爸爸參與越多好不好

爸爸與幼兒期的孩子

幼兒成長時期爸爸的參與對孩子的心智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例如,有研究顯示,3歲以前與爸爸保持頻繁、高質量交流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語言能力明顯更強,這是任何其他人、其它活動都無法取代的,包括與媽媽的交流都沒有這樣的效果。可惜的是,現實中大多數幼兒聽媽媽說話的機會要比聽爸爸說話多得多。二者的區別在於,媽媽會下意識地選取孩子已經掌握、能夠聽懂的詞彙與他/她交流,而爸爸則不管這些,孩子總能從爸爸嘴裏聽到許多新鮮的字眼。

一項研究表明,在幼兒期與爸爸玩耍、交流、被爸爸照料比較多的孩子,長到9歲爲止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的概率顯著降低。爸爸比媽媽更喜歡與孩子進行喧鬧打鬥的遊戲,學齡前經常與爸爸玩耍的孩子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出現各種不良行爲的機率都會降低,並且具有更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另外,爸爸的參與程度提高也可以降低媽媽產後抑鬱症對孩子身心成長的不良影響。有些媽媽因抑鬱而不能對孩子的生理、情感需求做出及時的反應,這時,爸爸的積極照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有效的補償,這種補償也間接地減少了媽媽的產後抑鬱對於孩子身心發展的負面影響。

爸爸與青春期的孩子

爸爸較多參與的養育可以降低青春期少年,尤其是男孩產生不良行爲的機率。而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爸爸的陪伴都會減少發生青春期抑鬱的可能。爸爸的陪伴有助於青少年認知系統的健康發展,減少男孩青春期出現行爲問題的可能,減少女孩青春期心理問題的發生。爸爸對女兒從小的陪伴可以適當減緩女孩第二性徵發育的速度,防止青春期提前到來,減少未成年性行爲的發生,從而降低未成年懷孕的可能。對於那些不與爸爸同住的孩子,只要爸爸積極參與撫養,並經常陪伴孩子,他們進入青春期後染上吸菸習慣的概率也會明顯降低。

總之,有爸爸時常陪伴左右的孩子在認知系統發展、社會責任感、獨立性與性別角色的建立方面都表現得更出色,尤其是女孩。傳統觀念中,爸爸的主要職責是爲家庭提供經濟來源、孩子犯錯誤時加以懲罰以及樹立男性榜樣,可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爲,爸爸在孩子的日常照料、陪伴、教育、以及樹立好家長、好伴侶的榜樣方面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也是無可取代的。

爸爸的身心健康與孩子的健康

一個爸爸的身心健康狀況也影響着孩子的身心健康。針對不同人羣的調查表明,有2%-25%的新爸爸也會有產後抑鬱的症狀,如果配偶新媽媽患有產後抑鬱症,新爸爸發生產後抑鬱的機率則上升到50%。新爸爸發生產後抑鬱的時間也往往比新媽媽晚,新媽媽一般會在產後的頭三個月發生抑鬱,而新爸爸很多是在產後一年左右的時間開始抑鬱的。對於抑鬱情緒的表達,男女也有很大不同。男人一般會避免將情緒直接表達出來,他們不承認自己也有脆弱的一面,也很少在遇到情緒問題時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心理學研究者指出,男人的抑鬱往往掩蓋在一些看起來與抑鬱無關的行爲裏,比如酒精或藥物成癮,強迫性或反社會的行爲,因爲易怒和過分的自我辯護而與他人關係緊張等等。這些行爲可能給婚姻帶來壓力,導致家庭暴力,破壞母乳餵養,甚至導致婚姻破裂。爸爸的產後抑鬱與幼兒在3-5歲之間的行爲習慣問題有很強的相關性。爸爸的抑鬱常常通過媽媽對幼兒產生影響,爸爸的抑鬱會加重媽媽的抑鬱,同時也會破壞夫妻關係,從而對孩子的情感和行爲產生負面影響。相反,一個身心健康的新爸爸可以減輕媽媽的產後抑鬱給新生兒帶來的負面影響。

新手父母的精神健康問題對於嬰兒的養育有着明顯的負面影響,他們在孩子3歲以前與其相處的時間更少,擁抱、依偎等身體接觸比較少,而在育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煩躁情緒則比較多。一個抑鬱的爸爸往往很少參與嬰兒的照料工作,與媽媽的關係更差。

成爲一個爸爸對於男人來說也意味着生活習慣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男人往往會開始更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08年爲父親節所做的講話中說:“我年輕的時候,生活是以自己爲中心的——我想的都是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立足、如何取得成功、如何得到我想要的東西,諸如此類的問題。但是現在當我成爲了一個爸爸,我的生活就變成以我的兩個女兒爲中心了。”在調查中,許多男人都認爲成爲一個爸爸是促使他們改善飲食習慣、減少危險行爲、少喝酒、增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對於孩子和家庭來說,這些轉變無疑是特別有利的。一個身體健康的爸爸可以爲家庭提供更好的經濟支持、避免貧窮,更多更好地參與到孩子的撫養工作中來,甚至還有機會在孩子長大以後通過幫助他/她獲得第一份暑期工作等形式幫助他/她順利地進入職場。

爸爸的身體健康狀況同樣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體重。現代研究顯示,當父母雙方中只有一人有肥胖問題時,爸爸的體重狀態與子女成年後的體重狀態相關性更大。具體來說,一個體重健康的媽媽和一個稍微超重的爸爸所生養的孩子在4歲時發生肥胖的概率是4.18:1,而一個體重健康的媽媽和一個肥胖的爸爸所生養的孩子在4歲時發生肥胖問題的概率爲14.88:1,即媽媽同樣健康的前提下,爸爸超重越嚴重,孩子越有可能肥胖。這說明,在形成可能導致孩子肥胖的家庭生活環境過程中,起主導性作用的往往是爸爸。所以說,爸爸在育兒過程中的參與必須是積極正面的,否則很容易對孩子健康成長起到適得其反的影響。

致每一個“非典型爸爸”

在理想世界裏,每一個爸爸都能像本文所提倡的那樣,從出生起就陪伴在孩子左右,直到成年,親力親爲參與成長的每一個重要時刻,杜絕不良習慣,以自己的身心健康爲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然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這麼幸運,現實世界中的爸爸千差萬別。有些孩子由於種種原因長期不能和生父住在一起,還有一些孩子除了一個不住在一起的生父之外,還有一個住在一起的繼父,個別孩子由單親爸爸撫養長大的,還有一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幾乎沒有男性角色的照料和陪伴。

在非婚生子、單親媽媽撫養孩子等情況下,即使爸爸無法像在正常家庭中那樣長時間地與孩子相處,只要爸爸能夠在育兒過程中儘可能地積極參與,對於孩子的學業成就、情感健康、行爲規範等方面就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有時,我們也可以把“爸爸”的概念儘可能地擴大,他不一定與孩子有生物學上的血緣關係,不一定與孩子的媽媽有婚姻關係,也不一定對孩子擁有法律上的監護權和撫養義務,他可能是一個繼父、養父、甚至祖父,只要是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夠給他/她提供長期穩定的供養、照料、陪伴、教育、引導的成年男性,都是一個同樣偉大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