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健康 > 親子依戀與現代素質的培養

親子依戀與現代素質的培養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怯生,怕與親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是7—8個月孩子的一種正常心理現像,它說明寶寶已能敏銳地分辨親人和生人。因而,怯生標誌着親子依戀的開始。同時,它也說明孩子需要依戀你的基礎上建立更爲複雜的社會性情感、性格和能力。

親子依戀是孩子在兩歲前與母親或主要撫養人之間建立的一種特殊的情感聯結紐帶。母親不僅能滿足嬰兒的生理上需求和情感的“飢餓”,而且是孩子心理上的“安全島”和快樂的源泉。只要母親在他身邊,他就能安心、愉快地玩耍,探索周圍的環境。而陌生人的突然到來,用眼睛盯着他看,走到近前要從媽媽懷裏抱走他——這對七八個月的孩子來說是一種心理刺激,將使他感到不安、恐懼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運用標準的“陌生情境”實驗,可以測查並區分出三種不同的親子依戀類型:

親子依戀與現代素質的培養

(1)安全型依戀:只要母親在場,他就感到足夠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環境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和玩耍,對陌生人的反應也比較積極。當母親離開時,他明顯地表現出苦惱和不安,想尋找母親回來;當母親回來時,他又很容易平靜下來,繼續去做遊戲。

(2)反抗型依戀:這類嬰兒每當母親離開時他都大喊大叫,極度反抗,但當母親回來時,他對母親的態度又是矛盾的,既尋求母親的安撫,又拒絕母親的接觸,並不時地朝母親這裏看。

(3)迴避型依戀:母親離開或回來他都無所謂。實際上這類嬰兒與母親並沒有建立起特殊的情感聯結,在這三種依戀類型中,安全型依戀是良好、積極的依戀,而反抗型和迴避型依戀則是消極的、不良的依戀。

親子依戀的類型,是母子間相互作用的產物。母親與嬰兒交往的態度和行爲以及嬰兒本身的氣質特點,是影響嬰兒形成不同依戀類型的兩個主要因素。那種負責任的、敏感的、充滿愛心的母親,其孩子常常是安全型依戀的嬰兒;反之,則可能是反抗或迴避型。研究發現,嬰兒的氣質特點也經常地、強烈地影響着母親對孩子的態度和行爲:那些見人就笑、喜歡被人抱的嬰兒更易得到母親的歡心;而那些不喜歡被人抱、不容易撫慰的嬰兒則較少得到母親的關愛。而母親對孩子的態度及行爲又反過來影響孩子形成不同的依戀類型。

建立牢固的積極親子依戀關係,是培養孩子許多現代素質的基礎。從半歲乃至一歲半,是寶寶與你形成鞏固的親子依戀關係的敏感期。你不要長期離開自己的孩子,而且,只要寶寶樂意,你就要給孩子以更多的愛撫、幫助和鼓勵,無論是充滿感情的言語表達還是摟抱、親吻等身體的接觸。要知道,這時的寶寶是一個愛的“消費者”,只要及時而充分的享受母愛,他才能與你建立起積極而牢固的依戀關係,才能建立起對他所降生的這個世界的信任。同時,你還要儘量拓寬他的接觸面,讓他在陌生環境中經受“鍛鍊”和“考驗”。在這裏,“行爲脫敏法”是讓孩子克服怯生、適應陌生環境的常用方法:當生人到來時,你可先把孩子抱在懷裏,不要急於走近客人,要用你對客人熱情的態度和友好的氣氛去感染孩子,使他消除心、學會“信任”客人;再讓客人逐漸接近孩子,可以先給他一個漂亮的玩具,如果客人也帶着自己的小寶寶,就可以抱着小寶寶與你的孩子接觸,這會受到他的歡迎;如果客人靠近他時他就流露出害怕的表情,你就立即抱他離遠些,與客人談笑,待一會兒再靠近,使孩子逐漸適應、熟悉生人。

要讓孩子及早步入“同齡小社會”,鼓勵他與年齡相仿或稍大的孩子接觸、玩耍,特別是一歲半以後,要有意識地讓孩子進入一個從家裏走向外界的過渡時期。要把孩子從你的翅膀底下放出來,去接觸其他小朋友,去探索自然環境,去發揮好奇心,去鍛鍊獨立性,而不要過度限制或保護。這樣,勇敢、自信、豁達、友愛、善於與人相處、富有同情心和競爭心等現代素質,就會在孩子的心裏紮下根,就能爲孩子在未來社會中擁有健康、成功和幸福奠定基礎。

在同齡小社會中成長

3歲前嬰幼兒與人打交道的許多知識和本領,並不都是由父母傳遞的,而是在與小夥伴的交往過程中獲得的。寶寶與小夥伴之間的交往,與他同成人的交往相比,有着人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例如,嬰兒通過互相模仿,可學會一個玩具的多種玩法,開闊了眼界,發展了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家裏孩子習慣於獨佔玩具,與父母做遊戲遇到問題時,父母往往遷就他,不能學會體諒別人。同小夥伴一起玩耍時,一不能獨佔玩具,二要體諒別人,否則會遭到拒絕。而當他向小夥伴們表現出微笑、愉快地發聲或說話、友好的撫摸、高興地拍手、關切地注意等積極地社交行爲時,就能及時得到同伴的肯定與接受,進而得到分享與合作的歡樂;反之,如果他去抓人、打人、搶奪別人的玩具,就會引起同伴的反感,或引起同樣的行爲。這樣,就使他在各種各樣的社交情境與場合中,在各種矛盾與衝突中,有機會學習調整自己的社交行爲,去掉不友好的行爲,以獲得小夥伴的歡迎。這種學習機會是家庭與父母不可代替的。

·社交——戶外活動的重要任務

每當風和日麗之時,父母就抱着小寶寶到戶外活動了。多曬太陽,預防佝僂病;學認周圍的常見物;讓寶寶學爬、站、走、跑、跳等運動技能,固然都是戶外活動的目標,然而,爲寶寶提供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則應是戶外活動的首要目標。因爲在外曬太陽時,會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孩子,這正是鍛鍊寶寶社交能力的大好機會。幾個月的寶寶最簡單的社交行爲就是對視、相互注意。彼此逐漸熟悉後,您可以教他主動和小夥伴握握手、摸摸腳,互相親親臉蛋等。當寶寶學會稱呼後,每次見面都互相稱呼對方的名字,1歲半左右就可玩一些合作遊戲,如互相扔球等。

·選擇一個“搭擋”

嬰兒兩兩在一起活動比許多兒童在一起活動更有利於社交行爲的發展。因此,您需要仔細觀察寶寶的社交活動,幫他選擇一個他最喜歡的小夥伴經常在一起玩;也可在許多友好的小夥伴中經常兩兩在一起遊戲,進行較深入的交往。

·和大孩子在一起玩

讓寶寶與比他稍大一些的孩子在一起玩有許多益處。一個2歲多的孩子,最容易理解比他小1歲的寶寶在交往情境中發出的1—2個字音的意思;小寶寶也往往能聽懂小孩子的吩咐,也喜歡模仿大孩子的語言,這對寶寶的語言發展十分有益。尤其是當寶寶會說8—10個字的寶寶複雜的句子之後,他往往喜歡參與孩子們的“娃娃家”遊戲,聽從大孩子的吩咐,幫着給娃娃看病、打針、吃藥、上街買菜、哄娃娃睡覺等,這時寶寶樂於參加到孩子們的“家庭”中當信小角色。大孩子們當爸爸媽媽,小寶寶自然就當孩子,各得其所,樂在其中。在這些角色遊戲中,寶寶能學會許多交往的規則技巧,獲得與人交往的成功體驗。

·小玩具與大型玩具的作用

嬰兒的交往大都是圍繞着玩具或物品而發生的,而大多數的同伴衝突往往是因爭奪玩具而起的。當寶寶在玩一個小的、可以個人控制的玩具,如汽車時,別的小夥伴發現了,也想要,並試圖去拿,這時,寶寶就面臨着兩種選擇,要麼將玩具給別人玩,要麼自己繼續獨自玩。前者可使兩個孩子的交往順利展開,後者則地發生衝突,在這種情況下,成人不宜過多幹預。例如,當寶寶抓住玩具不讓別人搶時,您大可不必強迫孩子放棄保護自己的權利。當然,您可以在旁適當地指導,如讓別的寶寶用自己的玩具和寶寶交換玩耍,或讓寶寶和別的孩子在一起玩,共同分享。當兩個孩子發現他們共同玩一個玩具,各自都想控制玩具時,對方的存在,對自己有一定的約束性,從而學習注意別人的需求與情感反就,以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爲。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多帶孩子到有大型玩具的場所和同伴們一起玩耍。大的、不可獨佔的玩具,如盪船、滑梯、攀登架等,能減少小夥伴之間的衝突,使孩子學會按秩序、等待、謙讓、互助等更復雜的積極的交往活動,使孩子的社交能力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