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家庭文化氛圍是孩子的精神之氧

家庭文化氛圍是孩子的精神之氧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庭文化氛圍是孩子的精神之氧


[親子檔案]母親安克慧,國家一級編劇:現供職於河南省濮陽市文化局戲劇創作研究室。她獨立創作或參與創作的60多部劇本被省級以上文藝團體採用,並先後獲得“五個一”工程獎、田漢戲劇獎、中國戲劇文學獎、河南省十大優秀文化成果獎等。她是河南省家庭教育研究會理事,曾榮獲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全國“爲國教子以德百人”好家長、河南省教子有方十佳家長等稱號。

女兒郭穎穎,15歲考入中山醫科大學,21歲赴美國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獲得全額獎學金,目前已取得毒理學和醫學雙博士學位。兒子郭浩,從中國地質大學畢業後,考入美國休斯敦

家庭文化氛圍是孩子的精神之氧

大學,攻讀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同時獲得全額獎學金。

有人曾打過一個比方“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就是精神氧氣。”對此,我是深有體會的。的確,營造一個適宜孩子成長的、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能使家庭教育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一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家庭擺設力求井井有條

研究證明,在孩子成才、成功的因素中,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佔60%左右,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孩子0~12歲時家庭教育的重點。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呢?我認爲環境是基礎。因此,無論平時工作多忙多累,我總是把家裏收拾得整整齊齊,傢俱器物擺放得有條有理,屋裏屋外打掃得乾乾淨淨,讓孩子們在整潔有序的環境裏生活,既能從中感受家庭的溫馨和親情的陽光,又能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他們用過的東西和玩過的玩具,我從不允許隨手亂放,而是要求他們放回原處。同時,也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有條理、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我們家有一個記事牌,專門記錄一家人安排近期工作、學習和生活計劃。每週末,我都會讓孩子們談一談下週的打算,然後逐條寫在記事牌上。

早期教育着眼於思想啓蒙

兒子從小非常貪玩,總不喜歡按部就班地坐下來看書。可我不但不強迫他改正,反而經常陪他下象棋、玩撲克等,以此來開發智力。比如玩撲克時,我出一張“4”,讓兒子思考他出哪兩張加起來也等於“4”;於是他分別拿出“2”和“2”或“1”和“3”來。就這樣,慢慢地培養了他看書學習的興趣。

其實,我認爲,幼兒時期的教育,不僅要抓住智力開發,而且要注重孩子的思想啓蒙。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情景幼小的孩子碰到桌椅上,疼得哇哇大哭。家長們通常都會打桌子罵椅子,責備它們不該碰了孩子。我覺得這種哄勸、安慰孩子的方式有失妥當,長此下去會使孩子是非不分,甚至怨天尤人。因而,當兒女出現類似情況時,我總是先問爲什麼會摔跤?桌子椅子受傷了沒有?以培養孩子正確的是非觀,使他們從小就善於總結經驗教訓,敢於承擔責任。

爲了培養孩子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我常常以丈夫的工作狀態作範本——丈夫是司機,工作很忙,經常出差。我不但從不在孩子面前抱怨,反而經常對他們說“看你爸爸多敬業,多有責任心,他那麼辛苦地工作,也給咱們家創造了更好的生活條件。”所以兩個孩子從小就對勤奮工作的人充滿了敬意。

規則面前體現人人平等

我們家制訂了三個“守則”,即《好孩子守則》、《好夫妻守則》和《好爹好娘守則》。爲了便於記憶,我把它編成順口溜。在《好孩子守則》中規定,能幹的事情自己幹,推給別人是懶漢;自己東西自己理,物品用過要歸原;今日事今日完,拖拖拉拉壞習慣——這些主要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生活習慣。人家吃飯不要看,吃別人東西叫嘴饞,午休切莫跑和叫,叔叔阿姨在睡覺——這些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公德意識。孝敬爹媽和爺奶,不惹生氣是第一,好東西大家享,少了先給爺奶嘗;有要求直接提,不能使性耍脾氣,無理取鬧要捱打,通情達理受獎勵——這些主要是培養孩子尊重長輩和良好性格的。

有些家長認爲,夫妻關係如何對孩子教育無關緊要。其實,這是偏見。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夫妻和睦是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的重要條件。所以我們訂了《好夫妻守則》,其中規定說話不要高聲嚷,大事小情好商量,若在外邊受了氣,莫把冷臉帶家裏:家務活,有分工,一日三餐妻主竈,米麪煤球夫倒騰:兒童不宜話莫講,莫論他人長與短,今生未圓大學夢,成人高招一起考,豁上十年拿文憑。

家長是孩子效仿的第一對象,要培養孩子好習慣,家長自己必須養成好習慣。所以我專門訂了《好爹好娘守則》,就是約束我們夫妻倆自己的。

家庭生活追求文化韻味

很多家長總覺得早上叫孩子起牀是一件難事,常常要大聲叫喊甚至還要拳腳相加。而我卻採用一個特別的叫醒方式。每天早晨到了起牀時間,我就打開錄音機,先放抒情音樂,“吵”醒孩子的酣夢,當孩子們睜開眼時,我就將音樂換成節奏明快的搖滾樂等。高亢激昂的旋律使孩子們情不自禁想跑動,哪能再睡着呢!

我知道,自己僅僅上了一年半初中,沒有能力輔導孩子課程,但我要努力讓家成爲一個書香繚繞的地方。爲了營造家庭讀書氣氛,我捨得買書,帶頭讀書,要求自己每天至少讀20頁書。受我的影響,兒女漸漸也喜歡讀書了,養成了愛學習的好習慣。博覽羣書的女兒12歲已能和我探討“中華民族魂的核心文化”、“改革、改良與妥協”之類話題,兒子小學五年級已開始讀《中國通史》、《中國社會發展簡史》,初一時就讀完了《第三帝國的興亡》、《領袖們》等。這種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使我們家榮獲全國“學習型家庭”稱號。

教育力求避免蒼白說教

我認爲,教育孩子不要一味講大道理,對孩子進行一些蒼白無力的說教。因此,我總是採取委婉的方式向孩子揭示某種事理,或表明自己的某種態度。我至今還記得,當初,兒子剛接觸外語時,不但沒興趣不想學,而且還有牴觸情緒,回來總是發牢騷“爲什麼學這種鳥語!”我沒有立即斥責他的不對,也沒有給他講學外語如何重要,而是編了一個童話故事:老鼠媽媽帶着自己的孩子出去閒逛,碰見了一隻花貓,鼠孩子們非常害怕,鼠媽媽卻不慌不忙地大叫幾聲“汪汪汪”,結果那花貓嚇得掉頭就跑。鼠媽媽自然很得意:“孩子們,學習一門外語是多麼重要啊!”聽完,兒子笑了,道理也明白了,很快對學外語產生了興趣。

女兒10歲生日時,我送給她一件春裝作爲禮物,那是我親手做的,上面繡着“爲中華之崛起而奮鬥”的拼音圖案。女兒倍加珍貴,一直把它珍藏在身邊。她成人後告訴我,就是那份禮物讓她懂得了志存高遠的真正含義。

說實話,爲人父母者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我也同樣。不過,我沒把“成龍成鳳”作爲教育孩子的唯一目標。我對孩子的期望是即使成不了龍,也要成爲一條益蟲,而不是害蟲。直到現在,我最欣慰的不是一對兒女都獲得了博士學位,而是他們有責任感,有追求,能吃苦,很踏實,尤其懷有一腔報國爲民的熱血和正氣。我覺得具備了這些素質,即使他們不是博士,也是有益於社會的人。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