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一遇困難就放棄怎麼破?遇事熱情又有毅力的孩子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孩子一遇困難就放棄怎麼破?遇事熱情又有毅力的孩子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只是簡單的“堅持”首先,有一個概念我自己以前也搞錯了, 我一直以爲“恆毅力”和“堅持”是一件事情,其實不然。

“恆毅力”指的是你有一個清晰的“長遠目標”,並且一直保持高度的熱情去實現這個目標,即使當下不斷遭遇失敗,並且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但你依然選擇相信最終可以達到這個目標。

這跟堅持的區別是,恆毅力強調的是如果你是看到希望再努力——這沒什麼的,難的是當你看不到任何成功跡象的時候,依然對這個目標報以高度的熱情和堅持。

當我徹底理解這個概念的時候還是感受到了震撼。比如一個有“恆毅力”的孩子,並不需要你在他身邊不斷地鼓勵他說,“你再努力一下,就可以拼好了。”而是那個你盯了半天,覺得他根本不可能拼得出,想要幫他收玩具時依然不讓你管,一定要拼完才肯罷休的孩子。

這股“倔勁兒”纔是決定他未來是否成功的關鍵。Duckworth發現“恆毅力”比智商更能預測這個孩子未來的成功,好消息是,這項能力是可以培養的。

“超級英雄”可以幫助孩子實現“恆毅力”

這是Duckworth在2016年的最新研究。她發現孩子是否有“恆毅力”去完成一件任務與他是否被引導從一個“抽象的人物”來思考問題有着直接的關係。

比如給5歲孩子一隻碗,裏面摻雜着紅豆和綠豆,讓他把兩種豆子分開盛在不同碗裏,如果無聊了可以玩一會兒iPad(幾乎是全天下孩子們最喜歡的東西)。

然後研究者開始觀察孩子的反應,剛開始孩子都會很興奮地挑豆子,但很快就會進入一個無聊和糾結的狀態,眼睛就瞄向了iPad。

這時候,成人與孩子預設有三種不同的溝通方式:

第一種,成人會對孩子說,“你可以問問自己,我做的夠努力了嗎?”;

第二種,成人用第三人稱和孩子溝通,比如“小紅做的夠努力了嗎?”。

第三種,成人會把孩子引導到一個超級英雄上,首先成人會問,“你最喜歡的超級英雄是什麼呀?”孩子可能會說,“我喜歡蝙蝠俠!”接着成人可以拍拍孩子說,“小蝙蝠俠,你覺得你夠努力嗎?”

讓人非常驚喜的是,當孩子被引導從“超級英雄”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的時候就會堅持繼續分豆子,而很少選擇放棄去玩iPad。

孩子一遇困難就放棄怎麼破?遇事熱情又有毅力的孩子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爲什麼會這樣?

Duckworth在分析的時候指出,如果沒有引導,孩子就很容易從自己的視角思考問題,這時能想到的就是那些痛苦,爲了快速消除這些痛苦,他們會想辦法,比如玩iPad。

可是當孩子被引導到從“超級英雄”的角度來思考時,他們會暫時忘記自己已經堅持了這麼久的痛苦,和iPad可能帶來的愉悅感,而是把全部的思考重心放在了“超級英雄”的特質上。他們會想到超級英雄身上那些堅持,不放棄的品質,希望自己也能和心中的偶像一樣,於是就會選擇堅持去完成任務。

這個發現對於父母相當有指導意義,其實孩子剛開始對所有事情都是有興趣的,大部分的老師在開始階段也一定會想盡辦法讓孩子感覺到好玩,有趣。

可是從產生興趣到技能培養一定會經過一個漫長的“重複”與“練習”的過程,討厭它是人之天性,如果你想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階段,可以多引導他們從“超級英雄”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只讓他們反思自己是否已經盡力,這樣也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經歷“無聊感”才知道什麼是真興趣

今天喜歡小提琴,明天要去學滑冰,後天又想學踢球。很多父母抱怨,自己家的孩子總是三心二意,可幹啥都沒長性。這其實特別正常,但是我不建議父母馬上同意讓孩子放棄,至少需要他經歷“重複的無聊感”。Duckworth就反覆強調,一個人如果要有恆毅力,很關鍵的一點是找到一個“對”的興趣。

言外之意,大部分你認爲的興趣,最終都是“錯”的。但是你要知道這個對錯,就必須讓孩子經歷“無聊感”。

比如孩子吵着要學小提琴,你就應該和他溝通好,剛開始學是很開心的,但是中間肯定會有重複和無聊的過程,但是你需要堅持,眼看殭屍就要吃掉自己了,小噴菇也依然不放棄繼續朝它噴啊噴的是不是。只有當孩子經歷了無聊,也選擇了堅持,你們仍覺得這不是一個“對”的興趣的時候,纔可以放棄。

如果沒有經歷“無聊重複”,光讓孩子嚐到入門的甜頭就同意他放棄,那就等於放棄了一次驗證興趣是否合適的機會,這和一開始就什麼都不學沒有區別。當然父母也不應該走另外一個極端,一條路走到黑。大部分孩子一開始的興趣都是不合適的,他要不斷地嘗試很久才能發現那件他願意投入一輩子激情的事情,因此請容許他一開始選錯“興趣”。

正確的“刻意練習”能幫助孩子提高“恆毅力”

要想學好數學,光強調興趣是沒有用的,還要有一定量的練習鞏固。

但是,想讓孩子的數學成績提上去,靠題海戰術,指着練多了就能熟能生巧嗎?

大錯特錯!這頂多算是沒有目的的練,而且一不小心,孩子反而可能會被擊垮,開始厭惡數學。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Anders Ericsson一直專注於研究體育、音樂、國際象棋、醫學、軍事等不同領域中的傑出人物如何獲得傑出表現,以及“刻意練習”法則在其中的作用。他說天才都是“訓練”出來的,一旦已經學會了某個東西,就不應該繼續在上面花時間,應該立即轉入下一個難度。

而這對父母們有什麼提示呢?

1.只設定一個特別具體的小目標

孩子一遇困難就放棄怎麼破?遇事熱情又有毅力的孩子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第2張

比如你發現,孩子在做數學題的時候經常忘記“先乘除後加減”這個概念。那麼你就可以找一些專項題目來讓他練習鞏固,注意,這個目標的設定一定是針對孩子的某個具體的弱點,不能是一個泛泛而談沒有針對性的目標,或者涵蓋孩子已經掌握的知識點。

2.給孩子具體的反饋直到達到小目標

孩子在練習的過程中,需要得到很多反饋,告訴他你最直觀的感受及建議,直到他能獨立達到預先設定的小目標,那麼這項“刻意練習”就結束了,可以重新再定製一個新的“小目標”。

“刻意練習”可以幫助孩子把一個特別長的目標精細化,準確化,讓他們有具體的方法去實現一個個小目標,從而變得更加有毅力,不願意放棄。

幫助孩子建立有個性的“目的感”

有的孩子遇到難題不肯思考直接就放棄了,他們往往還伴隨還着一個疑問是“爲什麼要讀書?”

其實這種沒有恆毅力的背後是“目的感”的缺失。這個問題現在普遍存在,爲什麼以前孩子讀書那麼拼,因爲目的特別明確,只有上大學這一條出路可以改變命運,當“目的感”越強烈的時候,孩子的“恆毅力”就會越強。

可是現在變了,做什麼做得好都會有不錯的出路,如果依舊老生常談“只有考上重點大學才能出人頭地”——誰信啊!

所以現在父母要做的,首先是與孩子一同找到一個“興趣”,然後再從這個興趣出發去尋找合適的目的感。就算他只有一個“打遊戲”的興趣也無妨,你和他說,現在“電競”也是有職業化出路的,你可以自己去調查到底怎樣才能在這個行業成功?是否有文化水平的要求?進入專業的訓練隊伍對於文憑和語言是否有要求?讓他自己帶着興趣找到合適的“目的感”,才能重新構建他的熱情,從而建立起“恆毅力”。

分享你自己一路走來那些“坎坷”,讓孩子看到“恆毅力”的結果

其實我們每個人一定有一些通過努力改變結果的正能量故事,一定不要吝嗇和你的孩子分享,你需要讓他們擁有growing mindset (成長性思維),相信通過努力一定可以改變現狀,並且想盡辦法讓他們展現自己的努力。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