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懷孕 > 胎教常識 > 孩子的觸覺教育,應從還未出生開始

孩子的觸覺教育,應從還未出生開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其實孩子從還未出生時,在媽媽肚子中就已經有觸覺和視覺。而想要孩子的觸覺更加敏感,就需要從胎兒時期就開始訓練。

視覺和聽覺獲得了86%的信息,其他的感覺分享了剩下的14%,因此其他感覺對個體的發展算作助手了,助其一臂之力。

出生時已經發展,出生後更好發展的感覺是觸覺、本體覺、前庭平衡覺,但必須經過子宮的收縮、胎盤的緊裹、產道的擠壓被激活後天纔有可能更好發展,這三個通道幾乎包攬了剩下的14%。

換句話說,剖腹產的孩子被剝奪了激活機會,如果後天不加以強化補償訓練,其智力與自然分娩的孩子拉開了七分之一的差距。

觸覺是接觸、滑動、壓覺等機械刺激的總稱。

人的皮膚位於人的體表,依靠表皮的遊離神經末梢能感受觸覺、痛覺、冷覺、溫覺、壓覺及癢覺等多種感覺。

正常皮膚內分佈有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它們的神經末梢和特殊感受器廣泛地分佈在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內,以感知體內外的各種刺激,引起相應的神經反射,維持機體的健康。

觸覺是人類最複雜的感官。觸覺中包含有至少十一種截然不同的感覺。

皮膚上有數百萬計的感覺末梢。每一小塊皮膚都與另一小塊皮膚不同。每一小塊皮膚上感覺器官分佈的數量也不同。

因此,對於疼痛、冷、熱以及其他的感覺也不相同。

胎兒的觸覺出現得早,甚至早於聽覺。由於黑暗的宮內環境限制了視力的發展,所以胎兒的觸覺和聽覺就更爲發達。

孩子的觸覺教育,應從還未出生開始

妊娠第2個月時,胎兒就能扭動頭部、四肢和身體。

4個月時,當母親的手在腹部摸觸到胎兒的臉時,他就會做出皺眉、眯眼等動作。

如果在腹部稍微施加一些壓力時,他立刻就會伸小手或者小腳回敬一下。

有人通過胎兒鏡觀察發現,當接觸到胎兒的手心時,他馬上就能握緊拳頭作出反應,而接觸到其嘴脣時,他又嘬起小嘴作出吮吸反應。

觸覺還有着更爲神奇而崇高的作用,即用來表示親密、善意、溫柔與體貼之情,是啓迪人們心靈的一個窗口。

如果你將一隻友愛溫暖的手搭在處於困境的朋友肩上,可以使他振奮,給他以勇氣;

如果搭在處於緊張和焦慮不安的朋友肩上,可以使他肩部的肌肉放鬆而感到輕鬆;

當朋友之間滿懷熱情地緊緊握手時,人會覺得更親切;當人們哭泣時,爲他們擦去眼淚,會令人感到無比安慰。

當一個孩子因受到驚嚇而畏怯、恐懼時,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將他抱起來,緊緊地擁抱着他,並且親切地親吻他的面孔,孩子便會意識到人們在保護他。

戀人與夫妻之間除了需要經常進行思想和情感交流,還需要出於忠實、真誠和愛情而產生的戀人間的相互擁抱和夫妻間的相互親熱。

這使人體驗的不是色情,而是一種顫動心靈的衝擊,它會使愛情的暖流默默地注入雙方的心田,使人感受到愛情的力量和婚姻的幸福,使生命永具吸引力,使生活永遠甜蜜、純淨。

“沒有觸覺”的社會是一種病態的社會,因爲它忽視了人的肉體和感情繫統的需要。

轉型時期人們的自我意識迅速增強,人們對自身的尊嚴、權利和價值日趨重視——承認、尊重、保護“隱私權”使得家庭成員的親密性日益疏遠,家庭人際空間不斷在擴大;

大人努力工作、孩子專心學習的需要與人們享受生活的願望之間正在進行着一場殊死的較量。

生活和競爭所迫,工作和學習正蠶食家庭的私人空間和家人享受親情的時間,家庭親情時間在不斷縮短;

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社會轉型期越來越多人離開鄉村或城鎮的“熟人社會”,一頭扎進大中城市的“陌生人叢林”;

熟人社會的監督和家族監管的呵護日益淡漠,家庭正遠離家族呵護;

電話、短信、微信、QQ聊天、wifi、IPad打破了“暫時與世隔絕”、“清靜安逸的世外桃源”“家人享受親情交流的地方”等家的屬性,家庭的靜謐性被打亂;

家務活市場化淡化了家庭義務感和責任感,加深了家人的隔閡、疏遠了親情;

成人忙於生計,孩子忙於學習,子女急切需要的感情呵護被繁忙生活節奏所吞沒,多數情況下子女處在一種冷漠、疏遠、缺乏交流的環境中,家庭溝通機率日益減少;

精密度要求迅速提高,按時按點到崗接受一定的制度約束,格式化、規律化的生活方式使得接送孩子上學、輔導孩子功課、陪伴孩子娛樂等都受到制約,日益導致孩子生活上缺人照料、行爲上缺人管教、學習上缺人輔導的“三缺”現象;

家庭間鄰里相對封閉,鄰里間水電氣聲相通,老死不相往來;人權意識普及使得誰也不關心誰、干涉誰、搭理誰,大大限制了孩子與社會接觸的時間和空間……

漢字“親”的繁體字右邊會有個“見”字,看見了才叫親!沒見面就喊親的是淘寶網——親,掏錢吧;

傳統文化特別強調“父子有親”,父母親和孩子之間一定是有親近的,有親纔會有愛,親愛親愛,這事兒連蝴蝶都知道,兩隻蝴蝶就唱“親愛的慢慢飛”,飛遠了就不屬於你。

可今天父親母親和孩子之間還有親近嗎?有錢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寄宿制的幼兒園、小學,一個星期見一次,還問星期六、星期天能不能不接。

沒錢的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扔在老家,一個月甚至一年可能才能見一次,能“親”嗎?

打小在沒有愛中長大,成年後說能給他人以愛、還報社會愛,你信嗎?

觸覺對抑制肌肉緊張、驚覺度、觸覺防禦、觸覺識別、情緒穩定具有重大意義。

孩子出生過程中胎盤的包裹、子宮和產道的收縮以及出生後吃奶、穿衣、吹風、洗澡等都不斷爲觸覺提供豐富的刺激,促進個體的正常發展。

觸覺統合失調,主要是因爲觸覺神經和外界環境協調不佳,從而影響大腦對外界的認知和應變,即所謂觸覺敏感(防禦過當)或觸覺遲鈍(防禦過弱)。

觸覺教育的內容

孩子還未出生時,我們就要對他進行一些觸覺的訓練。

例如:溜胎,胎兒八、九個月大的時候,媽媽要注意加強運動,通過走走停、走一走再停,來給孩子提供豐富的觸覺、本體覺和前庭平衡覺的訓練。

同時,媽媽們一定要堅持自己生,因爲在生產的過程當中,子宮的收縮、胎盤的緊裹以及產道的擠壓都會給孩子提供豐富的觸覺刺激。

孩子出生後,媽媽一定要堅持母乳餵養,如果實在沒有奶,一定要注意給孩子提供非常豐富的觸覺補償。

觸覺是人體最大的一個感官,而吃奶是孩子非常重要的一種主動地(開始是被動地)觸覺學習。

吃奶的時候,孩子要用舌頭把媽媽的乳頭和乳暈全部裹住,這裏的皮膚不像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那麼光滑,孩子含在嘴裏,其實並不舒服,但是爲了吃飽,不得不被動的接受,慢慢的,他會主動地去接受這種觸覺刺激。

在餵奶的過程當中,媽媽會有不斷地撫觸、拍打等動作,這些都會給孩子提供豐富的觸覺刺激。

有些媽媽懶得餵奶,覺得餵奶之後,乳房的形狀沒有過去那麼好看了,於是把孩子甩給“牛乾媽”。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奶嘴僅僅是一種形狀的仿真,沒有看到質地的仿真,它的表面是非常光滑的,剝奪了孩子吃奶時觸覺學習的機會。

用奶瓶餵奶時,媽媽的手要稍微拽着一點奶瓶,防止奶瓶壓迫到孩子的上牙牀,否則會導致孩子出牙時上齒內扣,造成兜齒。

家長們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抓着奶瓶,就沒有多餘的手撫觸和拍打孩子,剝奪了更多的觸覺刺激。

觸覺在人類感覺系統機能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胎兒在胎內的感覺體驗,出生時通過產道的感覺體驗,出生後與外界的溫度、事物、以及和他人皮膚接觸的感覺體驗等,對提高胎兒和新生兒神經系統的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用軟毛刷、乾毛巾或絲稠等柔軟的布類,輕擦孩子的背部、腹部、腕部、顏面部、手、腳等部位的皮膚。

手背及前腕部和正常的環境相互作用接觸最多,是觸覺防禦最小的部位;

而身體的腹側部、顏、足部位對刺激敏感,觸覺防禦大,往往是難以接受摩擦訓練,因此是否要摩擦,使用何種工具磨擦,不要強制進行。

對於這些敏感的部位,可使用繞上駱駝毛的電動旋轉軸輔助進行磨擦,使產生的刺激輕快而舒適。

根據臨牀觀察,磨擦口腔周圍皮膚對孩子觸覺得正常發展以及語言的發育都有益處。

另外還可以讓孩子進行皮膚刺激的遊戲,如水中游戲、泥土遊戲、抓癢遊戲、塗料遊戲、吹風機遊戲、抓砂、草坪上的裸足遊戲等。

一般來說,觸覺刺激對神經系統產生影響的時間約在刺激30分鐘以後,時間越長,效果越好,但要根據孩子的耐受程度加以確定。

親子同牀。觸覺教育特別強調讓孩子和爸爸媽媽一起睡。在睡的過程當中,孩子跟父母有肌膚之親。

大人用手拍着、哄着孩子,孩子的手也會抓着大人,這都屬於觸覺的交流、親情的交流,親愛,有肌膚之親纔會產生愛。

多背多抱。很多家庭給孩子買小推車,這實際上是大人偷懶的一個工具,孩子在推車裏面沒有足夠的觸覺,尤其是跟大人之間缺乏觸覺互動。

推車的輪子一般都非常小,克服阻力的作用越大,只適合在平滑的地面上前行,而越是平滑孩子所獲得的前庭平衡覺的機率越少。

而把孩子抱在懷中,孩子跟大人貼着的是一面,大人的手還會從外面環抱住孩子,形成雙面的接觸。

無論男孩或女孩,在他(她)出生之前,爸爸媽媽一定要給孩子,準備一個毛絨玩具,這個毛絨玩具孩子一睜開眼睛就能發現,就在他的牀頭,就在她的身邊,他伸手就能摸到。

生活當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一些小孩,晚上睡覺必須揪着媽媽的耳朵,抓着媽媽的一撮頭髮,或者是摸着媽媽的臉,甚至是抱着媽媽的咪咪才肯睡覺。

還有的孩子非要抱着自己尿得騷臭的小花被或者小毛巾才睡得着。

這都是因爲,在孩子出生之前,父母沒有給他準備幾個小的毛絨玩具。

這個毛絨玩具,它所產生的實際作用就是孩子的一個依戀的物品,等到他將來上幼兒園,出現入園焦慮的時候,家長要允許他帶着這個毛絨玩具一起上幼兒園,孩子內心會找到一種依靠。

毛絨玩具在孩子必備的五大玩具中排在第二位。

搭井臺(編花籃):四個或更多小孩拉成一個圓圈,各自把左腿擡起搭在別人上邊,做搭井臺的樣子,之後邊唱歌邊繞圈跳。

類似的還有擠油尖:兒童分成兩隊,分別坐在長凳上向背部方向用力擠,直至把對手擠出凳子。這些遊戲使孩子身體互相摩擦着,充分鍛鍊了兒童對身體接觸的感受。

捏面泥:讓孩子用橡皮泥或和好的麪糰捏各種小動物,進行手部感覺刺激。

手心寫字:在孩子的手心上畫畫或寫字,訓練觸覺區別能力。

洗澡操:配着音樂給兒童編一套洗澡操,讓孩子在音樂的伴奏下自己用手搓臉、胳臂、腿和身上的皮膚,進行觸摸刺激。

盲人摸象:蒙上兒童的眼睛,用一紙盒裝上多種玩具,讓兒童用手觸摸物品並說出物品的名字。

兒童通常會根據觸摸物的大小、形狀、質地辨認,可訓練觸覺區別能力和比較能力。

過家家:通過孩子對泥土、沙石等的觸摸,摻和做出各種“菜餚”刺激兒童的手部感覺,發展他們的觸覺能力。

除了專門的家庭訓練,家長還要注意平時多愛撫孩子,摸後背、親臉等,爲孩子提供乾淨自由的活動空間。

應用好洗臉、洗澡、梳頭的機會,給孩子毛毛玩具等、用感統刷刷手腳、進行關節推拿、玩咯吱遊戲、玩擠壓活動、玩“擀麪”遊戲、做“夾心餡餅”、玩鑽洞遊戲以及與父母同牀睡覺等都有利於促進兒童觸覺正常發展。


孕婦飲食
孕婦保健
胎教常識
流產胎停
胎兒發育
孕婦疾病
孕期食譜
孕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