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感冒 > 感冒症狀 > 發燒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發燒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感染性疾病

發燒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在發熱待查中佔首位,包括常見的各種病原體引起的傳染病、全身性或局竈性感染。以細菌引起的感染性發熱最常見,其次爲病毒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

1、血液病與惡性腫瘤 如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惡性淋巴瘤、結腸癌、原發性肝細胞癌等。

2、變態反應疾病 如藥物熱、風溼熱。

3、結締組織病 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IE)皮肌炎、結節性多動脈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CTD等。

4、其他 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危象。嚴重失水或出血、熱射病、中暑、骨折、大面積燒傷、腦出血、內臟血管梗塞、組織壞死等。

  機 理

近年研究證明,發熱是由外致熱原引起,其發生機理主要是體溫調節中樞的體溫調定點上移。外致熱原是使體內產生內生致熱原細胞的激活物(包括各種病原體、內毒素、抗原抗體複合物、淋巴因子、類固醇產物和一些炎性物質),進人人體後,通過各種不同途徑激活產內生致、熱原細胞,使之產生並釋放內生致熱原(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2、腫瘤壞死因子和干擾素等)。其致發熱的機理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爲可能是通過某些生物活性物質,如前列腺素E(PGE)、單胺(去甲基腎上腺素、5-羥色胺)、環磷酸腺苷(cAMP)、鈣/鈉比值改變、內啡肽等作爲中介,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調定點上移。對體溫重新調節,發出調節衝動,作用於交感神經引起皮膚血管收縮,散熱減少。另一方面作用於運動神經引起骨骼肌的週期性收縮而發生寒戰,使產熱增加。因皮膚血管收縮使皮溫下降,刺激了冷感受器向丘腦下部發出傳人衝動,也參與寒戰的發生。因此調節的結果是產熱大於散熱,以致體溫升高,上升到與體溫調定點相適應的新水平。這是感染性發熱時體溫升高的基本機理。關於內生致熱原作用的部位,近年有學者認爲在第三腦室壁的視上隱窩處,有一特殊部位爲下丘腦終板血管器,內生致熱原作用於巨噬細胞後,釋放的介質作用於此處而引起發熱。

非感染性發熱如無菌性組織損傷(心肌梗死、肺栓塞、術後發熱、胸腔或腹腔積血等)變態反應、血型不合的輸血、藥物熱、藥物引起的溶血性貧血、結締組織病等,致體溫升高的機理主要爲抗原抗體複合物對產生致熱原細胞有特殊的激活作用,使之產生並釋放內生致熱原。惡性腫瘤引起發熱,部分患者合併感染,單純腫瘤而致發熱者約近半數,多數學者認爲由惡性腫瘤破壞的炎性病竈和肌瘤本身的免疫反應所致。常見有惡性組織細胞病、淋巴瘤(尤其霍奇金病)、前列腺癌、腎癌、結腸癌、胰腺癌、肝癌、肺癌、多發性骨髓瘤等。由於產熱散熱異常引起的發熱,產熱大於散熱者,有甲狀腺危象、癲癇持續狀態和嗜鉻細胞瘤等。因散熱減少所致者有阿托品中毒、大量失水、失血等。腦部有廣泛慢性退行性病變或腦出血、流行性乙型腦炎等損害丘腦下部,可有超高熱。交感神經受抑制,皮膚幹而無汗,散熱減少。

  發燒簡介

發燒(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體溫升高,是人體對致熱原的作用使體溫調節中樞的調定點上移而引起,是臨牀上最常見的症狀,是疾病進展過程中的重要臨牀表現。可見於多種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熱型和病程、特異的臨牀特點,一般診斷較易;但有部分發熱患者,熱程長,無特異體徵,缺乏具有診斷意義的資料,常被稱爲發熱待查或原因不明發熱(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這些患者體內多有潛在性病竈,只是短期內尚未查清,經過臨牀觀察和特殊檢查,其中大多數最後可明確診斷,約10%的患者,雖經各種檢查仍未能明確診斷,病程拖延數月,說明對長期發熱原因不明的診斷的確是臨牀上面臨的重要課題。

  1、體溫調節

正常人體內具有完善的體溫調節系統(包括溫度信息傳導、體溫調節中樞和效應器三部分),能在氣溫的一般波動範圍內,維持相對恆定的體溫。該系統中起關鍵作用的是體溫調節中樞,其主要部分爲視前丘一前下丘腦(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爲延腦、橋腦、中腦和脊髓等。由於丘腦下部有溫敏神經元,對流經該處的血液溫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體溫調節反應。體溫調節中樞對來自各方面的信息進行綜合後,發出調節衝動以控制產熱與散熱器官的活動,使產熱與散熱維持平衡從而保持體溫相對的恆定。

體溫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況可有生理性體溫升高,如劇烈運動、月經前期及妊娠期。進人高溫環境或熱水浴等均可使體溫較平時略高,這些通過自身調節可恢復正常。

  2、發熱的判斷

正常成人體溫保持一定的恆定水平,個體之間存有差異。一般認爲舌下溫度37℃,腋窩溫度36.5℃,直腸溫度較舌下溫度高0.3-0.5℃,一日之間體溫相差不超過1℃爲正常值。當舌下溫度高於37.5 T,腋窩溫度高於37℃,或一日之間體溫相差在l℃以上,稱爲發熱。一般人體體表溫度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因此,測量體溫的三種方法以直腸溫度較準確。平時爲方便多采用腋窩測體溫,應注意將體溫表放於腋窩正中央夾緊上臂緊貼於腋下 對出汗者應擦乾腋窩再測。小兒與昏迷患者測溫時不應離開。過於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測溫。口腔溫度測量,將體溫朝放於舌下,閉口3~5min。此法不宜用於精神異常、昏迷、呼吸困難、口鼻疾患及小兒。進食飲水後20分鐘再測。直腸溫度測量,先將體溫表塗以油類,插人直腸3-cm,3-5min,不宜用於腹瀉及直腸手術者。測溫前均將體溫表甩至35℃以下。

感冒症狀
感冒預防
感冒食療
小兒感冒
孕婦感冒
哺乳期感冒
治療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