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後 > 產後保健 > 產後別過勞,小心媽媽手!

產後別過勞,小心媽媽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由於日常生活中會頻繁使用,造成這兩條肌肉和腱鞘發炎,也就是俗稱的媽媽手;學名稱爲“迪奎文氏症候羣(de Quervain's)”,以症狀來區別,醫療上名爲“橈骨莖狀突腱鞘炎”,手腕和大拇指相接處,以及手部相關區域,都會感覺疼痛難當,無法正常抓握物品。

橈骨腱鞘發炎的原因

造成媽媽手的原因,是因爲大拇指過度使用,使得伸肌和外展肌動作很多,所以容易有發炎情形,除此之外,和懷孕後期時身體所分泌的鬆弛素也有關。曾清祥院長表示:“懷孕後期到生產前,母體爲了讓生產更順利,身體會分泌出鬆弛素,讓全身韌帶變得比較放鬆,手部也有許多韌帶肌腱,因此,平常可能做同樣分量的工作不會受傷,但此時因韌帶較鬆弛,就容易傷及肌肉及腱鞘。”

1.短時間大量使用拇指

產後一步入新手媽媽階段,就有許多工作要忙,不管是擠奶、餵奶、換尿布、洗衣服和洗奶瓶,短時間內拇指的工作量大增,加上身體中鬆弛素的作用尚在,“這段時期真的非常容易受傷,可見產後媽咪的辛苦。”

當然,除了產後媽咪之外,還有許多情況也會受傷,其中以運動傷害最常見,保齡球、乒乓球和高爾夫球,這些大量使用拇指和手腕的運動,也容易傷到同樣地方,或是有人健身的方式不正確,肌力尚未練足就用單手做伏地挺身,也會因發炎而疼痛。

2.動作太快‧姿勢不正確

許多剛上任的新手媽媽,容易手忙腳亂,很多事情都急急忙忙地做,常以不正確的姿勢用力,或爲了求快,以手指施力,就很容易“媽媽手上身”,不可不慎。舉例而言:媽咪要拿很多物品進房門,卻剛好聽到寶寶在哭,沒有蹲下身再依序拿取,直接用拇指的力量把所有物品提起來,這個動作就非常容易受傷。“產前,媽媽會小心留意彎身姿勢,拿取東西時也會放慢動作,並懂得利用到手腕和手臂的力氣協助,但因照顧新生兒較忙亂,未注意姿勢就很容易受傷。”但仍要提醒,即使媽咪使用正確的姿勢,如果用到拇指的次數太多,還是會受傷喔!

產後別過勞,小心媽媽手!

3.爲什麼不是“爸爸手”?

近年來越來越多爸爸積極參與育兒工作,因此門診中也出現一些認真的爸爸會手腕痛,但“橈骨莖狀突腱鞘炎”爲何俗稱媽媽手,而非“爸爸手”呢?根據學者所做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女性在不用力的狀態下,拇指側兩條肌肉的位置,與手腕連接的角度比較大,結構上拇指基部所連接的腕骨和橈谷的位置比較彎,因此肌腱伸展較爲費力,像有阻礙卡住一般。在每次動作的過程中,肌腱所承受的壓力都比男性做同樣動作來得大,因此若男性和女性以大拇指做相同頻率和幅度的動作,女性會比男性容易受傷,也許,這是此疾病一直以來被稱爲媽媽手的原因喔!

臨牀上多合併症狀

媽媽手好發於手腕和大拇指處,許多媽媽都是合併許多手部的疾病,痛得很厲害時才就醫。

手部的關節、軟骨和韌帶很多,有時不能靠一般觀察,即可判斷出是哪裏出了問題,必須經過仔細的理學檢查,才能找出真正問題,對症下藥。比如說,如果媽媽們在做手部活動時,並沒有明顯的疼痛;在理學檢查時,甚至可以對抗醫師所給予的阻力,那並不一定是媽媽手的肌腱炎,可能是更深層的骨頭間韌帶問題,因此確定診斷是非常重要的。

腕隧道症候羣

上班時必須長時間使用計算機的族羣,可能會患上腕隧道症候羣,此症狀常常和媽媽手合併出現。腕隧道症候羣患者的前3指半,經常會感覺到痠麻,或是做小的精細動作時,手指會突然沒力氣。

手指關節炎

經常被混爲一談的,還有手指的關節炎,患者只會感覺手腕和手指都很痛,光聽症狀其實很難區別,臨牀上要很仔細分辨,可能是單一關節或整個拇指關節發炎,發炎受傷的地方若不同,醫師治療方式也會有所改變。

抱小孩變成網球肘

當新手媽媽長時間抱小孩,會使用到手部其他部位,最常見的是手肘疼痛,就是俗稱的網球肘,手肘肌羣是控制手腕的部分,因頻繁地抱小孩使用腕部,不舒服的頻率也會增高。

媽媽手‧預防重於治療

不管是媽媽手還是其他肌腱、關節的發炎,都需要比較長時間的治療,讓身體組織慢慢復原,且注意別讓患部復發,或是受到再次的傷害,曾清祥院長認爲,“預防重於治療”是一句老話,但以復健的觀點而言,用正確的姿勢處理家務、不過度使用手指,並且適時找幫手,都是預防媽媽手的重點,以免受傷後必須曠日廢時地治療。

產後別過勞,小心媽媽手! 第2張

媽媽手檢測方法:

將拇指放入四指中,輕輕握拳,拳頭往小拇指的方向壓,如果靠近大拇指的手腕會痛,就可能是媽媽手找上門!

1.母奶媽咪以物理治療和輔具爲主

在治療方面,局部打針的效果最快,可治癒80%~90%的不適;其次是吃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母乳媽咪情況特殊的話,不建議以打針和吃藥方式進行,通常會給予物理治療,超聲波治療最有效,其次就是電療。

在治療的這段期間,媽咪還是必須要操持家務、照顧寶寶,擔心無法讓患部得到充分的休息,這時護具的使用就非常重要!很多人進行療程時,都忽略了護具的重要性,媽媽應選擇材質輕、固定性佳的護具,並在醫師的指導下正確使用。

最新治療技術:骨震波

近年來新發展的復健治療訓練器,稱爲“骨震波”,是以聚焦的震波,投射於定位好的人體部位,藉助震波的高能量透過血管新生,促進組織再生,達到修復組織,且能消炎止痛的效果。此新技術的優點是恢復快、頻率不用太高,比起一週要做好幾次復健,骨震波一週一次即可,媽咪可以考慮時間和財力,多一個治療的選擇。

泡熱水促進代謝‧保養手部

除了配合醫師治療外,在家可以勤做保養,曾清祥院長建議媽媽,每天讓整隻手泡一下熱水,大約20分鐘,洗澡水的溫度即可。由於手部關節多、形狀複雜,以毛巾熱敷無法均勻受熱,效果會差很多,建議還是以泡熱水爲主。泡完熱水後,再把雙手舉高,高於心臟即可,手指做抓握的動作,反覆數次,促進血液循環,可把患部中一些發炎的物質帶走,有助於消腫,改善手部的疼痛。

2.多休息‧找出造成疼痛的原因

讓疼痛的患部多休息,是每個人都知道的方法,找出產生疼痛的動作和原因,是預防復發的最好方法!

許多媽咪總在疼痛到忍無可忍時才就醫,就醫後應請醫師仔細分辨患部共有哪些,並且配合醫師找出造成疼痛的原因。“一旦有了自覺,哪些動作會讓手部不舒服,患者就會開始注意,儘量不要做那些動作,如此,治療才能快速有起色,也能預防再次復發。”

產後飲食
產後保健
產後恢復
產後疾病
產後避孕
產後哺乳
產後食譜
哺乳期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