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寶寶長不高都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寶寶長不高都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媽矮矮一窩”媽媽只有151釐米怎麼辦?懂得這些,孩子長到173。孩子的身高和4個方面的因素有關:最主要是遺傳,還是就是營養,睡眠和運動。

寶寶長不高都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一、遺傳

從遺傳方面來看小軍身高是不是正常,我們分三步來看:

1、從父母的身高預測孩子長大後的身高

身高主要取決於遺傳,不同種族間的差異更大,如果用一箇中國人去和歐洲人對比,那基本沒有可比性,我們覺得高個子的到了歐洲人那裏就成了小矮人了。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那麼遺傳是怎麼對身高起作用的呢?

《簡明人類遺傳史》中提到:身高是多基因遺傳,甚至至今爲止還不能肯定影響身高的基因有多少對。而研究發現雙生兒身高無顯著差異,遺傳因素佔比極高。

已知父母的身高可以預測到孩子的身高:男孩和女孩有所不同

兒子身高=(父身高+母身高+13)/2在正負5釐米之間

女兒身高=(父身高-13+母身高)/2在正負5釐米之間

國外學者做過相關研究:男孩子身高的遺傳率是79%,而女子身高的遺傳率更高。

前面的小軍長大後的身高應該是:

(172+151+13)/2=168CM而正負5釐米就是163-173之間。也就是小軍可能就只有163釐米,也可能會長到173釐米。

2、用168CM這個數據再去查下18歲孩子的身高標準看在哪個範圍內,按照中國兒科雜誌的《0-18歲兒童青少年身高標準化生長曲線》來看

我們中國男孩子到了18歲身高平均線是172.7,而166.6釐米到177.7釐米之間屬於中等的身高。168釐米屬於中等水平的身高。

3、從遺傳上看小軍長大後是中等的身高小時候也應該要是中等的身高

所以小軍的3歲的身高發育還是存在滯後的情況,還需要通過營養,睡眠,運動來幫助小軍儘快追趕上來。媽媽在以下三點做好了,就要可能讓小軍長到173釐米。

二、營養均衡很重要

孩子在一歲之前以奶爲主,每一天至少要喝600~1000毫升的奶.

喝奶時還要注意補維生素D,特別是母乳維生素b含量非常的低,建議一歲以前的孩子每天補400個單位,換算成毫克的話是10毫克,一歲之後建議可以補600個單位的維生素d。

足夠的奶就可以給孩子補充足量的鈣,加上足量的維生素D可以大大的促進鈣的吸收。

菁媽講課時經常和家長說:對於孩子來說奶非常重要,孩子從小是奶大的,不是吃飯大的,6個月之前全部喝奶,6-12個月以奶爲爲,1-3歲奶從主位慢慢變成輔位,但是也是不可或缺了。

3歲以後孩子喝不喝奶近期看沒多大影響,但是菁媽建議孩子一輩子都不要斷奶,因爲奶可以爲孩子提供優質的蛋白質和高含量的鈣。特別是鈣,我們中國人的飲食中鈣的含量大多數是不夠的,就是因爲奶喝得少,看身材高大的美國人都是把牛奶當開水喝的,所以美國的膳食建議就是:適量喝奶,甚至是控制喝奶的量。

除了奶之外其他的飲食也要均衡,大概就是一份肉,一份蛋,兩份飯,三份果,五份菜。

意思就是以50克一兩爲一份,每天肉大概是50克,每天一天雞蛋大概是50克,飯是100克,水果150克,蔬菜250克。

三、睡眠要充足

所謂的睡眠充足不是說要孩子一天要睡多久,就像我們成人一樣有人一天不睡夠8小時起不來,而有些人每天睡個6小時就神采亦亦。而孩子也是一樣,有些一天要睡11小時,有些一天睡個9小時就可以了,特別是4歲以上的孩子很多時候不喜歡睡午覺,就像我們家菁菁只要週末基本很少睡午覺。

睡眠充足的表現就是孩子睡醒時心情好,精神好,吃好玩好,平時不會一上車就睡。

而菁媽建議家長讓孩子晚上早睡覺,更有利於生長髮育,一般建議晚上9點之前上牀睡覺對於孩子的生長激素的分泌更有利。

要給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建議晚上8:00以後就不要給孩子玩太刺激的東西了,可以給孩子喝杯牛奶,洗個溫水澡,給孩子聽音樂講故事。之後關燈讓孩子睡覺。

四、戶外運動

如果種過植物的都知道,大多數植物如果全天室內時,沒有得到足夠的陽光的眷顧,一般長得都不太好。

而當得到陽光的照射時更容易開出嬌豔的花兒。

每天早上9點之前(冬天10點之前)晚上5點之後(冬天4點之後)帶孩子到戶外運動,要注意的是帶孩子到戶外運動時不可以一點都不曬也不可以太曬。

不曬

比如帶着孩子在房檐下曬不到的地方是運動,看到到太陽卻照不到太陽是沒有用的。

太曬

而如果帶孩子沒有任何防護直接曬太陽也是不太好的,強烈的紫外線和陽光曬在孩子的嬌嫩的皮膚上容易曬傷。而且孩子的眼睛如果被太陽直射的話影響更大。

星星點點的陽光:

帶着孩子在樹蔭下享受星星點點的陽光給孩子帶來陽光,讓孩子體內的營養更好的吸收和利用,纔是戶外活動的正確打開方式。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