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聰明的父母都明白:你的孩子,不是你,孩子擁有自己的樣子

聰明的父母都明白:你的孩子,不是你,孩子擁有自己的樣子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字裏行間除了滿滿的寵溺與疼愛外,他還特地提了一句:“放肆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吧!無論做什麼,爸爸都希望你能開心。”

聰明的父母都明白:你的孩子,不是你,孩子擁有自己的樣子

文 | 豆媽

本文由:女兒派

授權育兒團發佈

01

前段時間,田亮在微博發文,爲女兒田雨橙(森碟)十歲生日慶生。

字裏行間除了滿滿的寵溺與疼愛外,他還特地提了一句:“放肆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吧!無論做什麼,爸爸都希望你能開心。”

五年前,《爸爸去哪兒》第一季風靡全國,“森爹”田亮和“森碟”女兒被廣大觀衆喜歡。

“怪力蘿莉”和“國民逗比岳父”的組合讓森碟身價大漲,廣告、片約不斷。

當時有記者問田亮:怎麼爲女兒的未來做打算?

田亮直言:“女兒未來的發展要順其自然,,當然會以學業爲重,我會保護她的天真,剩下的,就交由她自己選擇,然後有方向性地進行引導。”

他還曾在節目裏調侃:“據我觀察,女兒有點怕水,估計是不能女承父業了,哈哈哈哈。”

雖然田亮是鼎鼎有名的跳水冠軍,卻從不曾要求女兒往跳水運動員的方向努力,反而是鼓勵她追求自己的夢想。

如今,當初那個活潑好動的小姑娘,現在更是get到了更多的才藝:足球、滑板、網球、籃球、小提琴、唱歌、攀巖、繪畫……樣樣不在話下。


參加完《爸爸去哪兒》後,田亮把自己和女兒在生活中私下相處、交流的許多親子趣事用文字記錄下來,出版成書,叫做《臭爸爸》。

在書中序言,他寫到:“我逐漸意識到,做父母的應該放下所謂的身份,沿着孩子的思想,去傾聽孩子的想法。”

而我們身邊的很多人,生了孩子以後就把自己想象的完美的人生,或是引以爲傲的職業,強行寄託在下一代身上。

希望孩子未來可以超越自己,或是複製自己的輝煌,自己做不到的,希望孩子能做到,把孩子當做自己未盡的人生目標。

呵呵,愚蠢。

基因是遺傳,不是克隆。

聰明的父母都明白:你的孩子,不是你。

02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父親給自己三歲不到的兒子設計了一份遠大的教育計劃:小學六年讓孩子跳兩次級,用四年完成,初中、高中六年正常完成。

大學一定要上985或者211,考不上就繼續考,直到考上爲止。

畢業後,就和自己一樣考省內的公務員,考不上就繼續考,直到考上爲止。

再然後,動用關係把兒子安排到自己的單位,只要吃上了鐵飯碗,從此就順風順水安安穩穩,好得很。

有人反對,說孩子長大了會有自己的想法,你不要全憑自己的想法安排。

他厲聲懟回去:“老子吃過的鹽比他吃過的飯還多,我能爲他壞?再說了,他爹我就是這麼過來的,這條路我替他走過了,不會錯!他照着走就行了。”

社會上有一種特別普遍的做法,就是父母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獲取的價值觀,告訴孩子是非曲直、對錯因果,讓孩子走自己的老路,把自己的思想和人生態度一股腦地傾倒在孩子身上。

複製,再粘貼,得到另一個自己。

可是,有些老舊的思想已經不適合這個社會了,在你把孩子變成自己複製品的同時,也把他變成了這個社會的過期商品。

而過期的商品,只能扔掉。

讓孩子以一個你認爲好的、老套的、僵硬的活法,在充滿不確定因素的時間洪流裏,一成不變地度過一生,真的好嗎?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的思想和行爲不可能和你同步。

兩片相同的樹葉,都足以嚇壞上帝,又何況兩個一模一樣的人生。

孩子只是你生命的延續,別讓你的孩子過着ctrl+c、ctrl+v的人生,別讓他成爲這個社會的過期商品。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複製品。

03

在網上看過一檔韓國綜藝。

有位教育專家問現場觀衆:“請問媽媽們的夢想是什麼?”

媽媽們異口同聲:“希望我的孩子能上名牌大學。”

專家回:“我建議有這樣想法的媽媽們,自己親自去考那些名牌大學,與其等着上小學的孩子讀十年八年去考大學,不如您自己去參加高考,反正您都學過一次,基礎已經有了,何必等孩子呢?使勁複習兩年,基本都能考上了。”

媽媽們又異口同聲:“我這腦子,不是這塊料啊!”

專家慢悠悠地懟了回去:“那您的孩子也好不到哪裏去啊。”


總結來說就是:我年輕時沒實現的夢想,我的孩子必須需要替我實現。

就像前幾天後臺一位爸爸的留言。

他說自己和孩子媽媽都是很普通的工薪階層,沒錢沒權也沒勢,所以希望孩子能完成他們那一代沒有完成的心願,比如考個名校、找份體面多金的工作等等,至少要比他們現在過得好。

可現實是,他的兒子也是成績平平,夫妻倆整天心裏着急得火急火燎,恨兒子爲什麼這麼不爭氣。

身邊有太多太多這樣的父母。

當爹的遺憾自己沒有踏上軍旅,於是逼着兒子高考畢業後從軍;

爲孃的後悔自己沒當上畫家,就強迫女兒日復一日地素描工筆;

自己和鐵飯碗失之交臂,就把對公務員的執念放到孩子身上,考不上就是不孝......

有個笑話是這麼說的:

孩子因成績不好,被家長罵笨鳥。

孩子不服氣地說:“世上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

媽媽問:“那第三種呢?”

孩子說:“這種最討厭,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裏下個蛋,要下一代使勁飛!”

孩子不是你手中的棋子,更不是你未完成夢想的接力者,父母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利去設定他們的人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延伸品。

04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過:

“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請爲孩子打造一個以他們爲中心,讓他們可以獨自做自己的‘兒童世界’。”

有些家長永遠不明白這個道理。

今年6月,四歲的男孩航航遭離婚媽媽毒打,雙眼膿腫,臉部傷口感染,身上新舊傷痕交錯。他趁媽媽外出忘記鎖門,才得以逃出家門。


小區鄰居和保安發現航航後立馬報警,面對警察的斥責,航航的媽媽卻一臉冷漠:“我生他差點難產死掉!我想怎麼打就怎麼打!”

對他們來說,孩子不是個獨立的人,而是自己的私有物。

只要生下他們,就擁有了所屬權,打是天經地義,罵是合情合理。

就像王文興的《家變》裏那位怒目圓瞪的父親對孩子吼出的話:我生了你,養了你,我就有權可以毀了你。

真是可笑。

父母在孩子身上永遠不會擁有絕對的權利,孩子也從來不是一件私有物品。

他是懵懂無知,但他可以慢慢長大,去豐富自己的人生;

他是無條件地愛着你,可這卻不是他任你擺佈的原因。

願你明白,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私有品。

05

李雪曾在《當我遇見一個人》寫過一句話:愛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

當父母不再用自己的思維去改變孩子時,才能做到真正的陪伴,孩子才能實現長足的發展。

最後,想和你們分享一首海桑的詩《給我的孩子》(節選)。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

與你無關,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

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

那夢裏,不必有我。

你不是我的財富,不是的。

如果你一定是財富,

那你是時間的財富,是未來的財富,

你如此寶貴,我怎能佔爲己有。

一直以來,我都不願意承認,

其實在生命的意義上我們都是奇蹟,

就像未來不會比現在更重要。

你我也只能是對方人生的某個部分,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編輯:白楊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