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媽媽,我們爲什麼不坐頭等艙”

“媽媽,我們爲什麼不坐頭等艙”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家長,假期中帶着娃們飛來飛去的時候,有沒有遇到他們“來自靈魂的拷問”——“媽媽,我們爲什麼不坐頭等艙”。

“媽媽,我們爲什麼不坐頭等艙”

作爲家長,假期中帶着娃們飛來飛去的時候,有沒有遇到他們“來自靈魂的拷問”——“媽媽,我們爲什麼不坐頭等艙”。因爲棗棗就曾經問過我

我的閨蜜被問到的時候,愣了兩秒,不知如何作答。最後她如實說,“我們的經濟條件,還沒有到這個程度”。這個問題,我後來問過很多家長,他們有更令人歎服的回覆:

一位家長說這次暑假全家出行,他們自己坐頭等艙,把積分換的經濟艙的給孩子;

還有一位航空公司白金會員的家長回覆說,我們可以買三張商務艙但是選擇一起坐經濟艙,這樣不會讓孩子錯覺一切都那麼容易得到;

當然還有一位東北媽媽,踢了她兒子一腳說,切,喜歡公務艙以後自己去賺呀,趕緊努力讀書去!

“媽媽,我們爲什麼不坐頭等艙” 第2張

經歷過消費主義騰飛的70後80後,恨不能把眼力範圍內最好的物質、最好的環境、最好的教育……統統打包遞到孩子面前,力有不濟的還會對自己的能量感到慚愧。

我們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就註定了被消費升級的命運,進口奶粉和尿布,四處看房置換高檔的學區房,出入儘量專車,旅遊四星以上,這也就難怪,越來越多的“頭等艙”拷問此起彼伏。這些小鬼們打從出生到長大,身邊的世界是這般奼紫嫣紅地繁榮着,他們自然認爲,花團錦簇都是唾手可得順理成章。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關於窮養的話題吧。

海外夏校變成小皇帝們的“下鄉”

今年夏校季,出現了若干次不適應夏校的事例。有的爲沒有吹風機煩惱,有的不習慣6-12人的住宿,有的受不了蚊蟲叮咬。其中有一個初中的女孩,父母雙方皆是高知高管,對寶貝女兒自然是呵護備至,出入有司機,家裏有保姆,讀的是國際學校,一年數次境外旅遊。

家長完全沒有料想到,孩子入營後立刻不適應,於是父母輪流每天一封信,見字如面句句真情,而孩子抱怨:喝不慣美國的涼水、睡不好美國的牀鋪,吃不下那些餐食,最後化作一句“爸爸媽媽,快來救救我吧”。別說父母,連我們都被這樣的哀求弄得心理崩潰了,於是趕緊給孩子辦退學。

“媽媽,我們爲什麼不坐頭等艙” 第3張

因特勞肯的木屋宿舍,美國傳統夏令營、戶外夏令營都是這樣的木屋,住宿6-12個孩子+1-3個老師。

閨女回國後,媽媽說這事對他們觸動很大,爲此也檢討了這些年的教育方式。他們一直認爲,女兒見多識廣,生存和獨立能力應該不差,這樣短期的出國遊學對她來說不在話下。現在意識到,他們營造了一個過於優越的環境,讓孩子喪失了普通環境下的生存能力。這就如同,今天的孩子吃的東西太過精細,牙齒得不到鍛鍊,新牙長出來了乳牙還沒有磨掉。

中國的中產階級發現,貼近自然崇尚戶外鍛鍊獨立的西方夏校,反而變成了“下鄉鍛鍊”,成爲了一種“照妖鏡”,折射出家庭教育的各種問題。

西方中產的“窮養”

凡是在美國英國生活多年的人都可以告訴你,普通西方人的日常其實非常節儉和剋制。若非如此,不可能每家都可以供兩三個孩子上大學。

筆友在英國一個朋友,藤子老師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她因爲帶上兒子和兒子的英國同學去吃麥當勞,而被同學父母警告:“我們不希望養成他動不動就出去吃麥當勞的壞習慣!” 與此同時,兒子另一個同學考上了當地的重點中學,父母問要什麼獎勵,他說吃麥當勞!

這個情節有沒有覺得似曾相識,在70後、80後一代的成長畫面裏,經常有孩子因爲被父母獎勵一頓麥當勞、肯德基而奔走相告。而現下,北上廣的中國孩子們被獎勵的幸福感,和一頓麥當勞之間似乎已經隔着千山萬水了。

北京第一家麥當勞

真的是我們的社會發展太快了嗎?

當我們還躺在物質的溫柔鄉里,閒下來就研究淘寶和境外遊的時候,另外一些國度裏大人和孩子正崇尚着健康簡單的生活方式,喝白水,做志願者、環保……

我們到了國外,全部被當成粗俗沒文化的暴發戶了。

過去資源貧乏,如今我們很難脫離物質享受,讓買買買、逛逛逛、吃吃吃佔據成爲了生活的一大主題。而我們這一代人成爲父母如果不能跟孩子劃清界限,也就爲孩子擡高了幸福的門檻,降低了幸福感的平均指數。

我的錢是我的錢,與你何干

中國的家長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在界限感上的無知,是衆所周知的。我的錢都是你的錢,父母所有的整個家庭的資源都是你的。

林則徐曾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老祖宗的名言,中國家庭能做到的少之又少,倒是很多歐美家庭能對此知行合一。我們在拼盡全力富養的時候,人家都在費盡心思窮養。

股神巴菲特曾宣佈捐出99%的個人財富。很多中國人的第一反應是:“那他的後代還不得氣瘋了?”

他們一定沒聽過巴菲特的另外一個故事:小兒子彼得酷愛音樂,在他搬到密爾沃基市前,開口向父親借錢(這是彼得唯一一次向父親借錢),卻被拒絕了。彼得氣憤地去銀行貸了款。而最終,“在還貸的過程中,我學到的東西,遠比從父親那裏接受無息貸款多得多。現在想來,父親的觀點對極了。”

擁有了一座金山的人,是不會甘心每天汗流浹背地去沙中淘金的。很多父母通過自我奮鬥,能夠給孩子一個很高的人生起點,能夠留給孩子一筆豐厚的物質,拼盡全力時卻往往忘了沒有雨傘的孩子靠自己能跑得多遠。

其實,對一個家庭來說,最難的不是,我們爲什麼沒有金山銀山,而是我們怎樣通過一招一式的習得創造金山。用雙手創造的價值坐上頭等艙,享受人生旅程的妙曼,這種越過山丘的成就感和存在感,大抵才能值得人生這一遭了。

就是那個一人坐經濟艙爸爸媽媽坐商務艙的男孩,我問他這正常嗎,他說,這很正常呀,我們去過英國的火車的CoachD,那裏全部都是老頭,媽媽說,他們奮鬥了一輩子所以這是他們應得的,這位媽媽,在一旁得意的哈哈大笑。

內心的富足VS錢包的富裕

在那些窮養還是富養的爭論中,很多人都分不清我們討論的到底是物質還是精神。

一個在機場咬牙切齒拿着七百美金說,我一定要把錢全部花掉否則剩下的就被媽媽拿走了孩子,提醒了我,錢包富足和內心的富足感,根本就是兩碼事。

內心的富足感來自於愛不是來自於錢,如果你一邊買商務艙一邊呵斥孩子,也是沒有辦法富養的。與此同時,你並不需要非常高的家庭淨值,一樣可以培養內心富足視野寬闊,沒有窮人思維侷限的孩子。

我們在挖空心思換各種培訓機構和各種高大上的學校,試圖激勵孩子奮鬥動力的時候,忘了其實生活中的小小磨練和延遲滿足,纔是培養意志和堅毅的捷徑。

有人說,只有經歷過物質的追逐,纔會看清和超越物質。但是對經濟騰飛下的獨生子女而言,恐怕連追逐奮鬥的過程都是奢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絕對不是空話。與其捨近求遠,不如從生活的小事入手,從自己開始,以身作則。

“媽媽,我們爲什麼不坐頭等艙” 第4張

送孩子入營的美國家長

爲什麼中產階級對於教育這麼焦慮?

因爲我們輸不起。

大部分的中產階級,一邊焦慮階級躍遷如何在下一代身上繼續,一邊拼盡全力創造物質豐盈金碧輝煌的溫室和泡沫;一邊感慨一代不如一代孩子們坐着不如躺着不像我們那麼努力,一邊忙於帶着孩子享受三亞馬爾代夫夏威夷出了個新飯店就要去嚐嚐鮮。

其實拼盡我們的全力,整個家族的資源和智慧,如果能教會孩子在創造中收穫幸福感,培養克服困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讓自己開心的能力,這纔是我們能給予孩子的最大財富了。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