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別讓青少年成爲自殺的高危人羣

別讓青少年成爲自殺的高危人羣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別讓青少年成爲自殺的高危人羣

受訪專家:北京回龍觀醫院臨牀心理科副教授 彭旭

江蘇省啓東市高一學生自殺,留遺書稱壓力大,總被父母責罵;湖南省12歲男生因不滿畢業典禮座椅調整,從4樓跳下;浙江15歲少女因失戀殉情……近些年,青少年自殺頻發,心理健康問題已非個案。一些在成人看來可能微不足道的誘因,卻成爲青少年輕生的理由。讓人不由反思,我們的青少年到底怎麼了?

3000萬青少年受情緒困擾

早在2007年,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公佈的《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顯示:過去1年中,每5名中學生就有1人考慮過自殺,6.5%做過自殺計劃。根據中國兒童中心發佈的《中國兒童的生存與發展:數據與分析》顯示,我國17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爲問題困擾。5.2%的兒童存在明顯的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自殺就像一朵惡之花,成爲很多青少年逃避現實、解決問題的最後出路。

什麼讓他們選擇自殺

“青少年處在個性塑形中,情緒、行爲、認知都有明顯的不穩定性,是自殺高危人羣”,北京回龍觀醫院臨牀心理科副教授彭旭告訴記者,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會產生各種心理矛盾,而家長,老師一些不經意的話語、成人世界看似平常的遭遇都可能成爲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爲何一次考試失利就自殺?

彭旭指出,這是一種生理與心理成長不對稱的矛盾體現。十幾歲的孩子生理髮育接近成人,但心理髮育遠不夠。考試失利不是主因,複習階段的重壓、父母的叮呤、考試的失利,在找不到情感安慰和解決之道時,就容易做出衝動選擇。作爲父母,不要過分誇大考試的影響力,應多與孩子交流,聊興趣愛好。

爲何家長或老師僅僅訓斥幾句或管得太嚴,孩子就自殺?

在彭旭看來,簡單的訓斥往往只是孩子走上絕路的誘因,在此之前他可能經常被批評,長期生活在巨大的壓力和自我質疑中。有些孩子長期接受正面教育,想當然地認爲只要好好學習,就一定能學好。當不斷遭遇挫折後,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會讓他們質疑自己。此時,老師或家長如果不能換位思考,而是單純責罵或嚴格管教,甚至質疑孩子不努力,他們便極易在衝動下釀成惡果。

爲何在父母看來交友不順、失戀這種“小事”,孩子竟會選擇自殺?

對青春期孩子,父母都希望他們越簡單越好,不要被情竇初開影響學習,結果教出很多“情商低”的孩子,缺乏豐富的情感閱歷,不會表達,更不會妥善解決問題。此外,情感問題往往還伴隨着生理變化,有些孩子可能在自殺前就已出現抑鬱等心理問題,卻沒得到家長重視。

爲何有些青少年熱衷直播自殺?彭旭認爲,直播自殺是一種負能量很強的暗示。青春期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實現自我價值感,想要一舉成名、驚世駭俗,在缺乏正確引導時就可能出現絕對思想,用最極端的方式來獲取關注。這類孩子在現實世界中多數得不到身邊人的認可,缺乏安全感。和沉迷於網絡遊戲的孩子一樣,都是希望在虛擬世界中獲取虛榮的自尊心。

總的來說,以上都是心理與生理、理想與現實、獨立與依賴等各種心理矛盾得不到正視和平衡所致。孩子心理成長需要豐富的情感來澆灌。網絡時代,孩子獲取信息的渠道豐富便捷,壓制孩子情感無異於“掩耳盜鈴”。此外,目前青少年心理問題預防工作尚不完善,很多學校心理諮詢師形同虛設,也使得孩子早期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

別忽視異常徵兆

自殺行爲多數都不是臨時起意。在彭旭看來,對待青少年自殺問題要從源頭預防:首先家庭關愛是根源,父母要與孩子建立情感上的關聯,耐心陪伴,多和孩子聊聊成人的事,給孩子說不同意見的機會,教會孩子用辨證方法看問題,幫助他心理成長。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單純,畢竟成熟纔是成人社會的法則。其次,生命教育應貫穿人的始終,尤其是青少年,需要喚醒生命意識,學會尊重,敬畏生命,只有當孩子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才能避免對生命的無視和淡漠,避免自殺悲劇一再發生。再次,青少年自殺並非單純的心理或疾病問題,需要學校、家庭、社會提高重視,關注孩子的異常心理和行爲變化。

辨別自殺徵兆,可能挽救一條生命。彭旭提示,一些青少年在自殺前可能會出現以下常見信號:1.情緒表達不積極,不願與他人分享心事。很多人的自殺意向都會在前幾天的日記裏或QQ等社交網絡上有所表現;2.性格改變,迴避與他人接觸,不喜歡被打擾;3.公開談論死亡或死亡方法,在網絡上關注死亡等話題、尋找同類人羣;4.處理身邊事務,如突然焚燒信件、日記,將貴重物品無緣由贈送親友,無緣由向身邊人道謝、道歉或道別等。▲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