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怎樣給孩子一個健康又安全的心理成長環境?

怎樣給孩子一個健康又安全的心理成長環境?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果不想讓你的孩子永遠與沉默爲伍,請給予孩子一個健康又安全的心理成長環境。怎樣給孩子一個健康又安全的心理成長環境?

不要踩水哦,會弄溼鞋子,也會滑到的……

不要動那個杯子……

不要在那裏玩……

不要踩在凳子上……

一切都是爲了寶寶好,怕他有危險,怕他會得病,怕他不舒服……我們總是不斷提醒寶寶。這些提醒很常見,很多也是不自覺的就脫口而出。

但寶寶們往往不領情,不讓做的事情偏去做,把媽媽的話當做耳旁風,於是媽媽難免心裏想:這孩子怎麼就不理解我一片苦心呢,這不都是爲了你好,真是什麼都不懂的熊孩子……

一邊是“不領情”的寶寶,一邊是“限制多”的媽媽,到底問題出在哪裏呢?

1

過多限制產生“狼來了效應”

這不可以那不可以,最初對寶寶來說是有效的,但是他會發現大人所說的並不完全對,比如不能碰杯子,寶寶發現媽媽可以拿,趁媽媽不注意時他也拿了,沒有什麼危險的後果,這個“不能拿”成了一種“謊言”。這樣的小例子有很多,經常給寶寶一些限制,寶寶總會發現很多是可以做的,沒有什麼嚴重的後果。

被限制過多且有活潑好動的寶寶,日漸不再相信媽媽說的“不要……”之類的話,所以當面臨真正危險的境地或者物品,媽媽再來說“不要……”就失去了應有的效力,即平時說的太多,可信度已經沒有了。

怎樣給孩子一個健康又安全的心理成長環境?

2

孩子探索慾望不可遏止

沒有過多人生經驗的寶寶們,每一天的探索甚至是小破壞,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積累人生經驗。比如寶寶搭積木,媽媽眼裏很簡單的一個堆疊,寶寶卻需要不停去嘗試,如果媽媽直接幫忙或言語告訴寶寶如何做,這樣並不會讓寶寶開心。

就像我們年少時,也聽過不少家長的叮囑,但有些彎路註定會走,只有經歷過才成爲自己的人生經驗。沒有危險的情況儘量不要限制寶寶們的探索,弄髒衣服、弄溼鞋子、打壞東西、小磕小碰這些都不該被限制。

3

自我意識確立凸顯力量感

大約在2歲的時候,個體自我意識建立,說的直白些,即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並不附屬於媽媽,自己可控制自己的行爲,控制自己的意識,雖然還很不成熟。這個時候寶寶會出現一些唱反調的行爲,但還是可以分清父母的嚴肅程度,如果之前沒有產生“狼來了效應”,關鍵時刻的“不要……”還是會起作用。

如果“狼來了效應”已經產生,孩子唱反調或者充耳不聞就比較多一些,這時候需要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方式。

4

遠別讓孩子與沉默爲伍

如果不想讓你的孩子永遠與沉默爲伍,那麼家長就要放下簡單粗暴的威嚴式教育和話裏有話的打擊式教育。從現在開始,給予孩子一個健康又安全的心理成長環境。

麥克邁斯特曾經提出家庭功能模式理論,他認爲,真正適合孩子長大的家庭,需要公平、共情和溝通。家長應該對孩子的行爲控制保持寬嚴適度,你需要給孩子一個民主又公平的生活環境。

給孩子建立明確的道德區間標準,孩子犯了涉及到人品原則的錯誤,例如偷盜、故意打人等行爲,你需要嚴肅地教育他,幫助他建立道德觀念。但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隻茶碗,你就要罵他是廢物,這種過分的責備對於他來說,是不公平的。

要記得,不要用審判犯人的威嚴對待他們,他只是個孩子。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建立親子之間的共情關係。小人國是成人世界的縮影,家長永遠不能用大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權衡孩子的利弊得失。

嚴厲生畏,粗暴生恨,不要讓你的威嚴,給孩子築起沉默的圍牆。

其實媽媽們要做的就是尊重寶寶們,少限制,防止“狼來了效應”產生。雖然生活中有很多意外和危險,但寶寶們的成長需要相對自由的環境,一起加油吧!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