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面對飯渣寶寶如何才能不焦慮? 先問問自己這6個問題

面對飯渣寶寶如何才能不焦慮? 先問問自己這6個問題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現在整整一歲半,從“小飯渣”長成了大點的“飯渣”。作爲寶媽能不焦慮嗎?家有飯渣寶寶該如何搞定?


這半年裏,我認真觀察,不停試驗、積極總結,一直想要找到一個最終解決途徑:

能讓他好好吃飯,從而治癒我焦慮的方法。

可越來越發現,我的焦慮都來源於我的執念。

我問了自己幾個問題後,發現似乎找到了一直苦苦尋覓的答案。

他不吃飯真的都是我餵養不對嗎?

現在的媽媽絕大部分都是科學育兒,對於什麼時候增添輔食,吃什麼輔食,幾分輔食幾分奶,都瞭如指掌。

尤其對於不能邊玩邊吃、不能追着餵食、鼓勵自主進食更是深信不疑。

但是,照書養,就一定養出了“吃貨”?

有時看見一些文章,作者用自己孩子來證明自己的餵養方式多麼正確,並且言之鑿鑿地認爲孩子不好好吃飯就是家長太縱容,追着餵飯。

頓時心塞塞。

真的嗎?

我想起了3位鄰居,兩個男孩,一個女孩,比慕子大兩個月到一歲。

他們都是姥姥在照顧,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大人很容易會聊到吃飯問題:

我問姥姥:他們一直都是自己吃嗎?

姥姥詫異:

自己怎麼吃?都是我喂啊,一大口一大口地,幾口就喂完了。

自己吃,弄得到處都是,還吃不了幾口。

我接着問:你都做什麼好吃的啊?

姥姥說:

我一個人帶孩子哪有時間弄那麼多好吃的。

早上煎餅加雞蛋,然後把各種蔬菜和肉切碎了放在粥裏一起燉,燉好中午吃。

晚上再搞點面,等孩子爸媽回來一起吃。

聽完,心塞得更厲害。

所以說:

好好吃飯的孩子都是科學餵養的?

有沒有可能是天生氣質和基因遺傳?

我又想到了一個本地好朋友,她有三個兒子。按道理,同樣的媽媽,同樣的家庭環境,同樣的性別,是不是吃飯也會是同樣的結果?

顯然不是。

老大偏胖。

非常愛吃肉,不愛蔬菜和水果。

老二極瘦。

非常愛吃蔬菜和水果,不愛吃肉。

老三也偏瘦。

什麼都吃,都吃不多。

俗語說,龍生九子,子子不同。

我想,這句話也能適用在吃飯這件事情上吧?

他真的吃得很差嗎?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吃得多且好。只要他張大嘴巴,我們恨不得他幹了一碗再一碗。

可總事與願違。

望着沒動幾口的飯菜,我會感嘆:“今天又沒怎麼吃。”

面對飯渣寶寶如何才能不焦慮? 先問問自己這6個問題

直到這次慕子感冒,又是鼻塞又是咳嗽,發燒持續五天,嚴重影響到他的進食和胃口,我才真正明白什麼叫做真正的“沒怎麼吃”。

感冒痊癒後第二天,他的食慾才明顯恢復了不少。

不對比就不知足。

我決定再也不跟孩子說:“你今天又沒怎麼吃了”。

因爲我知道當他真的不想吃的時候,那有多麼地慘烈。

至此,我開始記錄下他一天中的每一口食物。

是的,每一口。

記錄如下:

早餐:一碗香菇蒸雞蛋,三口全麥麪包,五口豆花、一杯奶(170ml)

午餐:兩根雞翅、五口西蘭花、五口紫米濃粥、半根香蕉

加餐:一個獼猴桃、四個小糙米圈

晚餐:六個蝦仁、兩勺小玉米、六勺豌豆、兩口西蘭花、十口通心粉、五口紫米濃粥 (是寶寶吃飯的小勺)

睡前:一杯牛奶(250ml)

從我的記錄中可以看出來他吃得真的不算多,但是也真的不算很少。

我的記錄清單上有比這少得多的。

每天記錄下來後,會發現沒有那麼焦慮了。而且能看到他的變化,觀察到他的喜好。

孩子的飲食會一直穩定表現嗎?

細心的朋友看到上面的記錄也許會問:

“你之前文章裏不是說慕子不喝牛奶、不吃雞蛋嗎?”

是的啊。

這也是我特別想說的:孩子的胃口是會變化的。

在我試驗觀察了一段時間後,我終於發現他不是不喝牛奶,他只是不喝加熱的牛奶。

所以,他現在每天喝的都是從冰箱裏現拿出來的新鮮牛奶。我嘗過,味道確實更好。

至於雞蛋,原本是他最不愛吃的。

我想了很多辦法都沒用。

直到他打碎了一個生雞蛋。

那天,他看見了冰箱裏的生雞蛋,指着要玩。我就給他了,告訴他要小心哦,會打碎的。

結果,碎了。

第二天,我煮熟了一個雞蛋給他,告訴他,這是熟的。你可以再敲敲看。

他非常興奮地拿着雞蛋敲敲敲,然後學着我的樣子剝開,並且開始往嘴裏塞着試了試。

從一開始的幾口,到有一天竟然吃完了一整隻雞蛋,我真是感動得熱淚盈眶啊。

好景不長,這個敲雞蛋的興趣沒有維持多久。

有一天,帶他出去吃飯,點了個日式的茶碗蒸。他一看見碗裏的香菇,就很開心。因爲他愛吃香菇,那一頓他吃完了一碗蒸蛋。又是一個破紀錄。

通過這些,我總結出,遊戲力的方式也可以適當用在吃飯這件事情上。

給他看見食物原材料,讓他自己親手操作,他的興趣會更強。

當然,我還是覺得這一切還是基於本身他的飲食喜好也在發生變化。

孩子吃成什麼樣我會不焦慮?

當孩子輔食吃得不錯時,會焦慮:

“可是他不喝奶啊。”

當孩子愛喝奶了,輔食不太吃時,會焦慮:

“這麼大了,光喝奶也不行啊。”

當孩子愛吃肉,會焦慮:

“這老不吃菜沒有維生素啊。”

當孩子只吃蔬菜和水果,會焦慮:

“沒有蛋白質攝入啊,沒營養啊。”

當孩子飯量少,會焦慮:

“這樣吃不飽啊。”

當孩子飯量大,會焦慮:

“這樣吃會撐壞啊。”

當孩子不坐餐椅卻能一口一口被喂時,會焦慮:

“這樣習慣太壞了。”

當孩子坐餐椅卻吃得極少時,會焦慮:

“怎麼也不多吃點啊。”

我們的焦慮來源於希望有一個孩子從小到大一日三餐從不挑食,希望有一個孩子吃得不多不少營養均衡剛剛好,希望有一個孩子乖乖坐着自己好好吃。

這跟要求一個孩子品學兼優做一個人見人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完人有什麼區別?

我自己吃得怎樣?

我和慕子爹都不是吃貨。經常是不經意間吃幾口,也就飽了;再多吃一些,就漲得難受。

反而在外面餐廳裏點一些定食的小套餐,一小碗飯,小半塊三文魚,三隻炸蝦和一小團蔬菜沙拉,卻吃得剛剛好。

所以說,一個人每餐真正需要的食物真的不多。而且吃飯吃到七分飽也纔是身體最舒服的狀態。

我把這些事情比對到慕子身上,就深有感觸。

我爲什麼一定要千方百計地讓他每頓把自己撐得肚子滾圓,飽嗝直打呢?

我需要尊重他以及他的身體。

想想我和慕子爹一直以來的偏瘦體型和胃口,我這次真的決定放過孩子。

醫生和營養師怎麼建議的?

從慕子出生,他就有一個專門的兒科醫生。

想起每次體檢去看他,都會問孩子怎麼體重偏輕啊,他都雲淡風輕地來一句:“你們夫妻那麼瘦,他怎麼長得胖?”

然後給量了量身高、體重,做一些相關檢查後,指着慕子的生長曲線圖說:“一切都很好嘛。身高很高啊,活動很靈敏啊。”

好吧,新加坡的醫生真會安慰人。避開體重說身高。

營養師的建議也就是:不強迫、新花樣,多提供-----品種多、口味多、選擇多。

反思了以上所有問題後,我告訴自己,要跟慕子就輔食問題和解了。

畢竟,吃飯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作爲父母,我只需要研究新鮮的食譜以及經常給他更換高顏值的餐具,以保證他對吃飯的興趣。至於吃多吃少,吃什麼全部由孩子自己決定。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包括他們的口味和胃口。

我相信,孩子餓了自然會吃,這是他們的天性。但同時,我也尊重孩子愛玩、好奇心重、坐不住等的天性。

當天性觸碰天性,當書上的原則和現實中的狀況出現偏差時,我們應該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礎上,用一些積極的方式去引導和變通,同時不去期待結果。

希望每一個孩子們都能吃得開心,茁壯成長!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