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究竟是“懶媽育出勤快兒”,還是“言傳身教帶出勤快兒”?

究竟是“懶媽育出勤快兒”,還是“言傳身教帶出勤快兒”?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比如在孩子四歲開始,她就企圖帶動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並從每天晚上帶動孩子洗襪子開始。她洗自己的,鼓勵孩子也洗自己的襪子。可是孩子畢竟有些小,速度慢,並且洗着洗着會玩起來,玩肥皂泡,還能夠把髒襪子擺出各種造型……她眼瞅着要耽誤睡覺,又着急上火孩子不正幹,最後忍無可忍吵上一通後,就乾脆自己動手幫孩子洗了。她說她知道自己這樣做的不對,但是與孩子有充足的睡眠相比,她更願意讓孩子睡得香甜,保證身體的健康。可是漸漸地,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動手洗襪子,情願在那個時間段多玩一會兒。如今入了小學開始寫作業,更是覺得沒有時間再去洗襪子。她想培養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事情的願望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孩子五歲的時候,她帶領孩子開始學習英語。整個學習的過程,她幫孩子打開電腦,調出學習界面;她和孩子一起認讀,共同學習……如此堅持了半年之後,她覺得應該讓孩子自己去適應了。可是,一旦她不在身邊,孩子就壓根兒沒有學習的慾望;她想放手讓孩子自己讀英語,孩子就會纏着她說要一起讀纔可以。

……

諸如此類的小事兒她給我傾訴了很多,最後她有些難過的總結說,對待孩子,媽媽還是要懶惰一些,完全讓孩子自己來;言傳身教是無法調動孩子學習積極性的!


究竟是“懶媽育出勤快兒”,還是“言傳身教帶出勤快兒”?

圖片源自網絡

我發現她已經從一個極端要走向另一個極端。

其實“懶媽育出勤快兒”和“言傳身教帶出勤快兒”各有各的道理,也不矛盾衝突,甚至可以有互補之功效。 “懶媽育出勤快兒”不是說媽媽只要懶惰了,孩子就會勤快;“言傳身教帶出勤快兒”也不能單純的說媽媽要勤快一些自然就讓寶貝變得勤快了。這兩者之間都存在一個“度”, 想要把握這個度,在於親自雙方的共同努力與磨合,怕就怕家長自身矯枉過正,企圖劍走偏鋒卻偏偏誤入歧途。

我個人認爲,針對幼兒園年齡段的孩子來講,“懶媽育出勤快兒” 和“言傳身教帶出勤快兒”這兩個觀點都是需要在某些大的環境成立下,才能夠實現的。


圖片源自網絡

首先,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師。

這個亙古不變的觀念可以得到大家一致的認可。那麼我們想,孩子最初所有的模仿,來自於哪裏?毫無意外,來自於最親的人,最近的人。

如果孩子的爸爸媽媽本身就異常懶惰,什麼家務活都不做,屋裏屋外亂糟糟一片,這樣的環境下,企圖培養出一個勤快的孩子,整理家務、收拾房間……可能嗎?

所以說,父母不是不可以懶惰,而是要在一定的環境下,先幫助孩子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後,再適當放手,偶爾“懶惰”,這樣就沒有問題了。

比如:想培養孩子獨立清洗襪子等小物件的好習慣,家長卻總是把自己的襪子扔在洗衣機裏,而去要求孩子用手洗;這個要求孩子一定覺得是過分的。即便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威逼利誘可以成功讓孩子完成清洗工作,但是孩子一旦有了自我意識,就會在心裏產生落差與變化。

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是通行的。家長不妨在最開始的時候和孩子一起動手洗襪子,然後堅持自己每天洗,那麼孩子就會跟着每天做。等到過一段時間,在孩子不想堅持的時候,換種方法比如比賽洗,比賽誰洗的快,誰洗的乾淨……等等。

上面那位朋友言傳身教做的很好,但是缺乏了對孩子的足夠耐心和方法。四歲的孩子在洗襪子的時候願意玩泡泡,將襪子變形,媽媽不妨陪着他一起玩一會兒,一邊鼓勵孩子展開想象力,一邊促進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在玩中和孩子一起搞定家務,在玩中讓親子關係更加和諧。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也很勤快!只要孩子狀態是高興的,他們就是不容易疲倦的小超人!

另外在想要養成孩子自己動手洗襪子的習慣之時,家長不能只是一成不變的進行帶動,還要不時的變化策略。可以偶爾要求孩子幫自己洗洗襪子,幫家人洗洗襪子,再營造出一個“幫助別人是愉快的;在家庭中孩子是不可缺少的小幫手”之類的氣氛,孩子找到自我成就感和自我價值,做起事情來就會積極主動!


圖片源自網絡

其次,家長要敢於放手。

這也是一個長久討論的話題,同樣是一個最難做到的境界。“放手”取決於教育的一個度,也取決於家長的處事胸襟與智慧。家長要學會的是“逐步放手”,而不是灑脫的“大撒手”!

最常見的幾個例子:

孩子主動要求洗碗,家長的第一反應是“太棒了”隨即答應下來,還是“不行啊,袖子溼了怎麼辦?碗打碎傷着小手了怎麼辦?”等等顧慮呢?

孩子做作業,家長是守在身邊噓寒問暖;還是不聞不問任其發展;亦或是找本書與孩子共同學習?

孩子出去玩,家長是在安全範圍內,任其跌打滾爬;還是寸步不離,自作主張要求孩子應該玩什麼不能玩什麼。

……

其實,培養一個勤快的孩子,家長是要敢於放手的。在一定範圍內,讓孩子自己嘗試生活的酸甜苦辣,自己想辦法動手解決問題。

孩子願意洗碗做家務,就讓他做好了。給他正確的示範,然後自己在廚房裏擦擦桌子,拖拖地。孩子袖子溼了就去換換衣服,下回就可以不溼了;碗碎了通過摸索,以後就會更小心了;不要太擔心萬一傷着小手,人生的旅途有太多的萬一,我們必須要讓孩子自己去探尋。而且,作爲孩子幼小時期的保護者,家長要學會用眼睛的餘光關注孩子,在他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避免一些萬一的發生。

勤快不僅僅是指家務的勤快,也有很多學習上的勤快。放手不是對孩子學習、作業不管了,而是要養成孩子不用督促就可以完成作業,不用強調就可以自我發現問題等等的習慣。這些勤快習慣的培養,一定是在家長前期“積極參與”、後期“逐步放手”;而不是一下子“大撒手”的情況下完成的!

正如這位朋友圈裏的媽媽,想要帶動孩子一起學習英語,本質是正確的。但是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卻沒有一個逐步撒手的概念,最後企圖“大撒把”讓孩子完全獨立,孩子當然做不到。他已經習慣了有家長的陪伴,也習慣了在家長的督促和幫助下學習,怎麼能夠再獨自起飛?正如想要學習捕食的小獅子,卻因爲老獅子過於心疼它,擔心它無法獨自面對風雨,又怕它渴着餓着,遲遲不能夠狠心讓它獨立而選擇一直陪伴在其左右,那麼小獅子也將永遠無法成爲森林之王,屹立在羣獸之間。所以獅子的捕食訓練一般是最開始有雄獅陪伴,然後等到小獅子適應之後,就由其自主捕獵……套用一句歌詞:不經歷風雨終將無法見到彩虹,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


圖片源自網絡

再次,家庭的教育觀必須一致。

這也是一個不用討論的真理了。不管家裏任何人,對孩子是“同仇敵愾”教育觀點也好,還是“黑臉紅臉”交叉教育也罷,只要全家提前商量好,或者有足夠的默契,在孩子教育的基本觀念上一致就可以。偶有分歧,私下解決。

針對培養孩子的勤快或者好的生活習慣,最容易產生對立雙方的,不是父母親,而是隔代親。往往父母一方想讓其獨立,而隔代老人卻心疼不已。父母這邊讓孩子端茶倒水的“指令”剛剛下達,那邊老人已經主動伸手幫助孩子完成。更有甚者,還會怒斥孩子父母的“懶惰”行爲,讓孩子小小得意一番。

這種問題並不鮮見。我們處理的前提一定是:在孩子面前對老人要畢恭畢敬言聽計從,即便是有不同意見,也不可爭辯不休。切記,孩子那雙純淨的眼睛在盯着我們,這個時候的言傳身教纔是勝於一切的。

但在私下裏一定要與老人心平氣和地做深度的溝通和探討:自己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孩子,自己的目的、願景以及爲什麼使用這樣的方法。這樣的方法更容易得到老人的接受和認同;同時我們要相信老人是有足夠的育兒智慧的,否則也不會把我們培養的如此優秀,不是嗎?

尊重老人爲前提,就會很容易與老人達成一致意見。那麼之後的很多事情也就輕而易舉的會得到完滿解決。

切記,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耐心,幫助他們培養做事情的毅力!在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時,管住自己想要伸出的手,不到萬不得已,絕不主動幫忙!

說到底,不管是任何育兒的方法,都是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以及孩子的個性發展特徵,並以孩子的意願爲前提進行的。在孩子完全獨立成人之前,育兒路上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我們必須要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孩子,從思變的角度陪伴孩子,與其共同成長進步!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