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也許你正在阻礙孩子的“社會化”,給父母的5點忠告

也許你正在阻礙孩子的“社會化”,給父母的5點忠告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社會化,對於孩子來說尤其重要。研究表明,一個社會化的人才能學會生活、學會工作,學會愛別人,學會接受別人的愛。
也許你正在阻礙孩子的“社會化”,給父母的5點忠告

幼年時期建立並維持社會關係的能力,對ta將來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一個幼年時期沒有獲得最起碼的社會交往能力的人,在ta青春期和成年以後就可能表現出社會情緒、社會適應以及心理調整等方面的困難,甚至還有可能會出現反社會行爲。
孩子的社會化過程不容易,但是有些父母過於心急;有些父母習慣比較;有些父母要求過高……總是覺得孩子在社會化方面差強人意。
社會化的過程,即成長的過程,成長的過程即改變的過程,這個過程遠非父母看到或期待的那樣簡單。
▌說話晚或不愛說話,不代表語言發展遲緩
一位媽媽問:
我的寶寶是兩歲的小女孩,她說話和同齡孩子比,說得比較晚,去醫院醫生說沒什麼問題。
可是這孩子一直說話都不太清楚,除了家裏人之外,別人都聽不懂她說了什麼,而且每次說話第一個字要說三四遍,才接着說第二個字。
我就告訴她慢慢說,基本上每說一句都是重複很多次第一個字,感覺成了磕巴了,我現在非常擔心她的這個問題!
語言表達是孩子社會化必須要學會的一項基本技能。可以看到,媽媽顯然有些着急了,孩子一定也感受到了,她有壓力,所以更不願意說話了。結果是適得其反。
既然排除了生理問題,就不要太擔心。孩子說話的時候,就給予積極迴應,不說話的時候,也不必勉強。少長按孩子“不太會說話”這件事。
只需要做父母該做的就行了,包括順其自然多跟孩子說話,多帶孩子去體驗豐富有趣的遊戲、活動等就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福氣。
我見過很多孩子,2歲多了,不能連貫地說完整的句子,但他們都是正常的孩子。每個孩子的身心發育速度和水平都不一樣,着重發展的領域也各有不同。
很多時候,孩子們不過是處於一個語言沉默期。他們在觀察、在聽,只是未表達。
父母要做的,是給寶寶更多的時間去發展和完善自己的語言能力。平時大人可以多跟孩子說話聊天,還可以多給孩子講故事。
故事結束後和孩子簡單地討論一下故事中的精彩內容,比如問問孩子最喜歡誰?在孩子對故事的興趣中更有利於習得和發展自我的語言,但父母不能偷懶,講故事最好是父母親自陪伴孩子進行,而不是簡單的打開故事機或早教機而已。
還有就是要少看電視,常把孩子獨自丟給電視,同樣不利於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另,若父母有一方或雙方都比較內向、好靜的話,孩子的性格也會受到父母性格基因遺傳的影響,語言表達方面也就看起來更不活躍。接納孩子,保證積極的親子互動就好。
▌孩子不會交朋友,是TA在學習和練習適合自己的社交方式
同伴交往是孩子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樣也是微信後臺的高頻問題之一。很多父母都呈現出“過度干預”的傾向,比如下面這位媽媽所做的:
女兒5歲,幼兒園大班,可總是交不上幾個朋友。我經常忍不住會告訴她,應該像其他小朋友學習。隨時也會提醒她見人打招呼、主動些、嘴巴甜一些。
可是,最近孩子似乎很苦惱,回來後不愛說話也不笑了。老師也不太喜歡她,因爲她爲了交朋友,有時候有點故意逗小朋友笑,想引起小朋友的喜歡,可是老師覺得她太皮太亂,所以總批評她。
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玩到一起的,即便是大人也一樣,沒辦法和身邊每一個人都成爲朋友。對於孩子們的交往,媽媽持保護和支持的態度就好,當孩子有問題尋求幫助的時候,再給予孩子適度的引導。
上面案例中的這位媽媽,顯然對孩子的“社會化”過度長按了。且她長按的都是負面的,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壓力,但同時卻未能幫孩子提供有效的技巧、情感上的支持。
孩子爲了獲得媽媽的愛,獨自猜測、以至於用力過度、方式不當,最終陷入低效的、體驗不良的情境中。
其實,對於孩子的交往方式,父母最好少干預。這是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並學習和各種人打交道的一個過程,父母不可能替代。父母放手,孩子一定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人際交往方式。
另外,媽媽可以通過遊戲、講故事等更加潛移默化的方式,適當引導、教會孩子一些社交技能。比如培養孩子遵從社交規則,教孩子具體的社交策略,或創造具體的情景鍛鍊交往能力,以及引導孩子體察他人的情感變化。
▌“人來瘋”,是孩子在抗議
不少父母應該都經歷過下面這位家長的煩惱:
我家寶兒是女孩,今年5歲3個月,人來瘋。家裏要是有外人,就對外人特好,對家裏人特沒禮貌。說她,她還亂髮脾氣,我都拿她沒辦法了,還特愛說“你討厭,走開”之類的話。
3-6歲的孩子在家中沒外人時很聽話,而有客人來時或父母帶他到別人家玩時,就有可能變得不聽話、不懂禮貌,對父母的批評置之不理,讓父母感到很沒“面子”,甚至將大家陷入都很尷尬的窘境。
這種現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究其原因是孩子在對事物心生好奇,並追求刺激和變化,在外生人面前要顯示自己的存在,因此會有一些“叛逆”行爲。
尤其在獨生子女家庭中,一方面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非常強,希望獲得所有人的長按,也認爲自己理所應當應該得到所有人的長按,另一方面,家庭中缺同伴,甚至連父母的陪伴都很缺乏,於是,一旦家裏來了客人,他們就感到好奇、很興奮,希望別人注意自己,一點不照顧父母的面子,表現得異常興奮、無理取鬧。
發現大人們開始注意自己時,他們就會從心理上覺得很滿足,儘管受到批評,但也覺得比沒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要好。所以,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樣的孩子其實是在用自己誇大的行爲,對平日缺少“長按和陪伴”的抗議。
給父母們的建議是:在接待客人或去人家做客時,要讓孩子積極參與你們的活動,如,“給阿姨拿糖果”等。
另,童言無忌,孩子說出不合適的話,也不要立即訓斥,以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如孩子已有不聽話的“叛逆”表現,父母不要立即有強烈反應,先淡化或轉移話題,過後再教育,不要在人前訓子。
當然,孩子社會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不止上述幾個。但是背後的道理其實都是相通的。想幫助孩子順利實現社會化,除了牢記我們常常強調的“少干預”、“多陪伴”等原則,還請父母至少做到以下5點:
❶ 利用遊戲
心理學家約翰·馬裏做過一個有趣的研究,他發現未成年的猴子經常在籠內相互嬉戲、追逐,於是他把一部分小猴子分開到別的籠中,不讓他們玩耍。結果,這些失去遊戲機會的猴子,長大後變得癡呆,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殖的本能。可見,幼猴的玩耍是成長爲健康大猴的基礎。
其實人類也是如此,幼兒的遊戲同樣也是發展成大人的必要基礎。好的遊戲,會讓孩子在快樂中完成社會化。
❷ 學會傾聽
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多抽點時間坐下來和孩子聊聊,瞭解他們的想法,對孩子的言行給予及時的鼓勵和引導。
聽孩子講話時要注意姿勢,不要高高在上的樣子,最好能蹲下來平視孩子的眼睛。父母以這樣平等、開放的姿態與孩子交流,本身就是絕好的社會化示範。
❸ 向孩子“索取”
聰明的父母,會不失時機地索取孩子的回報,一個吻、一聲謝謝、整理玩具、幫助幹家務,甚至索要孩子比較喜歡的東西等等,讓孩子逐漸知道愛是相互的。
當然,我們還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判斷別人的表情與感受,理解與體驗內心感受,恰當表達對別人的關心。
❹ 學會施愛
孟老夫子曰:“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父母應該從小對孩子施以愛心教育,不僅愛孩子,更讓自己孩子學會愛。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自己、愛身邊爲我們服務的人。
我們對孩子的培養,要多從身邊的事做起,要讓他們從身邊的點滴小事中感受愛、懂得愛、學會愛。當然,在這裏,父母的以身作則、身教言傳,最重要。
❺ 到幼兒園去
皮亞傑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體的同伴衝突是幼兒發展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幼兒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
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利於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有利於促進幼兒的社會性交往的發展,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途徑。
現代幼兒心理學研究,幼兒到了3歲就想交朋友,需要小夥伴,這就是社會性的萌芽。幼兒園是孩子走出家庭跨入社會的第一個社會羣體。儘管孩子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家庭的中心。
一到幼兒園,哪怕是小皇帝也得要服從羣體需要,不再是中心了。所以每個孩子進園後,都要經歷從“以我爲中心”向“以羣體爲中心”的過程轉化。
有的父母,往往不重視孩子之間友誼和交往。他們封閉自己的家門,不但不許自己的孩子出去,更怕孩子帶小朋友們來家玩,常把孩子的朋友拒之門外,見到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爭吵打架,就火冒三丈,不分青紅皁白責罵對方孩子。
他們以爲這是愛自己的孩子,實際上這不僅破壞了孩子與人交往的心理需要,傷害了孩子的感情,而且也阻塞了孩子的正常發展渠道。
如果孩子的社會性得不到及時的培養,這種能力就會逐漸退化,所以要讓孩子在適當的年齡走出家門,到小夥伴中間去,送到幼兒園,這樣等到孩子進入小學,就會如魚得水、迅速適應學校的環境,變得更加自信自強、健康、活潑。
Tips:美國心理學會給幼兒的“社會化”制定的診斷標準:
❶ 至少有一個同齡朋友,並且友誼至少維持6個月。
❷ 在看不到有什麼好處的情況下能夠主動幫助別人。
❸ 做了錯事,並造成了壞的結果,但能在不被人發現時主動認錯。
❹ 別人做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時,能夠原諒別人,不指責也不告狀。
❺ 對周圍的人表示關心,分享自己與別人的幸福和快樂。如爲別人生日、考試優秀、獲獎等感到高興,主動向別人祝賀。
一般來說,在上面的5條中,6歲以下的孩子應最少滿足1條;7-12歲的孩子應最少滿足2條;13-18歲的孩子最少應滿足3條。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達不到這個標準,就說明孩子社會化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孩子不善於與人交往。
當然,感興趣的父母朋友也可以爲自己做一下測試,及格的標準是符合其中的3條。如果達不到,那麼父母就應該反思自己了,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榜樣,父母首先修正了自己,才能給予孩子有利的引導。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