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膽小不自信?家長儘量不要這樣做

孩子膽小不自信?家長儘量不要這樣做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膽小不自信?家長儘量不要這樣做

孩子怕黑,怕一個人睡覺,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和家人聚會,不喜歡與他人交流,不敢嘗試新鮮事物,遇到困難喜歡逃避……

以上種種膽小不自信表現,讓很多父母倍感頭疼。幼年的TA就存在人際交往困難,缺乏客服困難的勇氣,長大後該如何在社會上立足呢?

事實上,人的性格主要在童年養成,而對童年性格影響最大的就是家庭教育。

如果你希望孩子長大後勇敢、自信、樂觀、並具有很強的社會交往能力,以下這些話千萬不能對TA:

“ 你爲什麼就不能像XXX家的孩子一樣呢?


“我從小就有個宿敵,叫別人家的孩子,他脾氣很好,天天就知道讀書,長得又帥,每次考試都考年級第一。”

這是《愛情公寓》中曾小賢看心理醫生時說的話,想必也說出了許多孩子的心聲。

總拿孩子和別人比較,非但無法讓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做事,而且很容易使其產生“別人比我聰明,比我討大人喜歡,我處處不如別人”的想法,進而產生強烈的挫敗感,也會對自信心產生毀滅性打擊。

如同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每一個孩子也都有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成長方式,不應該也不可能把TA打造成某個人的克隆體。

作爲爸爸媽媽,只需要對孩子正確的行爲給予及時充分表揚和鼓勵,對錯誤的做法給予及時糾正,就足夠了。

“ 別煩我!


沒錯,帶孩子,陪TA玩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而讓一個3歲以內的孩子自己玩上個把小時又不太現實,所以會不可避免地出現當你手忙腳亂,或很煩很累的時候,孩子“磨人”,央求你回答TA的問題,或參與遊戲的情況

很多父母對此感到疲憊不堪,或者乾脆甩出一句“別煩我!”,以求讓孩子走開,還自己一個安靜的空間。

但美國阿肯色州的Suzette Haden Elgin博士卻認爲,總用這種話搪塞孩子的後果是:由於得不到積極的迴應,TA以後可能不再願意和大人講話,變得沉默、孤僻。

Elgin建議,無論多麼手足無措,大人都應該控制好情緒。可以對孩子說:“讓媽媽做完這件事/休息一會兒,你自己先玩5分鐘,然後我們再一起玩。”

“ 你太……(貶義形容詞)


當我們用“笨”、“差”、“醜”這樣的形容詞給孩貼標籤時,TA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爲與所貼的標籤相一致,這就是心理學中的“標籤效應”。

去除“標籤效應”的方法很簡單,即僅僅糾正孩子的某個錯誤行爲,而非評價其性格特徵。

比如,當TA不願意和其他小夥伴一起玩的時候,可以告訴TA結交新朋友的好處,鼓勵TA融入集體,而不是怒氣衝衝地呵斥:“你怎麼這麼不合羣?”

“ 你要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幼兒在“闖禍”之後,有些氣急敗壞的父母可能會在第一時間脫口而出:“你要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或者“再哭就讓警察把你帶走!”。

在父母的眼中,這些話只是威脅嚇唬,但在孩子心理,它們是千真萬確一定會發生的。

強烈的不安全感會導致孩子變得膽小怕事,怕見生人,不願意與他人接觸。由於父母總拿“讓警察把你抓走”的話嚇唬孩子,導致孩子見着警察就害怕的新聞也屢見不鮮。

還有的媽媽特別喜歡說“看你爸回來怎麼收拾你”,這句話的危害在於,它有損媽媽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同時讓孩子對爸爸感到恐懼。

而且,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社會學家Murray Straus稱,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對於2歲的孩子來說,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制止,他們在一天中重複“做錯事”的概率仍高達80%。

那該怎麼辦呢?

其實,好動、貪玩,把家裏翻得亂七八糟是孩子的天性,是他們開始探索這個世界的正常表現,尤其是3歲以內的孩子。

家長首先要有足夠的耐心,積極引導孩子彌補過錯,而不是一再強調TA將面臨多麼可怕的後果。

比如,當孩子打翻飯菜或弄亂玩具之後,爸爸媽媽應該讓他們參與把地板擦乾淨,或把玩具重新整理好的全過程。

用實際行動讓他們明白,家裏要乾淨整齊,爸爸媽媽做家務也很辛苦,下次不可以再“搞破壞”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